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鑫  周晔 《管理评论》2023,(10):63-80
存款保险制度的设立无形中削弱了存款人的约束激励,造成银行市场约束的缺位。在此情况下,谁来对银行的市场约束补位?本文通过2011—2019年185家商业银行数据构建存款人、非存款债权人与股东三者风险之间的联立方程组,实证检验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银行内部风险的变化。研究发现:(1)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股东风险偏好增大;存款人市场约束缺位,其风险增大;非存款债权人对此进行市场约束的补位,其风险降低。股东风险由存款人与非存款债权人分担转变为主要由存款人分担,这种趋势在中小银行尤为显著,且在银行整体风险的反馈机制下同样如此。(2)银行微观利益主体从资产份额、收益回报、整体风险三个方面调整其风险承担,存款人具有收益回报动机,股东具有资产份额动机,而非存款债权人具备上述全部动机。(3)强化外部监管会影响银行的市场约束,表现为缓解存款人约束缺位,挤出非存款债权人市场约束。据此,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需注意配合监管政策目标,引导银行微观利益主体维持银行审慎经营。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违约风险下的信贷决策模型与机制,通过以银行个体合理性和激励相容性作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在考虑违约风险和项目成功概率条件下的信贷决策模型,分别给出了基于抵质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策略下的信贷决策机制,探讨了信贷配给机制与无配给机制的设计方法,给出了在信贷出现配给时银行发放信用贷款和有抵质押贷款的条件.最后运用实例详细分析并讨论了不同违约概率条件下企业项目成功概率对银行期望收益的影响,得到了银行相应的贷款临界值和在不同项目成功概率条件下银行最大可接受的违约概率.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不断深化发展的同时银行业风险在不断增加,有的还出现了违法行为,从而导致银行业金融风险堆积,更有些银行已经退出了市场。2015年出台及正式实施的存款保险制度使银行业风险监管、预警、定价和处置机制逐步完善。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比较,对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分析,提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监管的一些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股权激励实施中经营者信息披露策略的演化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股东与经理仅具有有限理性的前提下,运用演化博弈方法对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中,经理信息披露策略选择与股东策略选择的互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经理信息操纵的收益大于信息操纵的成本时,经理的信息披露策略依赖于股东监控的概率大小.当股东监控的收益大于监控的成本时,股东是否监控取决于经理选择信息操纵策略的概率大小.保持适度的股权激励水平、增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加强监管、加重惩罚能降低经理信息操纵的概率.  相似文献   

5.
金融系统性危机的发生与经济增长状态变化紧密相关,外部冲击和内部脆弱性是金融部门系统性风险发生的两个来源。已有研究在分析经济增长对金融部门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时一般将经济增长视为外部冲击,忽视了系统性风险度量模型已经内生化了经济增长状态影响的问题,使用的系统性风险指标不能将外部冲击和内部脆弱性引发的风险进行区分,难以判断金融部门系统性风险的来源,而且无法准确判断经济增长对于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程度。 将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引入或有权益分析方法分析框架,计算经济增长状态的转移概率与银行部门违约距离的相关概率,得到违约距离的无条件概率分布,剥离经济增长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构造反映银行内部脆弱性风险的无条件违约距离,实现对银行部门系统性风险的分解。选取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希腊和中国上市银行整体作为样本,分别考察外部冲击和内部脆弱性对银行部门系统性风险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银行部门系统性风险可以分解为内部脆弱性风险和外部经济状态影响,该系统性风险主要由内部脆弱性决定,经济增长对系统性风险的作用类似于增效器。经济增长下行状态会导致银行部门系统性风险急剧上升,而经济增长上行状态能改善银行部门系统性风险状况。经济增长状态对系统性风险的放大效果具有不对称性。银行部门内部脆弱性风险状况出现恶化时,经济增长状态的增效作用更强烈;而银行部门内部脆弱性风险状况得到改善时,经济增长状态的增效作用相对温和。短期内救助政策通过外部机制影响系统性风险,危机状态下救助政策能够对系统性风险发挥明显的稳定作用。 在宏观审慎监管中,不仅要求银行部门降低内部脆弱性风险,而且重视外部经济条件和实体经济部门与系统性风险的联系,建立前瞻性的逆周期监管机制,实现对系统性风险的有效管理。当银行部门陷入危机时,政府部门应及时提供有效救助。  相似文献   

