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元稹的《莺莺传》是崔张故事的首创。在此之后,文人、民间艺人不断据此进行了各种文体的改编。从社会角度而言,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符合了民众的审美情趣,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以致于人们往往忘记了元稹的唐传奇《莺莺传》。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评述《莺莺传》的审美价值并力图分析其形成与“王西厢”不同审美感受的原因。《莺莺传》是个凄丽的爱情悲剧,“王西厢”是个大团圆的喜剧故事。它们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具有不相上下的审美价值,从而,也能看出文学审美因时代变迁而衍生的变异。  相似文献   

2.
冯至的《十四行集》与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均创作于以救亡为主题的动乱年代,但这两个文本的哲理化明显得到了发展,近于启蒙主义的人文特征也非常显著.在此之中,人文性质的两个重要方面——理性与人性,构成了《十四行集》与《审美教育书简》的融通关系,呈现出合目的性的审美诉求,诗与思交互确认.作家的博学多才和忧患意识的心态,保证了作品的终极目标指向人类和谐、解放和自由,这是两者融通的另一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评《审美概论》陈咏芹南京艺术学院顾永芝先生的《审美概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方法论,吸收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美学的合理因素,对以人类的审美活动为中心的诸种审美实践和审美现象作出了比较系统、深入的阐释。《审美概论》着重突出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并旗帜鲜明...  相似文献   

4.
文学经典《庄子》一书具有丰富、多元的审美意蕴,其审美意蕴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自然界与社会中的功利性与实用性具体肯定而抽象否定;他以丑为美,审丑是为了审美;他推崇自然之美;但重视自然美、社会美和人性美的结合。创作主体、接受客体、文本及世界是《庄子》审美意蕴形成的主要原因。《庄子》审美意蕴的价值应一分为三:一是庄子创造出来的审美意蕴价值;二是《庄子》文本呈现出来的审美意蕴价值;三是读者接受视野中审美意蕴价值。三者异质同构,分别从不同方面共同建构了内涵丰富、审美价值多维的《庄子》文本。《庄子》用文学的、艺术的形式探讨形而上的哲学和美学问题,阐释"人如何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毛诗序》与钟嵘《诗品序》的审美价值和功用价值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从写作背景、诗学指导思想、诗歌理论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肯定了《诗品序》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兵 《齐鲁学刊》2012,(5):9-14
对《诗》的整理与编排,可谓孔子《诗》审美学说的具体实践,透过这一活动可窥探其关于《诗》的美学思想。《论语》、《孔子家语》、《孔丛子》等传世典籍所载孔子阐述《诗》的学说以及出土文献上博简《孔子诗论》,为研究孔子《诗》审美思想提供了直接史料。孔子的《诗》审美主要表现为重视诗歌内容、形式的中和之美、尽善尽美与人格形态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7.
韩小龙  邹华 《兰州学刊》2006,2(11):84-86
同样是描写乱世中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倾城之恋》与《飘》在故事情节生成、人物形象塑造、审美风格形成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但表现在形而上的审美意义上又有较大的区别:《倾城之恋》以心理描写见长,表现出作家价值观恋世与弃世的无奈的悖论;《飘》则侧重于背景烘托,用雄壮有力的生命主题旋律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8.
姚娟  张志敏 《船山学刊》2008,(4):117-119
孔子与《诗》之间关系复杂。传世文献中的诗论,构建了孔子的政治品格,出土文献《孔子诗论》蕴含的道德美、理想美、情感美,却展现出孔子的审美心境。  相似文献   

9.
赵永平 《东岳论丛》2004,25(4):199-200
美学是研究美的一门学问 ,但从审美理论而言 ,丑可以并且应该成为美学中的一个范畴。《奥德赛》与《尤里西斯》在审美风格上有重大差别 ,一个表现生活的美 ,一个袒露生活的丑。《奥德赛》与《尤里西斯》美学上的巨大落差 ,浓缩了西方美学史上不断的美与丑的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0.
以《小城之春》、《廊桥遗梦》为范本,对两部影片的叙事风格、影片"镜"语的象征意义、人物造型及其性格特征进行了阐述,着重探讨其中各自成趣的审美追求,力图从中西文化维度出发来解释主人公相似经历背后尚存差异的文化与思想背景,即均"发乎情",然《小城之春》片"止乎于礼",而《廊桥遗梦》片"止乎于理";但影片本身蕴育的哲理精神与审美内涵分别将两部影片推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11.
刘庆邦的短篇小说创作 ,在叙述视角上坚守着平民的人文主义立场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在叙述内容上则着意开掘普普通通的小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的美好和丑恶 ,在叙述话语上则追求纯朴清新的语言、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和生动活泼的细节描写 ,体现了其特有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陈慧  魏晶 《齐鲁学刊》2007,(4):111-114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梦境时分》是一部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经典作品。她频繁地转换不同的视角对人物和主题进行分层次描写,运用了反讽和象征等表现手法,通过短小的篇幅,让读者进入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真实世界,体会到了一个处在男性社会中的女子的痛苦。  相似文献   

