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漫议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李克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伟人,他的光辉形象可能会永远激励我们,但他的某一思想,比如:“美是生活”的看法就存在着严重缺陷。“美是生活”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最先在《生活与美学》中提出来的,这篇学位论文写于19世纪50...  相似文献   

2.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想是他的整个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对他的美学思想的基本性质和特点作出真正科学的结论,不对他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想加以深刻的研究是不行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学观念上的不同,只是整个思想方式的哲学基础不同底结果.”每一个美学思想体系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对车尔尼雪夫斯基人本主义美学思想进行考察之前,首先简要地了解一下他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是完全必要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哲学上是费尔巴哈的信徒.“人类的机体统一性原理”是车尔尼雪夫斯基人本主义哲学的核心,是他阐述一切哲学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他的《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详尽地论述了这个基本思想.根据他的论述归纳起来,“人类的机体统一性原理”包含如下内容:  相似文献   

3.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没有关于悲剧的专著论述,但他是准确地把握了悲剧的本质的、这一句话在揭示悲剧本质方面,超过了历史上一切悲剧论述的总和。我们不必和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定义相比较,(见《诗学》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17页)我们只和近代公认的对唯物主义美学有过卓越贡献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定义相比较,就可以看到鲁迅的论断是多么精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这个定义似乎把生活和艺术中一切悲剧都包括无遗了。”(《生活与美学》第33页)但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说得  相似文献   

4.
车尔尼雪夫斯基与二十世纪中国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同庆 《江淮论坛》2003,(3):118-122
车尔尼雪夫斯基同二十世纪中国美学关系密切,他被推崇过、诋毁过,也被冷落过。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中国的起伏史,就是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史跌宕起伏的一个缩影。本文对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现代中国的接受进行了一个大致梳理。  相似文献   

5.
<正> 狄德罗(1713—1784)是十八世纪法国杰出的唯物主义美学家。过去,他曾长期受到国外某些资产阶级学者的攻击和贬低。这是不公正的,应予推倒或纠正。但是,近年来有些美学文章在论及狄德罗时,认为他是“马克思主义美学诞生前的最彻底的唯物主义美学家”,他的 “美在关系”说“是彻底唯物主义的”,甚至要“比车尔尼雪夫斯基深刻、严密”。我认为这样的评价是值得讨论的。  相似文献   

6.
<正> 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不仅奠定了唯物主义美学体系的基础,而且把他的美学原则运用于文艺批评。他对于文艺批评的使命、目的、态度和方法等都有自己的精辟的见解。今天,我们亟须加强和改进文艺批评,使之在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一下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文艺批评的主张,或当不无裨益。(一)坦率的批评车尔尼雪夫斯基十分重视文艺批评。在十九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别林斯基曾经以其科学的、战斗的文艺批评在俄国文坛上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但是,一八四八年以后,俄国政治上的反动愈益加强,到了五、六十年代,别林斯基批判过的“为艺术而艺术”  相似文献   

7.
普拉东诺夫的道德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重要作家普扛东诺夫在前苏联文学中是独一无二的,他在道德探索方面走在当代作家前列。他的道德探索并未停留在关爱自然与人生的层面上,而是勇于为人类进行不屈不挠的道德抗争。他强调作家应当承担起道德批判的职责,促进民族“自我意识和尊严”的成长。他的作品生前曾引起批评和争论,在他死后却为他赢来了荣誉。  相似文献   

8.
“新潮作家”是个难以界定其范围的概念,姑且随俗地用以格称80年代以来运用异于传统手法来进行创作的一大批作家。尽管其文学主张干差万别,却有着一个明显的共同点,这就是“以语言为文学之本”(王蒙语)。他们所进行的“文学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场“语言实验”。“语言实验”这一说法,是何立伟首先提出的,而他的语言实验就是立志写出“美文”。他明确反对用重复、仿制的“公共语言”来创作。老作家林厅澜则长期孜孜不倦地探索文学语言的特异素质和汉字“语象”效果的营造,他的探索引起了普遍关注。“美文”是中国古代文学…  相似文献   

9.
超验里的经验──论《故事新编》的象征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是位深具现代意识的作家。已故的唐先生就曾敏锐地指出过他对尼采的“酷爱”和小说创作中的非理性因素,这标志着他与“二十世纪新思潮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联系。“①这新思潮中,包括西方现代主义的主要派别,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象派等等,而对鲁迅影响较大的则是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美国学者哈市就认为,“鲁迅抛开欧洲的现实主义派和自然主义派及日本的自然主义派”,“因为他根本就对现实主义技巧不感兴趣”,“他喜欢与象征主义有瓜葛”的一些作家②;荷兰的佛克马则指出鲁迅译介的作品中,“用于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  相似文献   

