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引发了社会道德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道德观念更新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进步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进行道德观念更新,就必须重视道德的教育作用,加强舆论的导向作用,强化理想的鼓舞作用,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注重奖惩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前,为要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如何加以扬弃继承,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我认为如何正确理解传统道德观念中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是对这个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民族性是指传统道德观念在不同民族之间是具有不同特点,这不但在中国,如日本、朝鲜、印度等东方民族,以至西方英、法、德等国的传统道德观念,都有其自身的民族特点,这是各种道德在空间的分布问题。但是不同民族自身的道德并非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有所变化,这就是时代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就是空…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蒙古族社会 ,维护社会伦理道德的精神力量主要是上天崇拜和祖先崇拜。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 ,维护社会道德的精神力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佛教伦理思想完全改变了旧时蒙古人的道德结构 ,使蒙古人他律性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律性的道德规范。本文对蒙古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藏传佛教因果报应说作了对比 ,分析和揭示了佛教道德思想在蒙古人中传播的过程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佛教对亚洲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制恶性消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这是一场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刻的价值观念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亚洲国家应注意佛教的作用。和其他宗教一样,佛教作为对世界虚幻的反映,其社会作用一般来说是消极的,但是佛教关于简朴与非暴力的主张,在客观上又有利于对物欲膨胀思想的抑制。正视佛教作为一种颇有影响的思想体系将在亚洲长期存在的现实,予以正确引导,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提要]古印度佛教比丘尼僧团之所以长期消沉并最终湮没,原因首先在于八敬法对比丘尼的严格要求,其次在于古印度社会对比丘尼的排斥。南传和藏传佛教之所以未能长期、大规模建立比丘尼僧团,根本原因同样是由于八敬法的制度性限制。而在汉传佛教体系之内,中国化的佛教为比丘尼僧团的建立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首先,佛教的中国化突破了八敬法对比丘尼的限制;其次,同样受益于佛教的中国化,中国传统社会对比丘尼长期给予了非常重要的支持。由此可以充分看出佛教中国化所具之独特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小乘佛教于公元七、八世纪传入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及至12世纪末、13世纪初,叭真入主勐泐(西双版纳)时已初具规模。到了16世纪后,小乘佛教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得到了巨大发展,形成“村村有佛寺,人人当和尚”的繁荣局面。回顾和研究西双版纳傣族社会历史的演变过程,我们就能发现:小乘佛教是有利于封建领主制度在西双版纳傣族社会中发展和巩固的主要因素之一。小乘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后,它直接地影响和主导着傣族社会的政治思想、法权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文学艺术领域,它在西双版纳傣族社会中有着不能低估的地位和作用。因而,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对其进行历史的考察,并加以分析研究,以期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为了将佛教中国化的研究纳入社会科学领域,本文构建了四个要素的理论模型,包括:民众对宗教的需求、宗教与其他社会力量的竞争、宗教为民众供给的服务和产品、宗教与其他社会力量的合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佛教中国化的机制是通过制度化规则的确立来降低佛教与中国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张力。具体来说,在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中,佛教与政权之间权力边界逐步确立,形成"政主教从"格局;佛教解决了寺院经济的难题,采取了社会多元供应的模式;佛教不断调适与儒家、道教的竞争秩序,形成三教并存融合态势;佛教建立了内部治理规则,降低了与政府、民众之间的矛盾。中国化的佛教在教义义理、社会功能和艺术形式等多个方面都呈现出其创新之处。近代以来的社会大变局对中国佛教提出了严峻挑战,迫使中国佛教进一步随着已经改变的国际国内境况来实现本土化、大众化和现代化。从当代佛教的发展实践来看,还需要与当今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多个方面进行调适磨合,实现适应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隐士劳动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劳动文化。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式佛教在面对社会对其的经济批评时,吸收了中国的劳动文化特别是隐士的劳动文化,主动改变,自力更生,实现了佛教生存方式的转变,适应了在中国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剧变与佛教危机、近代佛教的僧团制度、佛教组织、佛教教育等新内容与时代特色、近代佛教所面临的新旧之争、僧俗之争等问题以及佛教与中国近代社会进行了全面的论述。通过对近代佛教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总结近代佛教的主要内容、时代特色,可以更好地厘清中国佛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
佛教的社会德育思想辨析张世欣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我国名僧竺道生(355-434)等人的不懈努力,使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结合起来,很快走完了中国化和世俗化的路程,增强了佛教在平民百姓中的吸引力,使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反映了中华民族很强的融化...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宗教与公民社会的建设,至今尚未呈现直接的、富有成效的互动关系。与此相应,“公民社会”及其相关问题在中国学界的讨论也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以“公民社会要素”作为基本概念工具,通过对“公民身份的信仰基础”“宗教一信仰共同体”及“共同体成员资格”等关系的梳理,借以分析当代中国佛教能否孕育、培养这些公民社会要素,进而论及中国佛教在公民社会方兴未艾的前提下对社会建设的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民俗佛教的形成与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五代北宋之际中国佛教经历了一次嬗变。在此之前主要是学理型佛教通过“格义”与“判教”创宗立说,是民俗佛教在民间社会孕育生根的时期;在此之后主要是民俗型佛教蓬勃展开的时期。民俗佛教具有泛神论、仙佛不分、兼融三教等特点;与学理佛教探索生活的意义空间相对,民俗佛教营造生活的秩序空间。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中国基层社会管理中,家训家规是落实道德观念的主要路径,是民间社会实现自我管理的基本依托,是国家法律最终落实的必要载体。家训家规将温情化管理与惩罚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管理的最佳效用,并能寓管理于福利之中,化管理于日常生活,润物细无声地实现管理。当今创新社会管理应重视家训家规在弥补政府社会管理不足,将法治建设落到实处以及降低社会管理成本中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佛教是最早传入上海的宗教文化。在整个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上,古代申城的佛教文化与其时鼎盛的中土佛教实难比肩。可当跨入近代社会,佛教在全国各地多呈衰象之际,开埠后的上海却作为近代全国经济与文化的中心,以其特有的人文地理环境及诸种有利因素,令是地的佛教文化获得千年难遇的历史良机。佛寺的迅速增加,居上社团的涌现,佛学研究与各项文化事业的全面展开,佛教各宗派的勃兴,中外佛教联系渠道的拓展等,反映了近代沪上佛教复兴的显著成就,这也是近代中国佛教史册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相似文献   

