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社会流动背景下,因婚姻的缔结而产生女性人口迁移现象越来越普遍,但婚姻迁移女性并非是一个同质性的群体,她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根据迁移目的和迁移过程,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传统型、回迁型和双迁型三种类型,三种类型的婚姻迁移女性在一般特征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即作为历史符号的海伦;"家庭天使"型的珀涅罗珀;还有"悍妇"型的美狄亚。她们都是欧洲社会进入父权时代之后父权制度下的产物。对古希腊文学中的三种类型女性加以比较,可以看出现实生活中男性对女性的希冀、评价与控制,折射男性心目中的女性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福克纳几部女性中心小说人物形象的考察与分析,将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分为三种类型,由此透视作家女性意识的几个层面和作家一以贯之的人类意识。福克纳在小说中对女性意识与人类意识的一体观照,使其女性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放射着厚重而独异的光彩。  相似文献   

4.
从经济活动看秦汉女性的经济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汉时期的女性在当时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领域中,均有非常突出的表现,但她们在这三种经济类型中的地位并不完全一样.经济结构的不同、女性对土地的占有情况不同、思想观念的不同等多方面因素决定了秦汉女性的经济地位是后世女性难以望其项背的,但与母权社会的女性相比,其经济地位又存在着差距.  相似文献   

5.
人物形象本来是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但元代爱情题材方面的散曲中也凸现出了不少鲜明活泼的女性形象,大体而言可将其分为情深意重、活泼机智和粗俗泼悍三种类型。这些女子与传统文学作品的女性形象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构成了元代散曲中的一道特殊风景。  相似文献   

6.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女性形象可谓寥若晨星,然而,正如同书中那些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一样,这些为数不多的女性人物,却也带有浓厚的政治化、伦理化倾向。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女性,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政治斗争的工具,二是伦理思想的载体,三是出类拨萃的女中丈夫。当然,也有的女性,兼有上述两类或三类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文革"宣传画是我们考察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性别观念、政策及其传播,最为生动的文本载体。它大致可以分为"革命斗争"、"生产建设"和"教文卫体"三种类型。"革命斗争"类型画作中的女性形象畸形造作,反映了女性的男性化描绘;"生产建设"类型宣传画图画了女性与男性一道参与新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美丽图景,体现了男女在工作地位上的平等;"教文卫体"宣传画全方位地再现了妇女在新中国所担任的各种职业,生动地宣传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国家政策。这些类型都从各自的功能出发,服务于新中国建设发展的国家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系列:一类为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判逆者;一类是为政治信仰的献身者;再一类是超越男子的天才女性。这种划分显然是为了研究需要和方便所作出的粗糙的归纳。实际上,以上三种类型往往呈现出交叉重叠的复杂关系。我们无论在阅读剧本还是在观看演出时,都深刻地感受到,郭沫若剧作中的女性形象有一种单纯、明朗的美。例如卓文君的大胆泼辣,聂莹的侠骨柔肠,王昭君的倔强刚  相似文献   

9.
杰克·凯鲁亚克创作的小说《在路上》刻画了三种类型的女性形象,基本可分为家庭天使类女性、妖女荡妇类女性以及新生代女性形象,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作家的女性观矛盾的两面性,既有主体对女性的关爱与同情,同时又有着个人的保守与刻板。反映了作家仍然没有摆脱掉男权制社会的藩篱,对于女性的同情与关心是不彻底的,有意无意的把女性仍然看成了是男性想象、欲望以及恐惧的寄托载体。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男性化—女性化模型认为性别角色类型可分为男性化和女性化两种。随着双性化概念的提出,Bem提出了双性化理论模型,把性别角色类型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等四种,这种新理论改变了人们以两分法看待性别对人心理和行为影响的方式。然而,Bem并没有澄清"双性化"和"中性化"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也没有注意到性别角色特质中既适合男性又适合女性的特征——中性特质的存在。因为中性特质的存在,性别角色特质就包含了男性特质、女性特质和中性特质。根据不同性别特质所占地位和作用,性别角色类型可以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中性化和未分化等五种。  相似文献   

