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6 毫秒
1.
周大新是一位出身农家的作家,他的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湖光山色>深入农村生活内部,一方面展现了在现代都市文化冲击下乡村社会的巨大变革,另一方面也呈现了乡村社会深层结构中恒久难变因素,提示了乡村社会蜕变的艰难.  相似文献   

2.
寻找女人──周大新小说创作的潜在精神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找女人──周大新小说创作的潜在精神向度梅蕙兰(河南省社科院文学所)在周大新的小说创作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现象,就是他善于写女人,也长于写女人。他笔下的女人,无论是主用、配角、用墨多少,也无论是他精心刻划的,还是大致勾勒的,大部能有灵有魂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3.
周瘦鹃经历了两次身份转型."园"是探析周瘦鹃身份转型及其转型态度的视窗.他的身份转型不只是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环境变化的产物,也得到了他的心理认同,其心理变化的轨迹隐潜于他的中晚年时期对"园"的态度的渐变中.青年时期是周瘦鹃"园艺家"身份意识在心灵深处被唤醒的阶段:"园"成了周瘦鹃的休闲场所与搭建事业人脉、扩大社会影响力、形成文学家身份认同的重要场所,游园中的交往建构起他的社会评价系统,"园"及"园"的相关意象建构起他的文学自信和情绪健康系统.中年时期是周瘦鹃园艺家身份意识进一步加强的阶段:"园"侧重"园林化"的家园,"园"作为饱含民族强大和家园安宁希冀的场所,赋予周瘦鹃以园艺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在政策调整的背景下,作为园艺家和园艺散文家地位的确立,使周瘦鹃完成了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转向,在各项社会主义实践中认同了自身的园艺家身份,真正完成了园艺家身份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何谓"出土"学者和诗人?就是说,这位学者和诗人向来鲜为人知.只是最近由于他的遗作的被发现,他的学者和诗人的地位才被人们所确认.这位"出土"学者和诗人,就是晚清山东长清的朱玉川.(一)朱玉川是"太谷学派"的第二代传人."太谷学派"为安徽人周太谷(1762?—1832)  相似文献   

5.
韩靖 《兰州学刊》2007,(5):134-137
童年自我的自性不足,孱弱无助,使得周作人一方面对于世界和他者是隔膜和拒绝的,但同时又激发起他对世俗幸福的执着.因此,追求自我与他者、与世界的和解,也是自我与自我,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的和解,从而实现一个健康圆满的现世人生,是周作人的理想自我.但是,受童年自我局限性的影响,周作人在实现自我与他者、与世界的和解时又要求双方爱的相互性,而当这个相互性被破坏时,自我便又重新回到狭隘封闭的状态中去,从而使自我实现的理想破灭,这是周作的人自我观的内在局限.该文拟从童年个体生活经验和文化影响两个方面揭示周作人的"自我观"的成因并对其内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没有戏剧的矛盾冲突就没有<雷雨>,没有性格的矛盾冲突也就没有周朴园.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受过西式教育的"人"他有至情至性的一面,作为一个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资本家、一个封建家长他的阶级属性又决定他有自私冷酷伪善的一面,他的性格是复杂的,也是真实的,是不同于其他人的"这一个",是自私冷酷真性情.  相似文献   

7.
历史循环观念构成了周作人观察历史和现实的独到的思维视角.周作人对于"僵尸"、"死鬼"的挖坟刨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是食人,这是我们民族劣根性的典型表现;其二,是对中国人"奴性"的抨击和批判.然而,所谓"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周作人看不到历史在螺旋般地上升、前进,这就必然导致他走向悲观和冷淡的一路.  相似文献   

8.
"五四"前后,周作人在打破"隔膜"的精神条件上进行了深入思考.在他看来 ,要实现理想的人间生活,首先要做到的是"改良人类的关系",打破彼此间的精神隔膜,直到相互理解.要实现这一点,每个人在精神上要发生根本改变,要完全接受人道主义的真理,在感情上发生转变,彻底改变麻木的精神状态,培养出"爱与理解"的能力和对其他个体精神的感受能力.这些思考,对当时思想界和文学界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周作人的人生与文学创作都深受其偶像陶渊明的影响。他认为,陶渊明是"中古圣徒""千古旷达人"。周作人对陶渊明的双重文化定位,凸显了他以儒为名、以道为实、儒道表里的复杂文化心理和外儒内道、无为而为、以释补儒的带有"出世"倾向的人生观。虽然周作人学陶,某些方面也似陶,但二者质性迥异,这种差异源于两人对儒家理论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0.
黄美新 《学术论坛》2006,4(5):175-179
大新土语属于广西壮语南部方言,据专家研究,壮语南部方言比北部方言更接近泰语。文章通过对大新土语和泰语亲属称谓语的比较研究,分析大新土语和泰语异同及原因,并探求它们曾经历的古代婚制以及原始信仰方面的文化内涵,使人们了解大新壮族和泰族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1.
肖向明 《天府新论》2008,(4):138-144
透过鲁迅和周作人对"鬼文化"的不同文化心态和文学写作,用一种独特的文化视角去"重读"鲁迅和周作人的人与"鬼"纠葛的复杂形态.可以发现,鲁迅始终坚持着民间信仰的"启蒙"价值,而周作人则在"启蒙"之余退守着"自己的园地",孜孜于"生活之艺术"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2.
废名——杰出的散文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废名,原名冯文炳(1901-1967),湖北黄梅人,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以特立独行名世,所著小说、诗、散文和论著都有奇气,也就是说他创造了独特的风格,表现了独具的眼光和思考;正是因此,他的作品得以传世.废名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在于他的小说创作;而就其本质来说,他是诗人;就其表现来说,他是散文家.他的小说有不少和散文几不可分.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故,论者在论及废名的贡献和影响时,并不只是就小说论小说,而不免论其文体.例如周作人称道废名的"文章之美",即"用了他简  相似文献   