13.
李源 《殷都学刊》2003,(1):85-88
红叶定情的故事自唐代肇始起,便以其神奇浪漫的情思,吸引了众多文学家涉笔于此.北宋张实在前人基础上创作的传奇<流红记>,为流水红叶故事设定了一个雏形框架.由元及明,故事原型在戏曲、小说家笔下不断增饰,愈入愈曲.本文旨在梳理其在宋元明时期的传播情况,并展示各个时代大异其趣的时代意识与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
略论五四时期的写意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桂起 《齐鲁学刊》2001,1(5):123-126
五四时期的写意小说是体现着中国现代小说诗化革新倾向的另一种小说体式。写意小说以意绪或情趣为内容表现的核心,以写意为其独特的美学追求,在现代小说中显示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从体式类型上看,写意小说最突出的特征是其叙事内容的诗化倾向和描写方式的写意性。写意小说在五四时期的出现,显示出现代小说艺术素质的改变和小说审美意识、文体意识的解放。  相似文献   

15.
王鸿应  张伟 《阴山学刊》2004,17(6):104-109
由于种种原因,美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一直是薄弱环节。对包头十几所中学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审美教育水准在稳步提高,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中学美育是不全面、不完整的,学校的"管"、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各个环节都不尽如人意。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美育具有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战略意义,新时代对美育的呼唤格外强烈,格外紧迫。加强美育,要从观念、师资、开课率、第二课堂等方面入手,形成合力效能,家庭等社会的配合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6.
陈莉 《兰州学刊》2011,(8):185-189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其厚重的造型、繁复的纹饰,传达着统治者的意志,形成了一种狞厉之美。但是作为青铜器扳手、提梁或器盖装饰的动物形雕塑,却小巧可爱,充满着灵动活泼的生命气息,形成了青铜器审美的另一个侧面。青铜器上的动物雕塑是史前明朗、活泼的审美文化精神在商周时期的延续,只是在鬼神和等级观念浓厚的商周社会,这种灵动之美只能退居器物的从属部位。  相似文献   

17.
《阿Q正传》和《太平天下》两部作品的主要人物阿Q和尹直员身上存在着一些共性。首先是性格上的固执和荒谬 ;其次是将虚妄当成现实 ,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再次是都被欲望冲胀头脑 ,且欲望不可实现。从美学意义上讲 ,两个人物都具有喜剧性。两个人物存在的共性 ,是由于作者鲁迅和蔡万植所处社会的社会状态、他们在世界观、美学思想和创作方法等方面的共同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论美育在教育结构体系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杰 《阴山学刊》2006,19(1):109-116
美育的价值问题一直众说纷纭。由于不能正确把握美育的价值,导致难以真正准确界定美育在教育结构体系中的地位,以致出现美育名重位轻,在现实整个教育体系中没有自己应有的位置,有时甚至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美育的价值应该是工具性价值与未来性价值、社会性价值与人的主体性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王振复 《学术月刊》2012,(8):101-111
三十多年来的中国美学史著写作,无论有关中国美学的断代史、通史、艺术门类史、范畴史还是佛教史等,均初获丰硕成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艺术哲学与文化哲学等治史理念与方法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而近年来对中国美学及其历史研究的所谓"破产"、"走进死胡同"与"困境"等说法,多陷于偏颇。事实上,研究者预设诸如"审美意识"、"美学理论"、"美学范畴"或"文脉"之类作为个别美学史著的主要研究对象,并非其研究理念和方法陷入了"困境"与"偏至",而是学术研究的自由。关键在于方法与对象的相互适应、逻辑与历史的如何统一。从文化、哲学角度研究中国美学史,也不是糟糕的"文化决定论",批评者所谓"面向事实本身"实为一伪命题。其所言"文化"、"哲学",不是其相应美学史的"外在"与"异在",而是涵泳、高蹈与沉潜之美学理性的"本在"。所谓"美学是美学,哲学是哲学"之说欠妥。  相似文献   

20.
金雅 《学术月刊》2012,(8):112-119
"境界"和"趣味"作为王国维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开启了中国现代美学理论诉求与人生诉求相谐的致思路径,发扬了中国美学融审美艺术人生为一体的精神传统。从生命之欲到静观到无我,王国维的"境界"最终回到了生命之欲不可消、人生之苦不可解、艺术与审美终不能拯救人生的审美救世之悖论中;而从生命之力到迸合到化我,梁启超的"趣味"则将人生审美推向了春意蕴溢的超拔之境,既是诗意的也是乌托邦的。两种人生美学旨趣呈现了民族美学和谐蕴藉的人生情致在中国现代的演化与分化、深入与拓展,是中国现代人生美学精神自觉的重要始源。特别是梁启超之后,经朱光潜、宗白华等的丰富发扬,远功利而入世的趣味化诗性精神蔚成中国现代美学精神之主脉,聚焦为人生艺术化等命题。这种追求现实生存与人生超越相统一的诗性张力品格,跳出了王国维式的纠结,在今天这个实利化、技术化的时代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