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正>付马博士新著《丝绸之路上的西州回鹘王朝:9~13世纪中亚东部历史研究》2019年5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以840年回鹘西迁后建立的西州回鹘政权以及这一时段的丝绸之路为主要研究对象,除导论部分"西州回鹘史:史料与研究状况"外,正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前史:东部天山地区进入回鹘时代;第二章西州回鹘建国史的重构;第三章回鹘不是"突厥"——回鹘文献中的"突厥"与回鹘的族群认同;第四章回鹘时代的北庭、西州与伊州;第五章回鹘时代  相似文献   

2.
从语言学上看匈奴人的族属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匈奴人的族属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两个观点,其一为突厥说,其二为蒙古说,二者争论不休,至今没有统一的看法。为什么有这种分歧呢?其原因:(一)匈奴史的有关主要资料是古汉语史料,由于对古汉语语音的理解不同,结论就不同。虽然古汉语语音至今尚未定论,但有切韵、广韵等韵书可做参考。(二)突厥与蒙古语共同词,谁借用了谁的问题上界限不清,因而不同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就不同。从历史上看突、蒙二族居住在同一地区,都从事畜牧业;又相互往来较长,互借辞汇较多,因此,二者的共同词,区分较难。古代蒙古  相似文献   

3.
《西域研究》2013,(1):97
此书的作者是著名的苏联突厥学家C.E.马洛夫(1880~1957年)的学生Д.И.吉洪诺夫,俄文本出版于1966年。汉文译者为姬增禄。汉文版作为《新疆通史》项目"翻译丛书"之一种,由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公开出版发行。《十至十四世纪回鹘王国的经济和社会制度》汉文版的"前言"由《新疆通史》编撰委员会撰写,译者的"译后记"置于书的末尾。汉文版保留了原书由作者的老师Л.П.波塔波夫担任责任编辑所写的"简介"和作者的"序"。此书由"引言"、十一章正文、"结论"、"增补"和"附录"组成。"引言:问题的经过"是作者Д.И.吉洪诺夫对回鹘史及  相似文献   

4.
<正>一、高车——突厥之前的一个说突厥语的族群汉语中的"突厥"(Türk)一名是在6世纪中叶首次出现的,那时他们取代蠕蠕成为蒙古地区的主人,并且建立了自己的欧亚草原帝国。他们的起源仍然神秘难解。有的汉文资料认为他们是匈奴的别种,这在过去已导致假定匈奴的语言是突厥语的一种。但这种与匈奴的联系可能仅仅是基于在中国边境地区,突厥在隋唐时期所起的作用与汉代的匈奴相同这一事实,并无其他依据。突厥是从匈奴开始的草原传统政治统治模式的继承者,这也反映在一些重要的文化词如  相似文献   

5.
黠戛斯是唐代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古突厥文碑铭中写做qirqiz.由于汉文文献记载黠戛斯的资料很少而且零散,对黠戛斯与突厥、回鹘的关系问题仅有很少的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蒙古高原发现了数量不少的古突厥文碑铭,是研究突厥汗国、漠北回鹘汗国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黠戛斯历史的重要史料.在突厥碑铭中,清楚地记录了突厥、回鹘对黠戛斯的数次征讨,填补了汉文史书记载的不足.通过对这些碑铭的解读,可以清晰地了解黠戛斯与突厥、回鹘闻的复杂关系,看出突厥、回鹘文明对黠戛斯历史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突厥所建立的突厥汗国、东突厥汗国和后突厥汗国,在今内蒙古草原地区和蒙古国境内都留下了大量遗存,以祭祀性遗址和石圈、石堆墓最为常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突厥考古学文化。突厥考古学文化远可承匈奴,与同时期的的粟特、唐朝互有影响,对后来的回鹘、契丹、蒙古等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国维吾尔古文字和古文献研究概况牛汝极我国维吾尔古文字研究的一代宗师冯家先生开我国回鹘文和突厥文研究的先河,为我国突厥语古文字文献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代表性论著有:《回鹘文写本"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研究报告》(《考古学专刊》丙种第1号,1953年6...  相似文献   