6.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没有一种严格意义上的股票期权制度,也没有解决如何制定基于股票期权的最优激励约束合同的理论问题.文章对传统薪酬制度的激励机制和股票期权制度的激励机制进行了对比研究,然后利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构造导入股票期权的商业银行经理人激励约束机制.研究表明,基于股票期权的薪酬制度优于传统固定薪酬制度和经营者年薪制;引入股票期权制度后在激励约束机制的相互制衡作用、以及银行股东和经理人在个人效用最大化条件下,可以达成最优合同.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际金融体制的改革,国内银行监管机制逐步国际化,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银行风险及监管关系越来越密切。本文探讨了国际资本的演进情况,并从国内银行分析现在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等金融现状,最后提出风险控制管理的一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以来,对影子银行进行规范和监管受到重视。文章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为例,分析了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高杠杆率以及期限错配导致的极大风险对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文章提出加强监管的政策建议包括:构建新监管模式、完善货币政策工具、加强风险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9.
高明 《经营与管理》2022,(9):159-164
在金融深化改革和银行转型发展大背景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现状及主要业务形式。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潜在的微观风险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宏观风险主要包括监管有效性及对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提出应从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外部监管机制及金融体系配套改革三方面综合考虑,通过加强资金联动管理和风险管理,引导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走向健康、透明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股份回购基础理论入手,介绍了股份回购的内涵。其次,具体分析了回购带来的正财务效应:促使财务杠杆发挥积极作用并优化资本结构,促进股东财富最大化,替代股利分配效应,利于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利于实行股权激励计划。负财务效应为:增加了财务风险、支付风险,容易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指标,损害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等。然后,针对选取的样本采用案例研究法进行研究,主要根据回购前后相关财务指标来解析回购对公司财务的正负影响。最后根据分析过程得出研究结论,并对回购中产生的负财务效应提出相应的建议: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健全股份回购的相关法规制度;拓宽回购的资金来源;强化监管机制;保护中小股东以及债权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激励为什么失效——理论、实践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巍 《管理科学》2006,19(4):22-28
激励机制能够减少或消除不对称信息下资源配置所带来的效率损失,然而这一机制在现实中却常常失效,为解释这一问题,首先从整体框架上回顾激励理论,了解其模型构造的基本思想;其次考察激励机制从理论到现实的接口,从模型上分析其对现实模拟的偏差;最后要考虑到现实激励机制设计是局限条件下的选择,从实践结果来剖析具体激励方式选择的矛盾与冲突.解决激励失效问题主要依赖于两个途径,一是各种激励方式的结合与协调,二是激励的同时采用监管.  相似文献   

12.
完全信息下的激励-努力动态博弈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运用博弈论的理论,建立了企业线性业绩模型和线性激励模型前提下的企业股东与经理激励-努力博弈分析模型,分析了完全信息条件下的股东与经理激励-努力动态博弈均衡,对求解获得企业经理努力变量、企业股东激励变量和经理业绩分享系数量变的取值、变化范围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范围广泛的分析,力图为企业激励机制的设计与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随着地方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的不断加大,如何实现打破刚性兑付与防范银行风险之间的平衡,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借助银行股权和负债的“期权的期权”特性,将刚性兑付嵌入到银行资本结构决策和违约风险测度中,研究了资本结构固定和可调整两种情形下刚性兑付强度与银行违约风险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对比分析了基于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的资本监管对刚性兑付下银行风险的抑制效应,以期为防范打破刚性兑付可能引发的银行风险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当资本结构固定时,银行违约风险与刚性兑付强度负相关;当资本结构可调整时,随着刚性兑付强度减弱,银行最优负债水平降低,银行违约风险则呈现出先递增后递减的“倒U”型趋势;基于标准法的资本监管可以有效抑制银行在资本结构决策时的道德风险,降低打破刚性兑付过程中的违约风险,但基于内部评级法的资本监管要求会因刚性兑付下国企债务违约概率的降低而减弱。  相似文献   

