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一、面向全球化的中国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两股相辅相成的世界潮流。全球化将不同区域、种族、信仰、语言、文化形态、阶级的人联系在一起,世界上任何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国家,都必须迎接全球化的洗礼和挑战。全球化也必然要面对与本土化的冲突与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化是本土化的全球化。本土化则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传统对全球化的回应。没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是一个包含本土化的复合意义概念,它是国际化和本土化、单一性和多样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复杂、对立的统一体,本文以全球化为理论切入视角,分析了世界文化产业中在全球化和本土化问题上各执一端的两种取向,认为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策略是既要积极参与全球文化产业的交流和互动,又要大力发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文化产业,以切实提高民族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出现文化的全球化。多样性是文化的内在精神,文化的全球化进程中必然存在两种价值取向———世界性与民族性、全球化与本土化、统一性和多样性,并且它们是辩证的统一在一起的。在全球化的境遇中,我们既要努力维护民族文化的身份和地位,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形态;同时也要致力于寻求一种多样性的和谐协作,努力创造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整合局面。  相似文献   

4.
一、面向全球化的中国文化 全球化与本土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两股相辅相成的世界潮流.全球化将不同区域、种族、信仰、语言、文化形态、阶级的人联系在一起,世界上任何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国家,都必须迎接全球化的洗礼和挑战.全球化也必然要面对与本土化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5.
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之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进程中,是否存在文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文化全球化是否意味着世界文化将走向“一体化”、同质化”?文化全球化是否等同于“西方化”或“美国化”?文化全球化是否会导致民族文化的消亡?文化本土化是否就是要拒绝抵制文化全球化浪潮?文化本土化是否就是追求“原汁原味”“、纯粹”的文化?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些文化领域中带有根本意义的问题一直牵动着学术界的神经,需要在学理上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相互关系问题上存在两种基本观点:一是把两者相互混同,二是将两者截然对立,它们都失之偏颇。本文认为社会科学不是意识形态(尽管它具有阶级性),意识形态不包括社会科学(尽管两者联系密切),并从科学性与阶级性、享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角度分析了上述两种观人、的失误,论述了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特殊联系,对传统观点和某些错误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马驰 《社会科学》2001,3(9):63-66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由于人们对它的阐释、理解的角度不同 ,价值取向不同 ,形成了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对立的全球化理论。有的学者从市场经济角度提出全球化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 ;有的学者从信息通讯角度提出全球化是信息克服空间障碍在全世界的自由传递 ;有的学者从政治经济制度的角度提出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面扩张 ,或谓“全球化不过是帝国主义的另一名称” ;有的学者从文化的视角提出全球化就是消解文化的本土化 (民族化 ) ,实现全球文化一体化等等 ,不一而足。不管各家观点如何歧异 ,全球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转型的全球化、本土化、制度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戚攻 《学术论坛》2003,(5):138-141
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与全球社会变迁"一般规律"深刻关联着。由20世纪后20年科技革命使然的新一轮全球化,对于中国社会转型,既是一种国际语境,又是其本土化"内模式"必须共生与同构的一种"外模式"。在两者的关联与冲突中,虽然全球化不等于同一化,本土化也非全球化中的边缘化,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规制与反制,使中国社会转型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风险。因此,制度化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与责任,又是中国本土化与全球化沟通、链接的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视域中的文化本土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全球化视角分析了文化本土化现象出现的语境,指出文化本土化的局限性及其对全球化的抗衡,以地球整体利益为核心、各个不同的本土文化相互依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文化本土化的实践不能脱离文化全球化而独自完成,相反,只有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哲学家关森教授在他的文章中,多次提到中国人和西方人两种不同的心态理论。他认为,西方人主要是一种Wonder心态(好奇、探究)而中国人主要是一种Concern心态(关怀、顾念)。心态的差别造成了中国和西方迥然不同的宇宙观和情趣各殊的文化潮流。在Wonder心境中,主客体不但是分离的,而且是对立的。这种对立只是在Wonder心境寂灭和终止时才完结。由于客体与主体之间存在距离,使客体具备了“招引”主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认为 ,“世界历史”的形成既是经济活动世界化的过程 ,又是精神活动世界化的过程 ,它标志着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和新的文明形态的创立。深刻反思全球化在当代的发展 ,一个重大的认识误区是把全球化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全球化 ,而忽视了蕴含其中的文化本质。事实上 ,全球化是经济和文化相互推动、共同作用的过程 ,而且经济上的意义和功能往往要通过文化来表征。正确处理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的关系 ,是科学认识和把握全球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与本土化是19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艺术学中的关键词,它共有四种话语类型:一是通过作为后现代话语之一种的后殖民理论来提高中国的本土/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二是在全球化/现代性/后现代性/本土化/传统化/民族性话语中,对中国艺术整体进行审视;三是从全球性/后现代/现代的角度对包括上述两类艺术在内的所有中国现代性以来的艺术,进行一种总的综合;四是在一种全球化的视野中,对世界艺术整体重新审视,全方位地融入到世界的体系中去,参与多方面多层级世界的艺术对话.  相似文献   

