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9 毫秒
1.
神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水 《学术界》2003,(2):231-233
中国神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影响非常深刻。从研究文化发生学的角度去探讨中国神话 ,如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有机整体观、重社会轻个体与重人伦轻人欲的道德思想等 ,其思想源头都可追溯到中国的远古神话。  相似文献   

2.
邓李梅 《理论界》2008,(11):173-174
教育思想的灵魂就是教育价值观。中国传统教育价值取向上重道德轻功利、重政务轻自然、重和谐轻竞争、重整体轻个体、重积累轻发现的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创新教育产生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显示出传统教育价值观的顽强阻力,是造成我国创新教育难以实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曾龙霞 《兰州学刊》2003,(6):166-168
伦理政治型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它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 ,通过社会伦理纲常的规范 ,将家族政治化、国家家族化。此种文化产生了重整体、轻个人 ,存天理、灭人欲 ,重道德、轻法律等与当代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建设相冲突的价值观念。我们应当正视古今冲突 ,超越古代 ,构建起整体与个人并重、权利与义务并举、道德与法律同倡的当代社会主义新型文化。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既决定于社会存在,又有相对独立性。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决定着道德规范重私德轻公德;现代社会的工业文明,则要求人们有良好的公德意识。然而,观念的变化却常常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中国人公德水平与现代工业文明极不协调。在新形势下,反思传统道德,探讨提高公民公德水平的途径,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反思中国传统文化重私德轻公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各种道德关系归结为私人关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相似文献   

5.
知识、道德与传统儒学的现代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试图通过厘清知识与道德的关系,来探讨儒家道德传统与知识结合的可能方式。知识与道德代表人类生活中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人们对道德的关怀方式也有认知的和实践的两种,二者遵循不同的逻辑,可以各自独立发展;尽管知识与道德的结合可以是一个理论课题,但是它们之间的真正碰撞和结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生。正像我们不能指责研究知识论就犯了“重知识、轻道德”的错误一样,也不能指责儒学作为一种道德传统犯了“重道德、轻知识”的错误。不少现代学者(特别是新儒家学者)之所以从“形上学”、“存有论”等角度来寻求传统儒学与知识之间的结合,乃是因为他们没有厘清知识与道德的关系,误认为传统儒学犯了重道德、轻知识的错误,而没有把儒家道德传统与知识的现代结合,当做一个现代人在面对知识世界的时候如何确保或重建自身价值的修身功夫和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四大以来,市场经济在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道德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双重影响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对此加以认真的分析研究,对于我们培育、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科学的道德观,具有重大的意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具有正面积极的影响和负面消极的影响。市场经济对于道德建设的正面的积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市场经济所内含的平等、自主、自立、竞争、开放、效率、风险、进取、创新、科技、务实、多元、自强等观念属于现代文明的范畴,它们象电闪雷鸣一样击中了我们这个在“…  相似文献   

7.
浅析高校师德建设的误区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专业素质考察,轻师德修养评定;重眼前“经济利益”,轻长远“社会效益”;重外在规范要求,轻道德内省作用;重道德说教,轻道德践行:是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把握高校师德的本质特征,找准师德建设的着眼点,营造良好师德氛围,建立师德评价体系,加强师德内化,从而逐步建立起师德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改革正在逐步打破旧的利益格局建立新的利益格局,使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随之,社会上也出现了道德迷失现象。这种道德迷失概括起来就是几重几轻: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激励;重目的轻手段;重自己轻他人;重  相似文献   

9.
一、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职工的思想价值取向从单一的封闭型转向了开放的多元型 随着市场经济的拓展,人们不仅看到经济体制正处于巨大的变更之中,同时也感到了职工思想价值观念的深刻嬗变。新与旧、积极与消极、健康与腐朽、合理与非合理的思想观念,在市场经济中同时并存,职工的思想价值取向出现了重经济而轻政治、重物质而轻精神、重实惠而轻道德、重市场而轻官场、重个性而轻共性的一系列新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价值问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的变化。主要表现在:①重经济而轻政治。确立和加强发展经济的价值取向,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有些人却由此忽视了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生活,由反对空谈政治而走向排斥政治。②重物质而轻精神。③重利轻义。在实利观念、实效观念、实惠观念和金钱观念的强化过程中,有些人更多地重视现实需要,向轻视理  相似文献   