8.
巍峨挺拔的阴山山脉,横亘在内蒙古中部。它在我国北方民族的历史上有过特殊的贡献。在这里,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乌桓、敕勒、突厥、回鹘、党项、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都相继活动过,并且留下了他们的光辉足迹。在这里,曾流行过古突厥文、回鹘文、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藏文和蒙古文等多种民族的文字,也留下了他们灿烂的古代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阴山南北的广阔草原,为这些民族提供了活动的舞台,他们曾演出无数生动的话剧,尔后,历史老人让他们一个个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惟有蒙古民族,至今仍在这里聚居,并发挥着他们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白玉冬 《西域研究》2013,(3):106-115,156
《苏吉碑》,属于突厥鲁尼文碑刻中的墓志铭。该碑第1行开头部分,学界公认读作uyγur"回鹘"。但根据图版,uyγur之前有W N二字,此处实应读作on uyγur"十姓回鹘"。《苏吉碑》应属于回鹘碑文,纪年大约在8世纪60年代中期至9世纪初。《苏吉碑》墓主虽自称黠戛斯之子,但并不属于击溃回鹘汗国的黠戛斯征服者,而是具有黠戛斯背景的回鹘汗国人。十姓回鹘当指漠北时期回鹘汗国的核心部族回鹘部。  相似文献   

10.
西夏(1038~1227年)与辽、宋和金、宋三足鼎立达一百九十年。西夏疆域除与宋、辽或金接壤外,还与吐蕃、高昌(西州回鹘,后为西辽属地)及蒙古高原诸部相邻。西夏立国的一百九十年间,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形成统一的蒙古部族前,西夏北邻主要是克烈部和塔塔儿部。而《辽史》笼统地把蒙古高原诸部称为阻卜,《金史》则称为阻?,南方宋人则称为塔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中古景教从唐代到元代的历史变化和中间环节.其一,通过对唐代景教和元代也里可温的整体考察,揭示唐代景教群体主要由伊朗语系的波斯人和粟特人组成,元代也里可温则以中亚操突厥语族人和蒙古人为主,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中亚地区的突厥化.其二,通过对元代畏兀儿景教徒、汪古马氏的回鹘景教背景的考察,梳理相关的历史线索,揭示联系唐元二代景教之中间环节乃回鹘景教.  相似文献   

12.
森安孝夫著《回鹘摩尼教史之研究》评介荣新江1991年8月出版的《大阪大学文学部纪要》第31.32合并号,发表了森安孝夫氏的新著《回鹘摩尼教史之研究》,其副标题为"一些摩尼教资料及其历史背景之研究"(1)本书主体由三章组成,其所涉及的回鹘史和摩尼教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疆自古就是多民族地区。公元八四○年回鹘西迁前,天山南北就居有塞人、羌人、乌孙人、匈奴人、粟特人、叙利亚人、突厥人、龟兹人、焉耆人、铁勒人,以及其他一些土著居民。回鹘迁入后,蒙古、柯尔克孜、哈萨克、回族、锡伯、达斡尔、饿罗斯等民族人也逐渐定居和迁入新  相似文献   

