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抽象式比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修辞学著作中比喻的定义提出了质疑。作者认为:过去那种把比喻规定为用具体、熟知、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描绘和说明抽象、生疏、深奥的事物或道理的说法有悖语言事实。文章用大量的语言材料论证了“抽象式比喻”的存在,对此种比喻进行了分类,并从思维科学、语言模糊性和文学形象再创造性等三方面论述了它们存在的条件。文章还把“具体式比喻”和“抽象式比喻”的不同的修辞作用进行了对比,提出了“抽象式比喻”重在其联想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为了把事物描写得更形象、更生动,把道理说得更明白、更透彻,举出另外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是英国文学著作中常用的比喻修辞格;其种类繁多;但寻根究底,都是通过抓住本体或本体事例与喻体或喻体事例之间的相似点,用或不用比喻词、采取一定的语言形式来构成不同的英语比喻修辞格。本文基于这一设想,从英国作家哈代的世界名著《还乡》中归纳出metaphor、simile、analogy、allusion、antonomasia 等五种比喻修辞格,并就它们的语言结构、定义特点、细微区别、修辞效果,汉语中的对应辞格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求与同好者互相商酌。  相似文献   

3.
比喻又叫譬喻或打比方,是语言中运用 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的显著特点是用具体的事物、简明的事理 来作比方,说明抽象的事物和深奥的道理。 比喻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具有 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一般说来,比喻和非比喻的句子是容易 分辨的,特别是明喻和暗喻,因为它们的本 体、喻体和比喻词语是明明白白地摆在字面 上的。例如:  相似文献   

4.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方式叫比喻。比喻是汉语中运用得极为广泛而且表达效果很好的一种修辞方式,它被人们称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语言艺术中的花朵”。从历史的角度看,比喻也是汉语中一种主要的传统的修辞方式。  相似文献   

5.
比喻是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不仅形貌、性状、动态等可以比喻,就是抽象的道理、复杂的关系、微妙的心情……也都能用比喻。比喻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复杂的立论变得简明,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把生疏的东西变得亲切。我们从毛泽东著作中可以读到许许多多这样的范例。从而也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毛泽东是一位语言形象化的大师,他的精彩论说,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精神食粮,笔者仅在此采撷几则,与大家共飨。 对中国革命高潮的到来,毛泽东是这样说的:“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讲到自我批评时,毛泽东说:“我  相似文献   

6.
修辞方式又叫修辞格或简称为辞式、辞格。它是人们长期运用语言技巧所形成的凝固的形式,是修辞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彝族人民经过长期语言实践,所形成的辞式是丰富多采的。本文拟对其中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照、衬托等六种辞式进行初探。谬误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比喻 (一)比喻的作用和分类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方式叫做比喻。 比喻里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相似文献   

7.
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长于言辞、善于辩论的思想家。一部《孟子》留给后人研究、学习、借鉴的内容非常丰富,本文仅就孟子辩论的艺术技巧作一点粗浅的探索,以求古为今用,在古人的语言实践中探珠求宝,努力寻找提高言辞辩说能力的一些启示。一、善于用日常生活事理设喻,将深奥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焦循的《孟子题辞》:"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孟子在辩论风格上的一个鲜明特征:善于用比喻来说理,在滔滔不绝的叙述中,寄寓了所要阐明的道理。翻开《孟子》,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比喻俯拾皆是。…  相似文献   

8.
浅析英文"比喻"与"拟人"的修辞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学好英语,必须掌握一定的英文修辞.英文修辞方式丰富多彩,比喻和拟人是常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比喻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不直接说出某事物,而用另一具体的事物作比方来表现原事物.拟人赋予动物以人的特征、思想和活动,或将无生命的东西比作有生命的东西,从而将原事物表达得更加生动、深刻.  相似文献   

9.
比喻,是我们写作文时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相似文献   

10.
古人写诗著文,爱用代称状物抒情。代称的范围很广,可以用事物的特征或标志来指代该事物,也可以用部分代全体或用具体代抽象,在很多情况下,又往往渗透着多种修辞手法,或形容会意,或比喻象征,或忌讳曲说,或寄庄于谐,或借典指事,从而使作品熠然增辉,趣味津然。本文不是这种修辞法的专论,仅是掇拾其趣例一掬,兼说其出处,期以共欣赏。  相似文献   