13.
美学民族化与本土性问题的叩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与本土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一体两面,是一个趋向相逆的矛盾运动过程。现代美学研究的民族化正由此而获得其合理化的社会存在基础。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对美学研究与民族发展和本土文化创生之间的内在关联有一种深切的理解和正确的处理,并寻找到美学研究和民族文化互依共生的联结通道,是美学民族化由理想生成为现实的先决条件。而在这其中,问题意识的确立,尤其是与全球化的进程相关联的本土性问题的叩问和凸现,又成为中国现代美学学科建设走向民族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叶险明 《河北学刊》2001,21(4):64-67
通过对"文化全球化"的逻辑规定性、"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或"文化本土化"的关系,以及"文化全球化"发展的阶段性的考察,作者认为,"文化全球化"不是非民族性的,而是民族性的,"文化全球化"不是脱离开各个民族文化发展基地的全球文化;"文化全球化"虽然植根于"经济全球化",但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发展特点;"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同于"全球文化".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上看,关于中西文化之争不外乎两种基本立场:传统本位论与全盘西化论。两者对立的本质是文化观的对立即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进化主义的对立。这种两极对峙的观念体现了两种关于现代化的错误观念,而新的现代化观念是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进化主义的统一,是一种文化综合意识,我们称之为文化进步主义。我们只有在文化进步主义的高视点上,才能理解现代化的真正含义,才能超越传统本位论和全盘西化论的两极对立,超越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进化主义的两极对立。  相似文献   

16.
本土化是文化全球化的重要组成,也是全球化的反向趋势。宗教的本土化是文化的本土化的核心之一,其方式包括“文化披戴”的本土化和“文化融入”的本土化,其过程是由表及里的方向。在全球化加速其进程的今天,政治因素对宗教的本土化的走向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到来,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共有精神家园受到了严峻挑战.当代中国人精神家园的守护,关键是要呵护文化建设的本土化.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本土化存在着缺失的焦虑与危机,这与含糊理解文化本土化内涵、难以肃清“复古”和“西化”两种极端思维、难以摆脱文化“背反心理”以及盲目提出与“世界接轨”的想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立足本土语境,在文化自觉中守护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保持适中的张力,在文化交流中提升文化免疫力,在文化创新中提升文化竞争力,在文化自信中树立文化价值典范.这些实践路径既是呵护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本土化,也是守护当代中国人精神家园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大众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当西方学者对大众文化中的"平民意识"、文化霸权、全球化以及消费文化进行批判时,转型时期的中国大众文化却以更加民主化、本土化的形式表现出其独有的特征.转型时期的中国大众文化将完成"平民意识"与主流意识的融合,实现民主与霸权的相互渗透,满足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异质诉求,彰显消费文化的一般特征,从而以一种更加统一的文化形式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他者的人类学及其本土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学与它诞生地的西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它所体现的是西方二元对立的宇宙精神———主体因他者的存在而得以确立 ,但它又绝非只是一种西方的学科和思想 ,因为在中国的少数民族研究中也可以找到其对应物。随着文化的本土化发展 ,西方人类学者不断地对人类学学科作出反思 ,国内几代人类学者在关注与西方文化观念构成差异的非西方文化问题时 ,也对人类学的本土化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引申出了“经济人”与“道德人”两个概念,“经济人”与“道德人”反映了人的不同方面的需求,两者并不是统一的,更不是和谐的,而是对立的和谐。“经济人”是利己主义,“道德人”是利他主义,而我们强调两者的结合是建立在两者的冲突的基础上,“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和谐依赖于一种“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这种和谐思想对市场经济建设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需要不断强调人作为“道德人”的一面,否则市场经济体系将无法建立,同时要促进两者之间的结合,达到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和谐,进而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