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北京市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完全因素分解法,对北京市2000-2008年九年的能源强度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北京市能源强度的总体变化趋势是下降的结论。研究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双重作用促进了北京市的能源强度近十年来逐渐降低,而第二产业能源效率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结合北京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善产业结构和积极开发新能源等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能源强度分析的完全因素分解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北京市三次产业角度出发,分析能源强度变化情况,并进而分析强度变化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利用完全因素分解方法对1998—2006年间北京市的能源强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能源强度降低的主要动力来自第二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于能源强度的影响较小。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未来北京市能源强度降低的关键是继续加强技术创新,以及深入优化产业结构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阐述北京市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变化关系的基础上,对北京能源强度变化的特征作进一步分析,最后通过能源强度的结构分解分析,得出:北京市产业结构变化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促使能源强度下降的两大主要因素,后者的影响更大;第二产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是导致综合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力;但第三产业的发展阻碍能源强度下降。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应对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能源强度变化因素争论与剖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能源强度持续下降,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国能源强度下降原因的研究,结果显示持有技术进步为主要因素的观点较多,因素分解法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主要工具。以因素分解法的基本模型进行研究,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结构因素被普遍低估。建议应分阶段使用因素分解法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进行跟踪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1999—2008年我国东部沿海制造业内部结构调整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机制,通过统计数据筛选出东部沿海六省市,即鲁、苏、沪、浙、闽、粤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化幅度最大的十大行业,并以十大行业指标占全行业的比重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度量依据,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调整对能源强度的四大影响机制,分别是投资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收入效应。本文的实证分析验证了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强度影响的综合性,并发现结构调整可以通过投资的方向和规模来影响能源强度,而由其引致的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十大行业人均收入的领先并不必然导致能源强度的降低,十大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重新定义了能源强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将终端能源消费定为考察对象,采用LMDI分解方法,将工业整体能源强度变动分解为能源消费结构调整、行业调整、部门调整和技术变动四部分。研究表明,技术变动是影响我国工业能源强度最主要的因素,行业结构和部门结构变动次之,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对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出台措施鼓励工业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有助于推动我国工业节能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运用Laspeyres指数及其分解模型对1993—2013年新疆能源强度进行分解,并对各产业结构与效率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影响新疆能源强度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各产业内部能源效率的变动,其中第二产业能源效率的提高对整体能耗下降起着重要作用;结构因素贡献率较小,甚至出现反向作用,其中第二产业结构因素对能源强度影响波动较大,多数年份起到阻碍作用,而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能源强度下降;与全国相比,新疆结构节能水平较低,调整新疆产业结构,挖掘节能潜力迫在眉睫。该文从挖掘技术性节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行能源多元化战略三个方面提出降低新疆能源强度,促进节能减排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天津市碳排放与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核算了天津市2000—2009年三大产业所使用15种主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并利用LMDI分解方法将天津市三大产业的碳排放分解为碳排放因子、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结构、经济发展五个因素。结果表明:2001—2009年间天津市的经济发展和碳排放因子促进了对天津市碳排放的增加;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因素对碳排放增加起抑制作用,其中,能源强度是对碳排放抑制作用最大的因素。为进一步明确能源强度的变化特征,利用完全因素分解法将能源强度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结果表明:1999—2009年天津市能源强度下降主要得益于效率因素的变动,即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第三产业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对能源强度的下降起到的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9.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测度1995—2019年中国分地区的发展战略指数,并利用面板双固定模型考察地区赶超战略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与机制。研究表明:第一,中国分地区发展战略指数总体上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发展战略日益趋向于符合比较优势,东部地区发展战略指数最低,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高;第二,面板双固定效应模型显示,当地区实行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时会增加能源消费强度,且该效应具有时间和空间异质性;第三,机制检验表明,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使得企业缺乏自生能力、产业结构扭曲和财政压力增加进而弱化了环境约束,从而提高了能源消费强度。为了促进节能减排,中国应致力于实行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促进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Laspeyres指数及其模型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更完善、合理的完全分解模型,基于完全分解模型,运用1980~2008年分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以及能源消费相关统计数据,定量测算并深入分析了能源消费变动及各个影响因素的贡献率、节能量和节能率。研究结果揭示了我国能源消费变动的原因,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趋势和制定相关的能源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江苏2006-2014年13市77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完全因素分解模型对化肥施用强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化肥施用强度下降主要由效率变动驱动,其累计驱动效应达127.85%,种植结构调整反而制约了化肥施用强度下降,累计驱动效应为-27.85%;效率变化驱动的化肥施用强度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呈明显下降趋势,江苏化肥施用强度正处于“倒U型”的下降治理阶段;化肥施用强度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农业科技进步、适度规模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及生物有机肥替代。因此,应坚定不移地推进技术推广、土地流转、剩余劳动力转移及粪便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3—2014年安徽渔业经济总产值、增加值及三次产业子产业相关数据,对安徽渔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安徽渔业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第一产业对渔业经济贡献度虽然最高,但是贡献程度却呈下降趋势;水产养殖对第一产业的贡献度依旧最高,但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水产品加工和水产运输为第二、第三产业中对渔业经济贡献程度最大的两个产业;Moore结构变化值和年均变动值均反映渔业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产业结构超前系数显示第二、第三产业均超前发展,且第二产业超前程度远强于第三产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该文利用1999-2010年数据,以产业结构偏离度和灰色关联度为工具,对新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作了实证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二者不协调的深层次原因。结果表明:十余年来新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是不协调的,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偏大,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存在大量需要转移的剩余劳动力;相反,具有相对较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二、三产业有吸纳就业的能力但就业不足。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新疆工业增长乏力、科技投入不均衡是影响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时序主成分法对山西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进行了分析,筛选出工程技术人员比重、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微电子控制设备占生产经营用设备原价比重、开发新产品经费占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比重四项大权重指标。以上数据从客观上表明,各级技术人力资源投入强度、生产手段的高新技术化水平、新产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等三因素为山西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主影响因素,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工业碳排放及能源消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工业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减少工业部门碳排放直接关系到我国低碳经济的实现。工业碳排放强度包括行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和碳排放系数4个影响因素。以建材行业为例,通过对每一影响因素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减排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现阶段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仍是我国工业减排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