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金强 《理论界》2009,(10):18-19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思想文化理论,之所以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莱种程度上讲,近代以来中国文化选择、二者间的文化发展和中国社会实践变革的需要为这一结合提供了必要条件;二者间相似相通之处又为其结合成为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2.
坚持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重道远,需要整合各种资源,以利其发展.红色资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天然的血缘关系,二者形成了时代的耦合,对坚持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多方面的实然价值,因此,它是坚持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应然资源.  相似文献   

3.
党员修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者之间拥有着内在的关联:党员的修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提供认知基础、前提与保障,并引领其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党员修养提供动力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任务规定着党员修养的时代主题,其理论成果则为党员修养提供思想内容和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员修养内在地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二者都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客观需要,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二者的最终目标都是朝向共产主义的.  相似文献   

4.
2003年中欧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同一时间二者也在伽利略计划上达成合作.因此,伽利略计划可以被视作是中欧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重大事件.中国和欧盟在这一计划的合作上都有着自身的战略考量,并将美国及其GPS导航系统的影响也纳入考虑范围.中欧在伽利略计划上的成功合作意味着中欧关系走向成熟,但是也需要克服诸多干扰因素和制约力量,使二者关系更加稳定和牢固.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统一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春梅 《理论界》2009,(8):182-183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担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担负着实现素质教育的职责,实现理论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统一是打造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真正实现二者的统一,需要在理论上逐步探讨,在实践上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美丽中国”何以可能?这是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首要理论问题.将这一理论议题置于资本逻辑的语境中进行审视,可以发现二者存在深刻的辩证关联:资本全球化及其生态后果是“美丽中国”命题得以凸显的基本历史语境与历史前提;资本自我扬弃所带来的生态逻辑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现实依据与动力支持,驾驭资本的生态逻辑是实现“美丽中国”的现实路径.辨析“美丽中国”与资本逻辑之间的耦合关系,有助于澄清在二者关系问题上存在的“拒斥论”和“一致论”的片面认识,从而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贾谊以"人性非甚相远"、"习"以成善恶的人性论为理论依据,阐述了其崇仁尚礼的治国方略.他认为治国之道既需要礼法也需要仁义,礼法是仁义的外在表现和形式,仁义是礼法的实质和核心,礼法与仁义二者是有机地统一的,不可或缺.贾谊治国学说对当代中国治国模式的选择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一) 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中国化、民族化,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弘扬光大,必须实行二者的有机结合 1、问题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始于本世纪30年代。据许全兴考察。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艾思奇.他于1938年4月发表《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一文.说:“过去的哲学只做了一个通俗化运动.现在需要来一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不是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相反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二者是互利共生、相辅相成的。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科技创新,选择绿色科技。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着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又是发展科学技术的精神内核,因此二者需要协调发展,才能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0.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矛盾探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矛盾是当前文化的主要矛盾,二者的矛盾根源于人的悖论性的存在.人的悖论性存在使人在实践活动中既要满足当下需要又要筹划未来,从而产生了指向当下的世俗需要和指向未来的人文精神需要,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矛盾就根源于此.只有能通过对人的悖论性存在的解析才能正确把握二者的矛盾,探索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服装设计与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的关系谈起,分析了存在于服装设计过程中文化虚无主义产生的原因,指出文化作为语言及人造物(服装)的灵魂将会存在其始终,并且现代设计不仅仅是视觉的,同时也是知觉的、经验的,论述了服装的差异性存在于文化的选择性和差异性,不同的社会背景产生不同的文化差异。随着加入世贸,消费环境的改变,建立一个由综合工业、劳力资源和专家教授为一体的时代已经到来,早日生产出文化风格“古典”式的产品,使我国的品牌服装产品早日打入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人体运动与服装放松量设计的关系,为科学合理的设计服装放松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袁振喜 《河北学刊》2002,22(6):103-106
本文尝试用一种小说观念来观照新感觉派小说 ,并将之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 ,来考察它的历史意义。小说是对于人类自身存在的认识、保存和再创造。新感觉派小说保存了中国 2 0世纪 30年代上海出现的局部的片面的现代化图景 ,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必然要求。文章联系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新形势,分析和研究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对如何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从诞生起 ,自始至终存在着两对最基本的矛盾 :一是西方现代诗学与中国传统诗学的矛盾 ,二是坚持启蒙救亡与坚持诗歌本体的矛盾。针对第一对矛盾 ,袁可嘉、唐等“九叶”派诗论家继承“五四”以来周作人、梁宗岱、朱自清、穆木天、闻一多、朱光潜等前辈新诗理论批评家融汇中西诗学的理论成果 ,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诗学 ;针对第二矛盾 ,胡适、象征派、现代派、七月诗派等诗论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在此基础上 ,九叶诗派提出了“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平衡”的主张。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正是在不断地寻求妥善解决这两对基本矛盾的实践过程中 ,逐步萌芽、滋长、发展、丰富、深化的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我国社会政策建构和发展的若干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社会政策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条件。在新时期中,面对新的社会条件,要求我国社会政策有新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新的制度建构和运行机制,以及新的管理思路。为此,本文在分析新时期我国社会政策新的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新时期社会政策的政府责任及社会参与、社会政策的价值基础、制度建构、运行机制,以及社会政策的法制化和管理体制建构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政策的新福利国家理论要点,讨论了社会公平价值基础的意义,提出并分析了建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条件下社会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模式,最后提出了我国社会政策制度建构的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底以来,中国外交的行为方式及其内涵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为全球问题积极应对、地区问题合作协调、多边外交直率担当、双边关系自主果断、海洋维权强化实效、军事战略主动公开。中国外交变化的特点表现为自信的大国心态、负责的对外行为和理性的指导原则。借鉴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主流理论分析中国外交变化的原因,自信来自综合国力的提升,负责源于积极参与国际体系,理性依赖思想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戏曲动画创作的现状与创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戏曲以开放的姿态,融合舞蹈、音乐、文学、美术、服饰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综合体系。时至今日,戏曲仍旧以其丰富的艺术元素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艺术工作者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中国动画界根据树立本土动漫品牌的战略需求,也开始了对戏曲元素的挖掘与利用。戏曲动画应运而生,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目前戏曲动画的创作仍存在多方面的局限性,故应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果断调整创作思路,对戏曲解构式融入动画创作,对戏曲动画与新媒体结合的形式进行全新的探索,创作出好看又有意味的中国戏曲动画,从而为树立中国本土动漫品牌作出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而加快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也有利于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从而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快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应从解决导致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缓慢的原因即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与农业发展结合前期、结合中期、结合后期的障碍问题入手,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与本土化是19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艺术学中的关键词,它共有四种话语类型:一是通过作为后现代话语之一种的后殖民理论来提高中国的本土/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二是在全球化/现代性/后现代性/本土化/传统化/民族性话语中,对中国艺术整体进行审视;三是从全球性/后现代/现代的角度对包括上述两类艺术在内的所有中国现代性以来的艺术,进行一种总的综合;四是在一种全球化的视野中,对世界艺术整体重新审视,全方位地融入到世界的体系中去,参与多方面多层级世界的艺术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