10.
论郁达夫的悲剧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郁达夫的悲剧生命意识侯运华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取得卓越成就的文学家,也是最引人争议的作家之一。赞颂者称他是开创了中国现代心理小说抒情小说先河的作家,批判者称他是“赤裸裸描写色情与性的烦闷”①的作家,还有的干脆把他看成一个心理变态的怪人,提起他时...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苏曼殊是个有较大争议的南社作家。抹煞者认为,苏曼殊的小说不是“所记全是兽性的肉欲”,就“直是一篇胡说”“有何价值可言耶?”他的诗则“调子很低,有隐(?)出世、悲观消沉的情绪”,也“是应该加以否定的。”不满者在肯定他的“才气”、“天分”的同时,或批评“他的小说实在做得不好”,或批评他的思想“实在不大高明,总之还逃不出旧道德的樊篱”。推崇者则誉他为“歌德拜伦等一流人物”,“在他诗文中我们找到清末文人最完美的表现”。一个作家及其作品在不同读者的身上产生了非常分歧的反响,这是很正常的社会现象,它反映了人类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反映了作家的思想及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约翰·厄普代克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主要讲述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探讨了性爱、家庭、婚姻和宗教等问题。把他的最为人所知的“兔子”四部曲置于时代背景中进行分析,结合作家的创作初衷,指出厄普代克的“兔子”系列小说包含的丰富社会文化容量使得它堪称研究美国当代社会文化的“断代史”,认同作者宣称的“我的关于普通人的小说有着比历史书更多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1930年代,沈从文先后发起了“京海之争”“反差不多”等一系列文学论争。当我们重返论争所发生的历史现场,将两次论争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考察,可以发现:“京海之争”并非“京派”与“海派”这两大文学流派之间的正面交锋,而是由沈从文独自代表北方作家群体(京派),与居于上海的作家群体(主要是左翼作家)展开的一场关于政治、商业与文学之间关系的大讨论;“京海之争”的真正肇始也不是沈从文的《文学者的态度》一文,而是他的另一篇文章《论“海派”》;同时,沈从文发起“反差不多”论争的真正意图与“京海之争”一脉相承,都是旨在通过批判文坛普遍存在的“差不多”现象,凸显以自己为代表的“京派”文学之独特价值。藉由系列文学论争,“京派”这一“作家群体”正式浮出历史地表,而沈从文作为后期“京派”文学的代言人,其创作观念和文学理想也日益凸显,并逐步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坛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学论争显然是沈从文主动选择的一种“自我经典化”的媒介策略,无论是在“京海之争”中强烈批判“海派”作家“玩票白相”的创作态度和“商业竞卖”的恶劣风气,还是在“反差不多”论争中激烈指责以左翼文学阵营为代表的公式化、概念化创作倾向,其背后潜藏的都是沈从文强烈的“自我经典化”意识,他实际上是想要借助群体的力量,让自己代表和引领的自由主义文学理念脱颖而出,以完成在中国现代文学场中的站位,进而为自己念兹在兹的“伟大中国文学作品”指明创作方向。  相似文献   

14.
创作中有所谓“不自觉”现象的发生。它与作家的理性意识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需要具体分析。 在这个问题上,俄国论者涉及较多的作家似为冈察洛夫。他曾将作家分为“自觉”、“不自觉”两类:前者是“形象没法说,理智给以补足”;后者则“醉心”于形象的创  相似文献   

15.
诗歌角度美浅探蔡善道诗歌是反映生活最敏感、最灵便的文学样式。既然“美是生活”、“形式任何时候都应当是美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语),那么,我们研讨一诗人们如何把握生活的美,如何选择生活的角度;从对生活的不同角度的美的认识、发掘和再现中,显露各自独特的美学...  相似文献   

16.
伪满洲国朝鲜作家安寿吉的作品中存在着对于“民族”的思考与认识,其相关作品中的“他者”(即“满洲人”和“日本人”)叙事认识既是构成作家在“满洲”时期的现实认识的基础,也是朝鲜人在“满洲”探索生活方向的重要坐标。  相似文献   

17.
列宁一生酷爱文学艺术,有着丰厚的文艺修养。他不仅熟悉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谢德林、屠格涅夫、冈察洛夫、列甫·托尔斯泰、车尔尼雪夫斯基、契诃夫等俄罗斯古典作家的作品,并且对左拉、歌德、海涅、雨果、巴比塞、海尔哈等欧美及其它国家的作家作品也有很深的了解。列宁以唯物论的反映论观察文艺,在同俄国的马赫主义信徒们鼓吹的唯心主义美学观的论争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思格斯的艺术典型理论,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继承。  相似文献   

18.
苏童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童是一位从不愿固定自己的作家,从历史追寻小说到现实追寻小说,从“枫杨树”系列到“枫杨树后”小说再到“红粉”和“妇女系列”小说,他每次都以迥然不同的形象刺激读者的阅读习惯。他甚至不愿意自己的小说具有特定的风格,认为风格是一种“陷讲。”那么,苏童是以怎样的一种方式确立贯穿于这些小说中的主体形象的?苏重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区别于其他新潮作家的呢?为什么无论反差多大的小说我们只要一读就能认定是苏童的作品呢?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在琢磨这些令人困惑的问题。我一度曾以为是苏童的语言塑造了他的个性,然而当我怀着自…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期,日本文学进入繁荣时期,出现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作家。“在近代文学史上确保了最高文学性的作家”夏目漱石(1867-1916)便是其中的顶尖人物。早在20年代,鲁迅先生就曾翻译过夏目漱石的作品,盛赞他的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见称”,“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明治文坛上的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 夏目漱石是在日本自然主义勃兴时期步入文坛的。但是,他的文学观与自然主义截然相异,其主要表现为强烈的道德意识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1905年,夏目漱石以“一部在阴暗的现实生活中打开了窗…  相似文献   

20.
余华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九八七年读《十八岁出门远行》时,吃惊于主人公青春初旅,竟对世界作如此无奈感受,也吃惊于作者奇异怪诞的感知生活的方式,由此便牢牢记住一个未曾听说过的名字:余华。此后我几乎读遍余华公开发表的短中长篇小说,但对作家本人,却说不出个子丑贸卯,很长时间里甚至连他是哪里人也不知道。今日文坛,“炒”是一种时髦,或“炒”作品,或“炒”作家,更有取终南捷径者,先将人“炒”得红红紫紫,夹风裹雨,再去张罗作品,美其名:包装。待到揭开盖头,读者所得,仅空“棱”一只,“珠”是想还也还不出的。余华不要“包装”,他把自己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