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是英美社会生活中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反映 ;反过来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又强化了社会生活中的性别歧视。因此 ,认识英语中性别歧视对于认识英美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具有积极意义。文章从句法、词法、语义、职业、修辞、称谓和英语谚俗语七个方面探讨了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同时探讨在女权运动影响下英语性别歧视现象的演变  相似文献   

2.
女性在政治、经济与文化教育方面都曾受到过不平等的待遇,而语言的选择又反映着语言使用者的文化及思想意识。据此,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在语言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英语作为世界性的及国际化的语言,很大程度上也存在着语言上的性别歧视。本文通过构词、词汇、语义以及语言文化等方面对性别歧视现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语言与社会是相辅相成,交互作用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存在于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在英汉亲属称谓形式中的字词使用上也有所体现。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英汉亲属称谓形式中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分析了语言性别歧视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讨论了对待语言性别歧视的态度。对于建立宏观社会语言学语言性别歧视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其社会文化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分析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 :( 1 )忽视女性的存在 ;( 2 )把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属 ;( 3 )贬低女性。然后从社会分工、社会文化、社会心理三方面来分析造成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最后说明要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不能只靠人为地对语言本身进行改变 ,而主要应该靠根除社会上存在的性别歧视观念来完成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如实地反映出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社会中的各种不平等现象,尤其是在以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对女性的歧视现象,也必然会在语言中得到体现。主要分析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现象,认为语言的发展受制于社会现状,只要男女不平等依然存在,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就会继续。  相似文献   

6.
对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研究由来已久,文章对语言中歧视女性与歧视男性作了比较,并指出了性别歧视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和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7.
在英语和汉语中,有一部分词汇显示出很明显的性别歧视现象。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反映了历史上“重男轻女”的社会现象。文中基于标记理论,从“形式标记”、“分布标记”和“语义标记”等方面,对英汉中的性别歧视语言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发现英汉语言中词汇的性别歧视色彩都可以通过“有标记性”和“无标记性”来体现,但在...  相似文献   

8.
称谓语是人们用于称呼亲属关系和非亲属关系的名称,是语义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能反映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个家庭的历史文化状况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英语中男女称谓语的差别和男女称谓词在语义上不对等性表明英语称谓语中存在着一定的性别歧视。本文旨在从称谓的角度来探讨英语语言中所表现出的语言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9.
性别歧视语是男女地位不平等这一长期社会顽疾的外在症状.本文旨在通过从词形、词序、词义、称谓、描述等英语的语义学角度对英语中存在的性别歧视语进行分析,揭示出英美国家的女性地位降级和文化失语.本文同时也提出了通过使用性别中性词和对等称谓、调整词序、创造新词等语义纠正策略,可消除英语中大量存在的女性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源于社会又反映社会。性别歧视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必然会在语言这一社会交际工具中有所体现。本文仅从歧视词汇入手,通过具体例证揭示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分析其存在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若干因素,同时阐述其发展趋势,并指出随着人们对性别歧视语言的重视,性别歧视这一社会现象会逐渐弱化甚至根除,从而实现社会的平等、和谐。  相似文献   

11.
古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我、余(予)、朕、印、台”几个,在不断地发展演变后“我”在现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中占据了主体地位.汉语语言历时长久,第一人称代词从古至今在数量、称数、格各方面都经历了深刻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2.
人们普遍认为诗歌不可译,或者说无法再现原作的原姿原貌。翻译家汪榕培先后将《诗经》、《老子》、《易经》、《邯郸记》、《陶渊明集》、《墨子》等翻译成英语,并赢得了普遍认可。汪榕培在翻译实践中一直遵守"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结合汪榕培翻译的《枫桥夜泊》,从"传神"和"达意"两个方面,与《枫桥夜泊》的其他几个英文译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汪榕培翻译的《枫桥夜泊》更能做到"形神兼备",即"传神地达意"。进一步分析"传神"与"达意"的关系,并指出"传神达意"是较好的诗歌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我国文艺学、美学研究频繁使用的"本体"一词,它每每被和本质、本原、本源、本性、本身等近似概念相混同,遭遇着较随意的使用状况。为了推进新世纪有关文艺本体论的讨论,需要先对"本体"概念和上述近似概念进行立足于学理的语义学辨析。这项工作同时包括义理和词源两个层面。通过深入地辨析表明,本体论不是简单研究本体的理论,而是研究存在的学说,由于不同的思想立场,本体论分别形成不同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汉英电视访谈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两种语料在模糊限制语类型的选择上都最依赖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访谈话语中两种语言的交际双方都倾向使用"我想"、"可能"、"你知道"、"非常"这几类模糊限制语;访谈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能够使交际双方在言语交际中的表达更加委婉含蓄、礼貌得体,而且能使交际双方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5.
基于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Swain的"输出假说"理论,语言输入和输出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在泛读教学中,应兼顾"可理解性输入"和"可理解性输出",加强英语泛读中跨文化输入的教学以及与语言输出(说与写)的相互结合,从而达到听、说、读、写、译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英汉称谓语由于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而有异有同,其中透视出的性别歧视现象一直受到许多语言学家和社会历史学家的关注。文章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英汉称谓语中的姓名称谓、亲属称谓、社会称谓和指代称谓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其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此外,文章还对如何避免使用歧视性称谓语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非词语化是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而thing是常用的非词语化词之一。基于一个中国学习者语料库和一个本族语者语料库的对比,研究了中国学习者使用thing的特点。结果表明,中国学习者倾向于过度使用该词,而且存在许多语义模糊、冗余、替代和搭配不当的用法;但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该词的使用频率显著下降,这说明中国学习者对该词的使用符合中介语的发展规律。结合研究结果尝试分析了这些特点的成因,发现学习者的词汇能力、学习策略、语言负迁移和中介语心理认知机制等因素造成了中国学习者过度及不当使用thing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在英汉翻译中,译文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符合译语语言表达习惯。翻译时不能逐字翻译,也不能一味追求词类的对应,而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搭配习惯进行不同的翻译搭配来选择和确定词义。对于英语长句的处理,可以采取"葡萄型"向"竹竿型"转换。对于很难译成汉语对应形式的句子,在尽量保持原意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变通手段,诸如:词性转换、肯定和否定互换、正说反译和反说正译等翻译技巧。翻译出来的词句既要传意,又要使人容易接受,这样才能体现翻译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9.
英语语言反映出来的性别歧视现象并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它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反映了人们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运用标记理论,对英语中的男性和女性术语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性别歧视在英语语言中的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