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虚无的背后——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虚无主义是在西方各种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的思潮影响下,适应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政治需要和国内反社会主义势力的策略变化产生的一种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和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为防止历史虚无主义继续蔓延,必须从意识形态、学术研究、文化传播和全民历史意识的增强等多个层面入手,加强正确的历史观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杜绝和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价值虚无主义源于西方,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价值虚无主义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当前价值虚无主义成为影响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养成的思潮之一。消除价值虚无主义对青年学生的消极影响,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筑思政育人高地,引领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价值虚无主义的侵蚀。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是资产阶级文化观的一种主张,是“全盘西化论”的组成部分。本文将近年来有关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评论加以综合评述,对这股思潮产生的根源、表现、特征、理论误区、社会危害以及如何克服这种错误思潮等问题分别作了评析。文中强调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深入批判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把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克服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努力提高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4.
历史虚无主义以其传播的隐秘性、伪善性、"普世性""客观性"对大学生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而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西方"和平演变"网络化和部分大学生唯物史观缺位等给历史虚无主义在新时代的恣意传播提供了条件。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必须全社会通力协作,媒体工作者要自觉担当时代责任讲好中国故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创新中加强以守好政治底线,新时代大学生要恪守"四个自信"以筑牢唯物史观,方能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相似文献   

5.
民族虚无主义是不发达国家中经常泛滥的一种社会思潮。近些年来它在中国也特别时髦,而且迷惑了一部分思想单纯的青年朋友。虚无主义这个名词是从德文意译过来的。民族虚无主义,指的是不加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本民族的文化,甚至否定自己一切的态度或思想倾向。接受这种思想影响的青年人,要么看破红尘,悲观厌世,要么彻底  相似文献   

6.
虚无主义是一股具有渗透性与颠覆性的错误思潮,文化传承要警惕虚无主义的侵袭。文化虚无主义通过颠覆传统文化、亵渎革命文化、诋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惯用伎俩虚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层面,文化虚无主义的本质分别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庸俗精神。文化虚无主义危害巨大,使文化传承失去主体、客体、介体、环体条件。为此,精准消弭文化虚无主义,推动文化传承,应从以下着力点做起: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批判文化虚无主义,为文化传承领航掌舵;认清文化虚无主义真实面目,为文化传承正本清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成逻辑抵御文化虚无主义,为文化传承固根铸魂;铲除文化虚无主义网络生存空间,为文化传承净化环境;以人类文明新形态解构文化虚无主义,为文化传承开阔视野。z在此基础上,进而粉碎文化虚无主义颠覆政权“、和平演变”之阴谋,维护文化安全、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7.
当代社会的虚无主义产生着两种极端的文化后果:一种是绝望之余的狂欢与游戏;另一种是生命因无意义而产生的自我否定.道德关怀、宗教救赎和审美超越构成了当代思想文化超越虚无主义的三种代表性思想路向.超越当代精神生活的虚无化困境,需要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生命态度.  相似文献   

8.
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文化自信教育是推进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重要切入点。文化自信与“纲要”课教学有其内在关联性,文化自信是“纲要”课教学的重要目的,而中国近现代史是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载体。“纲要”课中加强文化自信教育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以使大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在教学中,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体认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不仅有助于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而且有利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9.
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显现,文化发展趋向研究已成为当前学界的热点。文章批判了近代社会长期存在、至今仍有流风余韵的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在经济全球化中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向,指出了文化建设中应该加以特别注意的五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腐蚀文化根基、动摇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颠覆价值认同,作为当前中国的一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产生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种思潮之所以在大学校园能够快速传播,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跟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有关,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宣传的欺骗性有关,跟监督管理不到位有关,跟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不力有关,等等。只有加强唯物史观教育力度、相关部门监管力度、网络阵地建设力度,才能有效地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深刻阐释文化认同内涵的基础上,多次就文化认同问题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通过揆诸中华民族文化五千年发展史,揭示了文化认同“从哪里来”的首要问题;指出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明确了文化认同“为何重要”的核心问题;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解决了文化认同“怎么增强”的关键问题:标志着党中央对文化认同发展规律及其强化路径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习近平文化认同系列重要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认同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反对文化虚无主义的重要思想武器;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动力,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激发了新活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时期文学在经济全球化与文艺民族化的紧张关系中,由持续的现代化追求导致了文艺民族化身份模糊乃至丧失,并随之产生了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它源自于汉语文学在"中、西结构"中的位置、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地位和在全球化与民族化张力中的特殊处境。当前中国文学现代化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导致全球化语境把中国作家个体和文学写作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空维度。这个新维度对于文学写作的根本意义在于承受、反抗一种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采取平视的审美视角,以实现中国文化由"拿来"到"输出"的转化,这将成为中国后现代作家个体自我认同和文学写作的基本动机和主题。  相似文献   

