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兴”的类型可以归纳为物象之兴和声韵之兴等。兴是“诗缘情”的实践形态和发扬,是一种独特的生命省察方式,是中国古人混沌思维和巫术思维的体现。最早的兴句可能是人对神的致敬、问候,是诗歌权力性质与一般口语的标志性区别之一。“兴”的审美效果有高下之别,将“兴”规定为“物”“我”的审美互动可以具有普遍的解释功能。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审美崇尚,意境已深深地积淀于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心理之中,并渐渐成为一种‘无意识’状态而随时可能渗透于艺术作品之中。中国电影求其神似,求其意境,追求影片内涵的抒情写意性和镜头画面的诗化意境。我们知道,意境的形成是从“情景交融”开始,通过“虚实相生”接通有限与无限的,所以,意境具有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象外之象”等三方面审美特质,它们相互融合,极大地丰富了意境的本质和内涵。意境在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里占据着“中心位置”。因此,无论是哪一代中国电影导演在创作中都不同程度地追求意象和意境的审美体现,注重通过意象的组合,感物兴情,情与物融,营造出浑合无垠以至两忘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3.
"兴"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兴"从创作对象的角度来说,倡导缘物而感;从作者主观方面来说,提倡寓情写意;从主客观合一的作品层面来说,倡举意在言外、回味无穷的审美境界。通过对"兴"的考察与分析,可以从中看到中国传统的心物关系与灵感理论的基本特点。不仅诗兴活动是中华民族对待心物的审美态度在诗学精神中的升华,而且中国诗学精神本身也正是通过"兴"这一重要范畴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4.
谢灵运具有以“情用赏为美”为核心的“赏情适性”的审美追求。此种创作审美追求,突破了“诗言志”的传统,强调了审美主体的心灵自由性,以及审美的超功利性和情与理的辩证性,把文学上升到审美经验的层次,丰富与发展了我国的文学理论扣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人的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中国儒家早就认为艺术所表现的情感是人心“感于物”而产生出来的,而不是与外物无关的主观自生的东西。“原夫作诗者之肇端而有事乎此也,必先有所触以兴起其意。”(叶燮《原诗》)“感于物”而产生审美情感并将之物化为诗辞,这就是中国古代诗论所说的“兴”。 “兴”的本义是“起”的意思。《说文》:“兴,起也。从舁同,”舁是共举,同是同力。“兴”字甲骨文作“(?)”,“象四只手抬一抬盘之形。”(《甲骨文简明辞典》)先秦始以“兴”论诗。孔子说“兴于诗”、“诗可以兴”,意思是《诗经》能感发人们的某种情意。孔子所谓“兴”,是兴本义“起”的引申,指“由……感发(某种情思)”之意;含“起发”、“感发”之义。后来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说“兴者,起也……起情,故兴体以立。”他说“兴”是“起情”,即《诠赋》中所说的“睹物兴情”。从此“兴”以感物兴情或者说感物起兴的涵义被许多诗论家认同,如唐代署名贾岛的《二南密旨》说:“感物曰兴。兴者,情也。谓外感于物,内动于情,情不可遏,故曰兴。”宋代胡寅《斐然集,与李叔易书》中引李仲蒙说:“……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  相似文献   

6.
太康文学有其独突的风貌、鲜明的个性。在主题取向方面 ,作者多写人间常情、普通之情。比如写恋情、亲情、离情、哀情 ,等等。此为“应、和、悲、雅、艳”审美理想中以“悲”情 ,即以动人之情缀文属篇这一时代创作心理的集中反映。这一倾向说明了经学崩溃而玄学风行后 ,随着“人的自觉”思潮的涌起 ,“文学缘情”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审美创作的真正实现,离不开接受心理效应。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提出的“知音”说,就涉及到接受主体的心理结构、心理能力与情感反应模式等内容。音为知者赏,审美接受的生成必须在接受的心理动机与审美创作的兴起之意同步的基础之上。杰出的文艺作品如像“服媚弥芬”的兰花,能使人从审美接受中获得“欢然内怿”的审美愉悦。审美接受是“入情”、“见异”、“自得”,是激发情感、印证情感、协调情感。  相似文献   

8.
“感兴说”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包蕴其中的审美心理发生模式就是通过对“兴”的多重阐释获得的。古代文艺家们通过登高、游历、饮酒去“寻兴”从而达到对艺术、生命、人生的觉解与了悟,突破日常生活常规对现实人生的钳制与束缚,达到现实人生向审美人生的升华与超越,从而实现审美的愉悦和精神的解放。  相似文献   

9.
“兴”和意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民族特色。“兴”和意境都是物对。动的感发和心与物的契合、相融而呈现在作品中的美。作为审美对象,诗歌“兴”的出现似乎先于意境,但诗歌意境滥筋于“兴”。但随着历史的演进,文艺创作的发展,诗歌“兴”和意境的创造逐渐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形态和特色,“兴”和意境终于增变发展成为中国传统芙学中的两个耀眼醒目的范畴。本文拟从‘兴”与意境同源而分流的角度,对它们审美结构及其审美特性的异同作简单比较。一、诗歌意境独特的审美结构及其审美特性。在文艺美学中,意境是一个标志艺术本体的审美…  相似文献   