11.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高天旺道德是人们内化于心的一种自我约束力量。正如孔子所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中国历经几千年,虽有朝代的诸多更替,但重义轻利、重理轻欲、重道轻食的伦理道德至上的价值观念却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2.
沈敦忠 《学术界》2006,(1):125-131
现代文化学将人类文化划分成精神文化和知识性文化两个层面,鲁迅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深受儒家道德意识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呐喊》、《彷徨》中主要表现为:强烈的道德自省精神;独特的忧患意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救世情怀;重精神而轻物质的价值取向。鲁迅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性改造和现代性转换,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小说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更为丰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本身也有其相应的道德 ,这种道德是应市场经济内在要求而产生的 ,它必然对市场经济产生影响。总的来说 ,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 ,但它内部又渗透着道德因素的影响 ,无论是法制本身的运行 ,还是市场经济主体的活动 ,以及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实现都离不开道德的作用。因此 ,要重视道德因素的影响 ,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具有双重效应。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市场经济的正面效应,以促进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提高高等学校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要高度重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限制和消除这种负面效应造成的不良后果,使高等学校保持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尊重个人的正当利益,坚持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又要使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集体利益,坚持价值导向的一元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高等学校的道德建设,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5.
“经济人”与“道德人”之价值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经济人”与“道德人”价值冲突之表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偌大的中国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带来了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市场经济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冲击和挑战。这种冲击和挑战既有正面的积极意义也有负面的消极影响。这种冲突便是本文将要分析的“经济人”与“道德人”的一系列差异、对比乃至矛盾。这里所谓“经济人”,是指市场经济中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人;所谓“道德人”,是指以传统道德或一般道德为价值取向的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正确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又被提到人们的生活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重要位置上来了。经过对传统义利观的探讨和对现实的反思,人们逐步超越重义轻利和重利轻义的割裂义与利的关系的观点,认识到义和利之间是一种辩证的互动关系。然而,对于义与利之间究竟怎样辩证互动尚缺乏深层次的探讨。本文试图从道德调整利益关系的角度,来进一步探讨义与利的关系,力图比较全面地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关系。一、道德对利益关系的调整应该是限制和维护的统一道德的基础是利益,其核…  相似文献   

17.
蔡方鹿 《船山学刊》2015,(4):101-107
王夫之在批评理学离欲而言理思想的基础上,把理欲同作为性的内涵,而提倡理欲一体的思想,把道德理性建立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和合理欲望的基础上。同时提出"以性正情,以义制利"和尊公轻私、以理制欲的价值观;又对重义轻利,以道制欲观念的流弊加以修正,同时批评重己为我价值观的弊病,为中华核心价值观的演进发展和丰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李映山 《云梦学刊》2005,26(3):95-98
刘勰在《文心雕龙·程器》篇中提出梓材之说,要求君子具备藏器待时的心理素养、内圣外王的道德建构、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和经国济世的智慧才能,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格的理想范式,但也暴露出中国传统人格理念中重德性而轻知性、重理性而轻感性、重群体而轻个体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9.
任远 《社会科学论坛》2003,(12):111-112
在推行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作为市场经济内蕴之天然趋向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和消费主义日益浸淫着社会的肌体和人们的意识观念;社会大量滋生的腐败不公、道德滑波乃至道德危机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伦理抉择。而目前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实用专业教育、轻人文精神培育和重知识、轻素质的倾向,使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品德修养日见淡漠。在这样的情势之下,对当代大学生深入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异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然而,实际上,一方面大学生需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另一方面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却难以达成这样…  相似文献   

20.
人类法治史表明,没有道德的法治,法治必然沦为政治权力的奴隶;而没有法治的道德,道德自身也难以维持。那么步入小康社会的法治需要怎样的道德支撑,是传统的利他?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己?答案是既利己又利他的利人利己的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