13.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实践中尚存在需完善之处。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应引导大学生从思想上科学认识革命文化、从情感上高度认同革命文化、从实践中增强传承革命文化的行为自觉。这不仅有助于推进革命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激发革命文化的时代活力,还有助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4.
论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过程中的价值选择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西文化冲突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文化背景.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文化抵御外来文化强制的历史合理性相交织,必然引起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的剧烈与持久.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文化的人格化代表--知识分子就在不断地探索调适中西文化的途径,文化传统主义、文化折衷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就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过程中依次发展的三种价值选择模式,也是中国人整合西方文化、建构中国新文化的尝试.近代后期,伴随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王国维、陈寅恪、鲁迅等一批知识分子超越了这三种价值选择,在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合西方文化、建构中国新文化的主张,表现了中国先进人士整合中西文化的理性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5.
当代是一个所谓后现代的时代.其精神状况主要表现为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在这样的境遇中,当代艺术也具有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特性.关于当代艺术本性的思考是关于它的批判.在批判中,艺术显露其本性.当代艺术的使命是为当代人的生存开辟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杨悦 《国际论坛》2020,(1):72-83,158
随着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文化走出去不但是自身综合实力提升的内部要求,也是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外部需求。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中国目前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文化外交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抓手。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文化外交,文化外交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独特作用,国民文化自觉和自信显著增强,文化外交成果丰硕。作为国家整体外交的一部分,文化外交不但有对国家整体对外战略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更有战略、政策和实践的创新,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文化外交战略布局和政策规划,而且正处于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本文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外交发展划分为“文化先行、外交殿后”“全面开放、全面参与”“内外合力、扩大交流”与“提质升级、合作共赢”四个历史阶段,旨在系统梳理文化外交战略框架与实践路径的基础上,厘清其传承与创新的脉络,尝试回答中华文化如何走出去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小说的“疯癫叙事”历经从萌生、演变、沉寂到兴盛的曲折发展过程。缘于作为叙事视角兼叙事声音的“疯癫者”驳杂多面的文化形象及不同于常人的言语、思维与情感体验特征,从“五四”到新时期再到世纪之交,中国20世纪小说疯癫叙事文本在不同历史阶段皆隐秘漫溢出特殊的历史意识。20世纪中国文学疯癫叙事踯躅于对历史的建构、置疑与重构之间,某种意义上,疯癫叙事是窥探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意识的标本与参照。90年代以前,疯癫叙事致力于挑战同时期文学实践赋予历史话语的崇高与宏大;世纪之交,疯癫叙事在浓郁的历史虚无主义氛围中,展现出对虚无主义历史意识的审视与过往历史话语价值的重新确立。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对于建设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教材建设百年来经历了从“沉寂”到“复兴”的曲折发展历程,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既是一种注重文化传承与精神引领的知识建构,也是一种凝聚文化教育合力的协同发展。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向,探索教材基于新时代语境的现代化诠释、基于全球化语境的本土化编写的发展向度,塑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形象,开发数字教材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融入教材。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也应强化规范意识,积极规避“人文关怀式微”的价值危机、“学科视野窄化”的认识误区、“教材泛德育化”的理念偏差以及“教育逻辑缺失”的路向偏移等失范问题,增强责任之心,勇于担当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固本与创新中肩负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