10.
叶燮“理、事、情”说三者的客观性似已成为定说,但笔者认为其中“情”的虚位性正是破解三者非客观性的关键。本文从叶燮对“情”规定性的重新解释,以“情”的虚位以待性,“情”在诗歌中的实现性,“情”在阅读中的延展性,围绕诗歌意象的特点,情境再造中意象的释放,来说明“情”的通向性和在诗歌审美创作活动中不同阶段的不同指向,因之,客观“理、事、情”之“情”与中国古代抒情言志主观之“情”的背离一说,也似应该重新考虑。  相似文献   

11.
古代文艺家们对艺术的自觉是通过“兴”来实现的,通过“兴”达到对艺术、生命、人生的觉解与了悟,由此实现现实人生向艺术审美人生的跃进与升华,从而达到精神的愉悦和解放。所以,古代文艺家们往往通过登高、游历与饮酒自觉地“寻兴”,并成为他们乐此不疲的超越性作为。  相似文献   

12.
从宋代至明清,“趣”在诗歌审美中的地位逐渐提高。“诚斋体”之所以呈现出不同于典型唐音、宋调的鲜明艺术特征,根源正在于杨万里的诗歌在情、理之外,全力开拓和表现新的审美范畴——“趣”。也因此杨万里特别重视触景得趣的“兴”诗法。“诚斋体”美在机趣,诗歌便相应具有笔法曲折、思致新奇的表现特征;不过以“趣”为诗歌审美核心也给“诚斋体”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局限。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文学的表现手法、创作风格、思想内涵、社会功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具体来讲,它主要有以下六种涵义:(一)有所承举日兴;(二)托事于物曰兴;(三)取义曰兴;(四)触物起情,节取托意曰兴;(五)文已尽而意有余曰兴;(六)言之有物曰兴。  相似文献   

14.
从音乐意象看魏晋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清商”曲与“慷慨”情的细致考察,讨论了“清商”乐与五言诗的深层契合关系,对“慷慨”之音激昂、急骤、短促、回旋往复的旋律、节奏特点作出了明确界定;文章认为,以曹植侧重借音乐意象象征审美主体自我形象的表达方式与曹丕侧重于审美感受和具体描摹音乐表现的表达方式,代表了建安时代以音乐与美女形象组合象征审美理想的创作倾向;以嵇、阮为代表的正始之音具有明显的沉思倾向,更富于哲学气息和艺术情调,是理性主义与艺术审美的有机组合。  相似文献   

15.
钱钟书的“耐读”即“余味曲包”,指情在词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思考琢磨或再创造的余地;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从字句推敲、修饰的技巧上下功夫。“唤应起讫,自为一周”.这是从作品激发读者情感和谋篇布局的角度提出的审美要求;这一要求不但指出作品形式上应该完善,而且揭示了读者在审美活动中心在经历平静──起伏──再平衡的历程,心灵状态恢复到从前,而思想与情感却得到丰富和陶冶的规律。钱先生自己的创作就是这种“耐读”和“唤应起讫,自为一周”的艺术追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小说文本的“自在”性分析,借以“陌生化”的审美效应,将小说创作在现实生活中的“审美感知”把握出小说创作的“异化”与“间离”的自然“张力效应”。使人与自然、人与作品在现实世界中达到统一,由此找到了小说创作在审美取向中的生命韵味。作为小说创作的载体,本文更多地通过现代文学创作动态休验的“直觉思维”,把“理性感知”的形象在特定的语言(母语)环境(生活)中,揭示、敞开出小说创作的魅力之源。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散见于杜甫诗文中的论诗诗句和文句中 ,概括出“兴”“情”“神”三个概念 ,在与前代诗论文论进行比较的基础上 ,指出 :杜甫论诗特别强调“兴” ,非常注重“情” ,多次讲到“神” ,进而对杜甫具体运用这三个概念论诗的情况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兴者 ,起也。”“兴”是感物起情。凡总体构思是通过景、物的描写以感发、兴起主体某种思想情感的诗 ,均可称“兴体诗” ,其诗的整体形象即“兴象” ,艺术臻于至境的称至境兴象  相似文献   

19.
对“六义”之“兴”,历来论争不休。但超脱纷争看 ,各家的正解误读 ,竟构成一个完备的诗学系统——兴 :一指创作欲望感物而生 ;二指作诗托物言志 ;三指诗求真情 ;四指反对雕凿 ;五指形象生动 ;六指创造意境之原理 ;七指诗求含蓄 ;八指诗兴大发 ;九指开头方法 ;十指象征手法 ;十一指诗靠“兴”实现审美价值 ;十二指诗感发志意的功能 ;十三指启发式教诗方法。这真是一个喜人的意外收获。更妙者 ,如此大系 ,竟由一“兴”而贯通。其实 ,兴的多解 ,是其表意功能随社会与诗歌的发展变化 ,不断被开发与丰富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兴,是中国古典美学特别是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兴义的“缠夹”自朱自清先生提出以来,众多学者试图解开这种“缠夹”,结果是越解越缠夹,从而形成了所谓“兴义缠夹问题”。而实际上,兴义的缠夹具有不可解性,缠夹是兴的基本特性,正是兴的缠夹向我们敞开了兴的真实面目。兴是诗的本体或依据,是诗的基本方式。兴内在地决定着诗的创作和表达,决定着中国诗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