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扬  戴文红 《江淮论坛》2003,1(4):131-136
将陈独秀与胡适的名字连在一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没有陈独秀再三催促与坦诚切磋,胡适未必能“切实作一改良文学论文”;陈独秀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之前已基本形成其新文化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远非仅仅对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响应或为文学革命鸣锣开道,其思想内涵也是极其深刻与丰富的。其一为“革命”正名,其二指明文学革命与政治革新的关系,其三确立文学革命的对象,其四明确文学革命的目标。而以往的研究对这份“五四”文学革命的宣言书的思想内涵的估量是很不够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还原研究的方法 ,返回到陈独秀“五四”时期理论建设原始形态中去 ,对其功利主义和审美论的文学观念进行理论探讨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陈独秀两种看起来自相矛盾的文学观念统一于“人的解放”的新见解。文章有意识地将陈独秀与“五四”一代人的理论倡导和实践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 ,企盼借此为人们认识和理解陈独秀以至整个“五四”新文学理论建设中的“二律背反”现象 ,提供一个通解  相似文献   

3.
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和陈独秀的支持、鼓励以至敦促分不开的.陈鲁二人都主张自身独立价值的文学观,属于人性论的范畴,也都重视文学的思想性和文学之为美的特质;但同中有异,鲁日"心声",陈日"人情".他们在文学理论和创作思潮上都提倡写实派,但陈独秀倾向于左拉为突出代表的广义的自然派,强调彻底的写实,拒绝理想主义;鲁迅则属于厨川白村所论证的广义的象征派,注重写实与象征调和.包含理想主义因素.重视文学的思想启蒙即宣传教育功能始终是他们文学观的重要方面,两相比较,陈独秀比较低调,鲁迅则比较高调.陈独秀晚年进入了人生艺术圆融无碍的自由境界,而鲁迅终其一生都处在文学有用与无用的思想矛盾中.  相似文献   

4.
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正式开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鲁迅等人先后聚集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这面大旗之下,以咄咄逼人之势向以孔孟儒教为代表的“旧道德”和以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5.
1917年中国文学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胡适发"文学革命"之先声,陈独秀成为"文学革命"运动中的主将.两者虽同样倡导文学革命,但其文学思想倾向不尽相同.胡适更侧重于包括语言在内的外在形式的变革,试图建立一种超政治的文学观念,主张"中国文艺复兴",对传统文化有着较清醒的判断;陈独秀则将文学形式和题材内容必然地联系起来,并将文学革命与社会革命逻辑地联系一起,主张与旧文化从根本上决裂.  相似文献   

6.
1916年陈独秀与胡适在《新青年》上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具有强烈革命精神的陈独秀以“应用之文”与“文学之文”的划分试图使以“古文”为依托的“文以载道”传统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胡适则主张按照西方文学规范来置换中国的文统观念,确立“小说为文学之正宗”的地位,建立新的文学格局.事实证明,胡适模式日后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承认.随着写作者或者评价者立场的不同,“文以载道”、“应用之文”与“小说为文学之正宗”的观念成为写作与评价现代散文自由取用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与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发端,这是略谙文学史的人们都熟知的。然而,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中国文学观念中的现代性因素,却早在此之前即已出现。  相似文献   

8.
胡适在海外留学时期所面对的思想文化资源,与章士钊、陈独秀等民初重要人物构成的国内文化界当然会有诸多的不同。在历史际遇之中,他们以通信的方式建立了一个有时代意义的沟通平台。在胡适与《甲寅杂志》的通信之中,章士钊关心的是时政、政治体制之类的东西,是典型的民初政论刊物的思维取径。胡适与《新青年》陈独秀的通信,反映出二人对中国社会与文学现代变革的共同追求,对中国思想文化改造的共同雄心,奠定了两人合作的思想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日后五四文学革命的基础。"输入文明"所构成的时代强音,沟通了海内外共同关注文学的两个不同的思想文化变革空间,在此之后自然就是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式登场。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在五四时期的现代白话文倡导,主要是在于为"白话语言"建立一个现实浓厚的政治与革命的意识形态内涵,为现代白话建立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特质——这些内涵与特质对日后新文学及其语言的发展影响至深。在以白话为载体的新文学开拓的空间上,陈独秀的现代白话倡导表明一个真正意义之上现代的中国文学的诞生,并使之成为时代文化政治高度的重要事件。由陈独秀的种种观点,可以看到现代白话构成了中国社会之中的政治、经济、社会、道德等诸多方面的语言媒介,从这个角度说白话文奠定了"现代中国"及其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文学是在反抗古代文学和文化传统的时代语境下展开的,从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伴随以吴虞、易白沙等人的反孔檄文,到胡适之的《文学改良刍议》,伴随着刘半农、钱玄同的新旧文字词汇的讨论,都分别在文学、文化思想体系(即我们所说的精神资源)方面和文学形态、工具(即我们所说的物态资源)方面对古代文学作彻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