11.
比喻具备“本体”、“喻体”,强调两者(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象征也有“象征体”、“本体”,也强调两者(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貌似相同,所以常常引起混淆,甚至有人提出象征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实,比喻和象征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本文就如何辨析比喻和象征,作如下探索。一、比喻、象征的性质不同比喻是一种选择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来加强表达效果的常见的修辞手法;象征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文艺创作的表现手法。修辞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部门,任务是研究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修辞,即修饰文字词句,比喻后一…  相似文献   

12.
莱考夫(Lackoff)认为隐喻就是借助具体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事物,使抽象的事物为大家所理解。隐喻映射的途径是多样的。研究以具体的语料为依据,以隐喻始源域为焦点来探讨隐喻映射途径的多样性。研究发现,隐喻映射的始源域不仅仅是具体的还可以是抽象的,隐喻映射的途径也不仅仅是以具体映射抽象,还存在着以具体映射具体、以抽象映射抽象和以抽象映射具体。  相似文献   

13.
比喻意象是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来描述和喻指抽象的或不易把握的概念,使之形象化。在英语和汉语中,成语、谚语和俗语等常常借助于比喻意象。比喻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是通过类比联想,这种联想无疑受到各自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和民族心态等文化因素的制约。通过对英汉比喻意象差异的比较不仅可以加深理解这些比喻意象的本身,而且还可以不断地开拓我们的视野去关注反映英美民族个性和历史特性的精神积淀,也就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形象中了解到无穷的、无限丰富的外部世界,进而深刻地了解英汉比喻  相似文献   

14.
对比教学,是写作课常用的方法之一。 毛泽东同志说:“有比较才能鉴别。”鲁迅先生说:“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这都说明,对比方法在认识事物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谓对比,一般是指把同类事物中完全相反或对立的东西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其显露出事物的各自特征和本质,从而分清楚是非优劣,以便明确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这个哲学道理运用到教学中来,便有对比教学。在写作教学中运用对比方法,可以把课讲得鲜明、深刻,使学生能够较容  相似文献   

15.
通感性意象具有比喻和象征功能 ,可以使无形的难以言表的抽象事物变得具体而生动 ,从而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正>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散文总集.不少篇章,结构层次清楚,内容完整周详.擅长运用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活泼生动的语汇,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表现人物的神态.语言古拙而又鲜明形象,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一、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在叙事说理时巧用比喻,是《尚书》语言形象化的手法之一.我们知道,比喻能使意义与形象联系起来,从而易于为人们所理解.正如黑格尔在《美学》第二卷,第一部分《象征型艺术》中所说:“艺术的要义一般就在于意义与形象的联系和密切吻合.”  相似文献   

17.
流行歌曲是当代最为流行的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对流行歌曲进行界定,对其所运用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反复、对偶、排比、顶真、双关等修辞格及由此产生的表达效果的分析,发现流行歌词中的修辞格运用能增强语言的可感受性,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单调为生动,使事物表现得更加生动活泼,思想表现得深刻隽永,意境表达得更加深远,感...  相似文献   

18.
寓言是一种文学样式,以象征和比喻手法,通过简短的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历着空前的急剧变革,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当时各派思想家和游说之士,为了宣传自己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都非常重视语言技巧的修养。他们巧设比喻,想方设法把道理说得委婉动听,使听者容易接受。因此,他们说话,写文章就经常插上精采动听的寓言故事,来阐明事理,批驳论敌,说服人君。 《战国策》寓言继承了《庄子》、《孟子》等寓言的优良传统,结合纵横家的生活和当时的政治、外交斗争,丰富和发展了寓言这一文学样式。它不仅有异常丰富而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政治色采,而且具有极其精湛而又富有魁力的艺  相似文献   

19.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行勉励青少年珍惜时间、立志学习的诗句,已经变成格言式的哲理在人民中流传。 这行纯属说教式的诗句为什么产生这样巨大的教育效果?盖因比喻艺术手法之妙用也。什么是比喻?刘勰云:“比者附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比喻必须比以喻体事物,喻体事物必须确切恰当,这样才能说明道理、阐述有力。《长歌行》这  相似文献   

20.
汉藏两种语言中的比喻是源远流长、运用广泛、形式多样的传统修辞手法之一。 汉语辞学界认为,比喻最早见于《论语》和《诗经》,且多半是用物比喻,主要用来描绘形象,或用具体的物来喻抽象的事理。如《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里先指出了本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一做人的哲理,然后用客观存在的事物“大车无辊,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作比喻,来说明其中的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