11.
妇女参政议政是妇女政治地位提高的重要标志。但目前农村妇女在村民自治实践中的政治参与仍处于弱势地位和边缘化的状态,存在政治参与意识弱,政治效能感差的现状。针对这一现状分析了在村民自治中阻碍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权利实现的诸多因素,并提出了村民自治中妇女政治参与权利的实现的对策思考,以进一步扩大妇女参加村民自治实践,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保障农村妇女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12.
中国妇女运动的鲜明特点,是在中国妇女运动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国妇女事业发展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妇女运动特点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从“阶级斗争”到“社会性别”,从“领袖权威”到“国家机制”,从“推翻绳锁”到“和谐共建”。探析转变的原因与影响,以益于依靠提高妇女地位国家机制,推进构建先进性别文化,遵循妇女发展的内在规律,共同建立“和谐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3.
汉代有关妇女的赋税政策规定妇女和男子一样承担各种赋税,这就使妇女的劳动贡献突破了家庭范围而直接面对国家,从而具备了获得社会性成人身份的一个根本条件。汉代法律还规定妇女享有财产继承权,这使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得到了体现。另外,汉代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颁布的诏令中,都有优待和维护妇女应得权益的措施,如:对女性的分封与赏赐;对孤寡老弱女性的物质优待;对女性囚犯的人道照顾;对"贞妇"的奖励。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汉代统治者对妇女权益的保护,从而在政策上保障了妇女获得较高的权益和地位。  相似文献   

14.
Research on competition amongst women has largely focused on relational aggression amongst adolescents, but less explored are women’s understandings of the origins of competition as it relates to comparisons amongst women and feminine ideals. Drawing on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30 collegiate women, we find young women’s stories constructed comparisons and competition amongst women as never-ending and seemingly natural, although they point to restricted societal expectations of femininity as its origin. Women drew from the interrelated topics of perfection-seeking, media portrayals, relationships, and consumerism to explain how they and other women negotiated feminine ideals. Even if participants understood these actions as ultimately undermining their self-image, they still perceived achieving goals of femininity as connected with perfection and happiness. We define such ongoing comparisons and competition as a feminine rivalry, as women perceived other women as direct competitors and thus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he competition. We conclude by considering how college-aged women’s negotiations of feminine ideals to seemingly bolster or secure their social positioning in a hierarchy of femininity, at times in contradictory ways, offers additional insight into connections between interpersonal dynamics, expectations, and stereotypes of women.  相似文献   

15.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伴随着"西学东渐"的进程,西方妇女生活现状、人权思想及女权理论渐次传入中国,引起了中国思想界的关注。很多思想家以西方妇女现状为参照,深刻反思和检讨了传统性别文化,提出了各自的妇女解放观。由朦胧的男女平等观念到男女平等思想的明确提出,进而直指女权,这一思想演变趋势,清晰地彰显出近代妇女解放思想上扬的轨迹,也折射出西学东渐的日渐加深。  相似文献   

16.
在农村精准扶贫过程中,留守妇女逐渐呈现出主体意识薄弱、忽视女性意识以及缺乏竞争意识等社会价值弱化问题,其 中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视角分析出男女劳动分工的不平等,留守妇女的利益诉求被无意识忽视以及文化水平不高等是农村留 守妇女社会价值弱化的原因。结合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分析通过以文化人、以政强人、以法护人、以利惠人四个方向来提升农 村扶贫中留守妇女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妇女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可分为三个重要历史时期和话语形态:20世纪20、30年代的第一个高潮期,即文学史研究的性别审美视角确立时期,妇女文学史著作和“作家论体”批评成为该时期的标志性成果;20世纪80、90年代的第二个高潮期,在多元文学批评思潮中突现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文学史论等多种成果成批量问世,蔚为大观;世纪之交的女性文学批评,进入文化批评的哲学、美学的更高层次,理论建构趋于成熟,女性学、女性文化诗学已形成一门具有世纪性和世界性的显学,女性文学研究队伍业已形成。  相似文献   

18.
"五四"女作家以其独特的女性情怀表现了启蒙时期女性走出父权阴影、追求自由恋爱的自觉意识,并将它提升到实现人的价值的高度.她们写出了走出父亲家门的女性面对异性时的恐慌和焦虑,以及走进丈夫家门后对家庭的失望.这些作家揭开传统婚姻、家庭的面纱,重新审视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探索女性走出生存困境的道路.不过,她们在两性关系的思考中多流于简单化和幼稚化.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男女性别上的差异导致了政治在传统上一直是男性主导的领域,而那些能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女性则屈指可数,活跃在政坛上的也大多数是男性政治家。自古以来,人们就形成了女性不适合参与政治的共识,女性只拥有从属地位,是对男性的一种补充。纵观当今世界,虽然在许多国家存在着女性领导人的案例,但是东南亚女性政治家的从政参政与其他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在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位女性政治家,并在所在国的政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将以东南亚女性的政治影响力为起点,对东南亚女性政治家的崛起现象进行描述,并结合亨廷顿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三种社会背景对东南亚女性政治家崛起现象的特点和原因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20.
启蒙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就妇女本性、社会地位、教育以及婚姻和家庭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辩。孔多塞有力地介入到这场争论中。孔多塞是人权的有力倡导者和捍卫者,信奉自然权利学说,认为自然权利适用于所有人,指出妇女应当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积极为妇女争取选举权、担任公职、平等受教育以及家庭和婚姻上的平等权利。他的女权思想是对妇女运动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