14.
金融监管制度的有效执行依赖于针对监管者行为的激励设计。在中国,与地方官员类似,监管官员的职位升迁也往往由上级选拔决定,即面临政治激励,本文将代表中央金融监管的省级银监局局长与代表地方银行的城商行特征数据进行匹配,考察监管官员的政治激励是否通过影响其监管行为对城商行的信贷投放产生作用。实证分析发现:首先,在资本、资产质量、流动性等监管指标中,资本监管绩效显著影响银监局局长的升迁;其次,银监局局长在政治激励下的监管行为,促使城商行提高资本充足率,进而抑制了其信贷投放;最后,地方政府信贷干预、经济周期、货币政策以及资本市场融资程度等外部环境的不同,也使得银监局局长的监管产生差异化效应。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项公共政策,银行监管的目的是稳定金融秩序和保护公众利益.如何保证监管质量、降低监管成本,是摆在每个银行监管当局面前的紧迫课题.本文以风险为核心银行监管理念为指导思想,通过对发达国家银行监管的经验和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和对比,认为提高监管质量和降低监管成本必须进一步完善银行监管中的风险评估与评级环节.  相似文献   

16.
非对称信息和风险态度成为影响供应链协调的重要因素,而契约机制设计是实现协调的一种方法。本文在双边成本信息不对称情形下研究供应链契约机制的设计问题。考虑了由一个风险中性的供应商和一个风险规避的销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供应商和销售商分别拥有私人的生产成本信息和销售成本信息。在分散决策下,供销双方为获得更好的私人利得从而有隐藏信息的动机。为实现信息的真实揭示,文中引入了利他委托人这一概念,从而供应链成为协调主体。借助AGV机制思想,设计了具有激励性质的转移支付,并且基于均值-方差方法建立了非对称信息下的供应链模型。我们发现销售商风规避度在一定范围时,所设计的激励机制能够实现供销双方信息的真实揭示,但并不能完全保证双方的事后非负收益。为解决这一问题,给出一种以期望信息租金比为基础的事后收益分配规则,设计了补偿参数。结合转移支付和补偿参数,提出了一个契约机制。我们发现当销售商风规避度不超过上界kr时,该机制能真实的揭示信息,并且能够保证供销双方的事后合理的收益分配。此外,当供销双方真实揭示信息时,风险规避度较大的销售商组成的供应链有更低商品交易量和供应链收益。最后,给出数值算例,验证信息揭示的激励有效性并对风险规避度进行敏感性分析。本文的研究将对双边不对称信息下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7.
张涤新  邓斌 《管理科学》2013,16(7):66-79
微观主体怎样才能有效地发挥其抗风险能力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已有文献大多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角度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但从控制权配置的角度对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机制的研究尚未发现. 基于组织设计理论中的控制权分配理论和不完全合约理论,本文构建了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权配置模型,研究了微观主体行为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研究发现: 在内部和外部风险冲击下,金融控股公司能够通过分权或集权的风险控制权配置,分散和转移风险,提高其风险控制能力,从而提高收益. 本文还选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的样本数据,对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与独立银行的收益和风险绩效进行比较. 实证结果表明金融控股公司盈利水平显著高于独立银行,其风险水平低于独立银行. 此外,本文给出了金融危机冲击对样本公司收益影响的时变效应,验证了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针对需求不确定性大、生产提前期长、销售季节短的这类产品的合作问题,构建了基于担保销售量的单期两级供应链期权契约模型.在这种机制下,销售商出售基于担保销售量的期权.供应商通过向销售商购买期权可将部分风险转移给销售商,而销售商也因出售期权获得相应的风险补偿,这种契约安排能够实现供应链的协调.而且如果供应商向销售商提供一定的转移支付,这种契约安排能够激励销售商加大营销宣传的投入,改善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绩效.  相似文献   

19.
物流企业参与下的库存质押融资中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分析物流企业参与下的库存质押融资中银行与企业的收益的基础上,给出了银行和企业的委托代理模型,确定了代理成本。通过对比在信息对称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投资激励与物流企业监管下银行的收益,确定了物流企业在库存质押融资中的监管程度的取值范围,说明了物流企业在这一融资模式中的作用,给出了各方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付出的成本费用。  相似文献   

20.
如何激励企业的经营者为股东的最大利益而努力,是现代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为进一步解决经营者的激励机制问题,本文采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经营者激励机制的设计中同时考虑了经营者能力和相对业绩比较等因素,使得经营者激励机制的设计更加完善、更加全面。分析结果表明: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努力成本、相对业绩比较、风险厌恶程度等,影响经营者的激励合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