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发展的实际问题并将其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前提是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创造是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给予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给予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判断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处发展阶段以正确指导,给予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道路选择以正确指导,给予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确立以正确指导,给予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取向以正确指导。要进一步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工作,关键在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和历史发展主体的价值标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其逻辑构成包括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及判断、对中国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以及对中国革命手段和社会主义建设手段的创造等三个方面。从认识论角度来看,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有着一种必然的内在联系,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合规律性的继承,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合目的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毛泽东的农民观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表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 ,对农民问题的成功解决 ,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最具特色的贡献之一。从一定程度上说 ,毛泽东把农民和农村问题作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一个突破口 ,在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有效 ,也是最符合中国实际的途径 ;在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的土地问题、中国革命的道路、党和军队的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初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的发展方向和步骤等一系列问题上 ,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思想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奠定了基础 ,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4.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扎根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土壤发展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 ,逐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但是 ,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 ,以及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某些观点脱离中国实际而机械教条地理解 ,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失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则在更高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人在选择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初,就面临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中共早期废约反帝运动,为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和理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理论飞跃——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具体表现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使之广泛传播,促进了具有中国特点的革命纲领、任务目标、斗争策略和革命动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只有与各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才能锻造适合本国要求的强大政党。梳理中国共产党成长历程,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党员发展程序,远大理想与现实目标相统一的党员标准,使得组织发展更加贴近革命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中国革命的艰巨性与复杂性,使得中共走出了一条既重视质量,又重视数量的党员发展道路。中共通过自身发展壮大的事实,最好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力量所在,而寻找组织创新的发展脉络与成功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产力分析方法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不仅是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也是社会分析的根本方法。中国革命早期,生产力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导致党在这个时期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实际不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初期因此而曲折。抗战时期,毛泽东对生产力理论的系统把握和创造性运用,解决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如何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难题,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其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座理论丰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这一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逻辑结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辩证结合,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实践,推动实践主题转换和实践经验总结提炼的过程,肩负着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双重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70年的发展历程蕴含着其实践主题的变迁,即从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这一发展历程变迁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指导价值,生动展示了中国实践的理论孕育和涵养功能,准确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解读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及其发展规律,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发展的最新成果、最新阶段,也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关联概念群的初步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过程产生了复杂的分化现象,这一现象表现为在深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实质的进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相互关联的概念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这三组相关联概念都是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的概念表述或表达方式表明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内容、范围和目标,不能混淆,更不能替代。对相互关联概念的辨析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具备了一系列概念范畴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内部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对这些概念进行严格分类和界定,有利于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问题域和方法论视野。  相似文献   

12.
本文历史地分析和逻辑地阐明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工程必须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即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必须深入社会、深入实际,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必须坚持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思想路线和理论路线;必须强调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特别是包含关系与并列关系的争论持续不断,至今尚无权威性定论。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探寻这些观点之间的分歧及原因,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研究的推进思路,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不能只是在表现形式上做文章, 而应该深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去探究它何以能够大众化的根据和道理。 大众化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规定, 这可以从马克思思想的起点、 内容和功能上得到印证。 揭示马克思哲学的大众化本质, 对于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学研究的价值问题是马克思主义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学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整体来研究的一门综合性、跨学科的新兴学科,研究起来是很难的,因此必须先弄清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弄清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对马克思主义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观集中表现在他对马克思主义观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回答上,他对马克思主义下了明确的定义,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产生及其意义,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特征,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的的历史命运。在对“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回答上,他强调,科学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具体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观既有历史价值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两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又是前者的目的,两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诠释其大众化内涵,能够使我们更清楚的看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未来路径。  相似文献   

18.
关于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的关系的争论,实质上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理解。要厘清两者的关系,必须弄清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体系构成,以及更重要的是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总结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特点。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全人类的全面自由的解放”的真谛。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数字化既是与文献资源数字化和社会各领域数字化协调发展的外在要求,又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而已经成熟的数字化技术、正在兴起的数字化产业和近年来中央加大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的力度,为马克思主义数字化工程的实施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和环境。相关部门应该从发展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战略高度启动和建设这一工程,在中国逐步建成一个世界上最庞大、最全面的网上马克思主义数字信息资源库系统,并通过宽带网向全球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使它成为全球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宣传普及和文献保存的信息基地和中枢,以提高中国先进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力、影响力。这既是一项惠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工程,又是一项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和未来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20.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成果,在此基础上,促进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成果的相互融合,这既是对传统思想文化成果进行现代转换的需要,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