13.
与同时期的鲁迅、周作人、胡适、陈独秀、郁达夫等人不同,林语堂的成长过程比较特别.鲁迅等人走的是从"中"到"西"的路子--从小接受的是国学教育,长大后才接受西方文化教育,如鲁迅从七岁到十七岁读的都是私塾,到南京入江南水师学堂后才接触西方教育.而林语堂从小学到大学读的都是教会学校,教会学校注重神学、外语而忽视国文,这就必然割断了他与中国文化的血脉.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是思辨的历史哲学大师.他构筑了一个哲学的世界史体系.这是一个"精神"的世界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他以"人是否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在什么程度上人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为主线,探讨了世界史的发展历程.他的历史哲学的意义不在于所构筑的世界体系本身,而在于他强调人的认识主体的作用,强调人的认识能力是可以随着变化了的形势而不断提升的.他的这一思想对以后的历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今年8月28日,是我国当代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周培源先生百年诞辰.追寻与梳理他在北大工作期间所体现的科教思想,意义深远.他在北大担任过教务长、副校长、校长,为时近30年.在20世纪50年代,他与马寅初、江隆基等人一起奠定了新北大的"三基三严"的优良学风,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北大的科学民主传统.70年代,他高举科学民主旗帜,与陈伯达、"四人帮"的专制迷妄思想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有力地捍卫了爱因斯坦科学思想.他竭力呼吁加强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在科教界起到了领袖群伦的作用.在担任北大校长后,他访问了美欧21所大学,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了自己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方略.许多观点,随着时间推移,愈益彰显.他捍卫真理的铮铮风骨,为科学民主奋斗不息的精神,将名留青史.  相似文献   

16.
研究周作人是舒芜晚年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舒芜的周作人研究并非完全客观公正.对于周作人的人和文,他所流露的是不加掩饰的欣赏和同情.对于晚年的舒芜来说,周作人研究已不仅仅是学术研究,更是一种特殊的言说方式.以这种特殊方式,舒芜实现了为自己辩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人家"可以用作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分别指说话人自己和听话人,即分别指代"我"和"你"."人家"还可以泛指或专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即指代"他/她".语言具有功能性."人家"指代"我""你"和"他/她"时,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并且有助于说话人实现其语用意图和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8.
按学者钱理群的说法,周作人对于自己做过的事、说过的话,是从来不知后悔的.与鲁迅闹翻,出任伪督办,都是如此.在作为汉奸被捕后,他没有如一般投敌者那样,痛哭流涕地大叫"上当、受骗"呀、"被迫下水"呀等等,恰恰相反,周作人后来却一再表白,自己"出山"并非为敌所迫,有着完全的自主,用他引用孔子的话就是:"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蒉,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蒉,进,吾往也.""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晚年,周作人在给香港友人信中也说:"关于督办事,既非胁迫,亦非自动.""当然是由日方发动,经过考虑就答应了."  相似文献   

19.
法国思想家加缪的"正义"曾引起很多争论,而他在遗作<第一个人>中的忏悔却一直少有人问津.加缪以对"真实"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关注成就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历史中有限却不可取代的历史神话,而这一神话的结局却是创作者艺术生命的自戕和良心的忏悔.加缪的"正义"实质上是一个用来实现他自身神话的"脚手架",而他最终不得不向他的母亲忏悔,因为这位不幸的妇人正置身于他的神话所竭力逃避的"真实的黑夜"之中.  相似文献   

20.
李景彬的专著<周作人评析>、<周作人鲁迅比较论>可谓中国最早的两种研究周作人的个人专著,前者更是第一部周作人研究的个人专著.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周作人研究的演进让人看到了令人遗憾的局面--相关的学术史文献以及相关的后续研究出现了忽略李景彬富于学术个性和学术钻探力度的研究成果的偏向.而纵观当代中国的周作人研究现状,李景彬的研究立场、思路和声音恰恰是最缺失的.80年代李景彬的周作人研究有着可贵的整体意识、时间意识,他坚实、稳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立场,他对于周作人的一系列肯定和质疑、否定、批判呈现出独到的学术意义,也留下了尚待阐发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