15.
<正> 佛教能在中国传播与发展,并能成为中国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中国化的过程的。而佛法与名教关系的妥善处理,则是佛教中国化的关键。佛教在中国的演变史,集中体现了这一外来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的曲折前进的历程。它在两者如何结合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经验。认真研究和总结这些经验,对于我们正确借鉴与吸取其他外来思想、文化、科学和技术,将会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一在我国历史上,维护等级制与宗法制的忠、孝等道德观念,在殷周奴隶社会即已产生。到了春秋时期,已开始系统化。但是,在当时诸侯割据的历史条件下,忠君孝亲还没有形成片面的义务,直到封建大一统的局面即将出现,地主阶级思想家才开始强调臣对君、子对父的绝对服从的必要性。韩非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  相似文献   

16.
佛教固以“月”说法,然“如来慧日”才是印度佛教的第一象征。中国禅宗对佛教明月、水月意象的哲学阐释与诗意发挥,使“禅月”不惟作为宗教意象与方便说法在教内地位突显;更从宗教说理中抽离出来,富含哲学思辨与批判理性的精神,且诗意盎然、流光溢彩。中国禅月既非印度之禅,亦非印度之月,实为中国禅家的发明。禅宗变“佛日”为“禅月”,是禅宗去印度化、去宗教化、心性化、世俗化的努力和表现,对禅理的广披、禅道的烂熟与禅学的诗化,起到了潜在而重要的作用——这一宗教意象的变革与宗教义理的革命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由是观之,佛教中国化的本质不是佛教“化中国”,而是佛教“为中国所化”。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道德观念的嬗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变化的趋势是宏观政治层面的愈益重视和明晰,人们传统的道德观念在弱化,新兴的道德观念在提升。道德观念宏观叙事环境的嬗变,展示了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反应及其作用。人格尊严的弱化与生命(生理)价值的提升,精神鼓励的弱化与物质激励的提升,人际关系的弱化与人物(自然)关系的提升等方面,皆有值得肯定之处,但同时也都有需要关注并引起重视的问题。关键是要做到审时度势,把握好事物发展的度,掌握事物相互之间矛盾统一的和谐系数,更加旗帜鲜明地大力倡导主流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表彰先进、鞭策后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正确航向稳步向前。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佛教宇宙本体论“缘起性空”的意义。指出:“缘起性空”否定了一切神格或理性的本体,把佛教推上重义理、倡内省的道路;使佛教与中国本上思想融为一体,从而使佛教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扎根开花。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全国范围得到了多方位的传播。它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撞冲激荡,参差交会,形成了独具中国历史特色的佛教思想,影响甚至支配着南北朝时期一些国家的统治,这里仅就佛学目录的的产生和发展谈谈它对后世的影响。中国的佛教由印...  相似文献   

20.
北朝是中国古代社会和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走向一体化,与此同时,佛教也在北方社会广泛传播。我们认为,作为该时期各族人民共同信仰的佛教,对这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族一体化进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