14.
封建时代的文人认为匈奴、突厥、蒙古、满洲等等是“外族”,是“异族”,而且曾经“侵略中国”,“侵占中原”.在那种社会、那种历史条件之下,抱有那种大汉族主义,缺乏民族关系史的正确观点,是难以避免的.令人不可理解的是,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已经三十年,中央一直强调:国内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新旧宪法也都明白宣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今天,仍然有一部分作者与编辑依旧认为,历史上的匈奴、突厥、蒙古、满洲等少数民族是“异族”,曾经“侵略中国”.他们的文章,使用着“侵略、侵犯、侵入、侵掠、侵夺、侵占、侵扰、南侵”等等字眼.这种观点,层见迭出;这种例子,俯拾即是!比如:最近中华书局出版的玄常同志的《太原史话》就说:“后晋末年,契丹大举南侵”;北宋时,“契丹南侵”;后来“女真族建立了金朝.金灭辽之后,接着就大举南侵.”又说明太祖“防御蒙古族鞑靼的入侵”,明英宗时“鞑靼分四路南侵”.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萨满教条释文说:萨满教是近存晚期原始宗教的一种。曾广泛流传于中国东北到西北边疆地区操阿尔泰语系满洲——通古斯、蒙古、突厥语族的许多民族中,鄂伦春、鄂温克、赫哲和达斡尔族到20世纪50年代初尚保存该教的信仰。因为通古斯语称巫师为萨满,故得此称谓。”回鹘是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原始信仰也是萨满教,所以,萨满教研究是回鹘历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课题。众所周知,  相似文献   

16.
胡刃 《阴山学刊》2005,18(1):128-128
许多频道热播的《大汉天子Ⅰ、Ⅱ》是两部不错的电视剧 ,该剧从汉武帝登基前的宫廷斗争讲起 ,系统地刻画了汉武帝的雄才伟略。故事悬念迭起 ,人物有血有肉 ,尤其是东方慧和主父偃更是让人过目不忘。要讲汉武帝 ,就不能不提匈奴。虽然编导人员有意回避匈奴问题 ,可一些必要的情节还是少不了的。然而 ,就是在这些为数不多的有关匈奴的情节上 ,却暴露出了不少硬伤。一是匈奴人的外表。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刘安在《淮南子·齐俗训》中说 :“匈奴之族 ,纵体施发。”所谓“纵体”就是穿着随意 ,“施发”就是披发。《周书·突厥传》也说 :“突厥 ,其俗…  相似文献   

17.
新疆北部,从天山山谷到额尔齐斯河两岸,从伊犁河盆地到巴里坤草原,除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外,到处都分布着优良的牧场和草地。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众多游牧民族理想的栖居生息之所。根据我国史籍的记载,从战国至宋元,相继在北疆草原活动过的主要游牧民族就有塞、呼揭、乌孙、匈奴、突厥、西辽、蒙古等。他们的活动,是新疆史和中亚  相似文献   

18.
《历史研究》1982年第二期刊载了王譞同志《阿波可汗是西突厥汗国的创始者》一文,对西突厥和西突厥汗国早期历史上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王譞同志根据隋唐史籍,对突厥汗国分裂前阿波可汗的封地位置及“北牙”所在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论述了《隋书·西突厥传》以阿波可汗为西突厥汗国正宗的观点;批驳了《新唐书·突厥传》、沙畹《西突厥史料》、岑仲勉《突厥集史》等以达头可汗为西突厥汗国正宗的主张。此外,还提出了许多同史学界的传统看法有原则区别的新观点。王譞同志在列举了中外老一辈突厥史学者对突厥史的研究之后  相似文献   

19.
“回鹘”(初为回纥)是唐朝对uy-ur一词的汉语译音。 唐朝贞观年间,回纥(回鹘)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战胜了突厥汗国,以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土拉河为中心建立了回纥汗国。百年之后,回鹘汗国由盛转衰,厄运环生。公元84S年,终因内忧外患,回鹘国破,境内部众除少部分信留居原地外,其它被迫向  相似文献   

20.
关于12世纪末13世纪初蒙古草原强大部族克烈部的族属,学界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对于该部族源,不能妄断他们就是原蒙古人胤嗣或是突厥、回鹘(纥)人后裔,其原因就在于此部所包含的部族成分极为复杂,主要是较早移居漠北草原的“九姓鞑靼”,即在政治上统括留居漠北的回鹘人和其他突厥人余部后形成的复合群体;“克烈”这一名称,应源于漠北地名“哈喇和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