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家刘恒是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中坚分子,其创作的多部中、长篇小说以及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作在当代文坛上曾激起巨大反响,并引起理论界的足够关注。本文拟从人性主题、创作方法、电影化想象、人物形象等方面对自九十年代以来刘恒小说研究的情况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2.
论小说的影视改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说与影视剧在“叙事”的层面上存在着天然的美学上的可通约性 ,由此构成了小说的影视改编的艺术发生学根据。但是 ,作为两种特性不同的艺术 ,小说与影视剧更存在着美学上的不可通约性 ,由此在小说的影视改编中对“改编什么”和“如何改编”作出了限定 ,建立了改编的美学原则。本文从文艺美学和社会学结合的角度 ,针对近年来小说的影视改编的现实 ,对于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各自独立又相互缠绕的关系作出了阐述和剖析  相似文献   

3.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于京一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影视传媒为主导的大众娱乐消费成为当下中国文化的主流,文化娱乐化与消费化对文学的生产和消费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其中小说的"影像化"倾向便是较为突出的一种症状,直接导致了小说文学性的丧失。在小说的影视改编过程中,小说的依附性地位已经决定了作品被篡改和肢解的命运,不管这种命运是作家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当下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为研究对象,力图阐释这一现象对于小说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意义.通过考察电视剧改编的现实语境,从大众传媒的发展、经济因素等方面为从小说到电视剧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文学的"触电"是拓展生存和传播空间的文化选择,通过改编这一途径寻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在文学与影视的交融与互渗中,文字媒介与视听媒介相互补充,文学与影视对共同面对的现实进行了相互呼应的文化阐释.通过对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来证明小说选择了影视是明智之举,是自身表达方式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5.
金庸小说影视的改编虽成热点,但往往陷入商业娱乐泥淖的尴尬境况。本试图以大众化与精英化的交融为切入点,在承认影视语言与学语言的差异的前提下,求证运用影视语言解读金庸小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从四大名著价值属性、改编作品的文化属性、媒介属性及受众接受的审美属性看,四大名著的影视改编无一不体现着当代性特征,正确理解这种当代性的内涵,合理审视当代性在影视改编中的价值,并创造性重塑经典和再造审美,是对四大名著影视改编的科学态度,也是对四大名著真正意义上的当代改编.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的文坛中出现了一种严歌苓热的文学现象,从普通民众到专家学者,严歌苓的小说都被予以高度关注。严歌苓的代表作品很多都被改编成了影视剧,同时她也成为了小说作品被改编为影视最多的作家之一。本文将结合她的小说文本,分析其小说的独特魅力及其所包含的影视特征,进而阐述严歌苓小说能引发影视改编热的原因及其带来的文学思考。  相似文献   

8.
白天光(1958-),男,专业作家,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阜新市作家协会主席,《新蕾》杂志社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文学》《当代》《十月》《收获》等20多家文学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500多万字,近百篇小说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等刊物发表和转载,有20多万字被译成英文、法文、日文、俄文介绍到国外。出版长篇小说《雌蝴蝶》等13部,部分作品被改编为影视。蝉  相似文献   

9.
读图时代的文学审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图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文学传播形式和阅读方式,影响了受众的阅读需求,改写了阅读对象的生产过程、手段和形式。出版商、导演和作家纷纷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影视同期书是出版商对小说传播过程的策划,影视改编则是导演对小说再生产和传播过程的介入,电影化的想象则是作家对影视文学的主动介入。文学的真正出路是抓住小说留给读者的思考空间这一优点不放,在增强文学思想性的同时汲取影视媒体的新颖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拓展小说的艺术表达空间。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的接受和传播是实现文学活动独特人文价值不可或缺的过程,由于所处背景环境的不同,作品的接受与传播因素具有共性和差异性特征。《灵与肉》的论争和影视改编在小说的接受和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论争和早期电影改编提升了张贤亮在新时期文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他迅速跻身全国优秀小说家行列。新时代,由于电视编剧的改写和再加工,小说的面貌和精神内核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质素,从而实现了旧小说的新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珂  何劲虹 《南都学坛》2006,26(2):77-81
詹姆斯十分关注自杀,在他的18篇长篇小说中有多处描写自杀现象。他小说中的自杀从形式上可分为肉体的和象征性的;从态度上分为有意的、不朽的和犯罪的;从原因上还分为自私的、利他的、缺规的和狂乱的。这些自杀不仅在文学层面上有重要的意义,还在哲学、心理学,特别是在社会学层面具有特殊的意义。从社会学视野来审视自杀,可以看出詹姆斯小说中的自杀与社会趋势相适应,自杀的男性多于女性,单身的多于已婚的。  相似文献   

12.
当代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家亨利·路易斯·盖茨的修辞性批评理论认为,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应产生于美国非裔文学自身的传统,它与西方文论形成对话与互动;黑人表意是一种修辞游戏,"修辞性命名"、"互文修正性结构"和双声语是黑人文本的典型修辞策略.  相似文献   

13.
《拧螺丝》是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创作后期的一部作品。他采用独特的叙述技巧,赋予了该作品永久的艺术魅力。叙述学理论指导我们通过对人物叙述者的分析,论证了文本叙事的不可靠性;而“互文性“和“无意识”的理论,则引导我们去探寻作为社会语篇的文本表层言语下面的深层内涵,即隐藏在不可靠叙述背后的“真实”。  相似文献   

14.
翻译文学批评对于翻译文学来说,非常必要,但做起来非常困难。它与一般的文学批评有共通性,更有特殊性。它是跨越不同语言的文学批评,必须建立在语言学批评的基础上。一般的文学批评可以“得意而忘言”,翻译文学批评却应该是“言意兼顾”,应该将语言学批评与关学批评结合起来;细节批评与总体批评结合起来;特殊的批评角度与全面公正的评价结合起来。为此,翻译文学批评应该有一定的标准。对我国翻译文学而言,“信达雅”是基本标准,“神似”、“化境”可以作为最高标准。在批评方式方法上,对同一原作的不同译本的比较批评,即译本比较批评,在翻译文学批评中是一种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15.
亨利·詹姆斯是美国文学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都在强调文学应该反映现实。然而,詹姆斯的现实有别于物质主义的现实,也超越了清教主义的道德意识。他反对小说对现实进行刻板的模仿,以及生硬的道德说教。他的"智慧的现实主义"主张现实与想象相结合去反映深刻的人性。他最重要的文学批评论文《论小说的艺术》力主小说的创作和评论都应打破物质主义的现实和教条的约束,而去贴近文学和生活的本质和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16.
根据书评基本要素,网络在线书评可以被看作是书评在网络环境下运用网络在线交互特点,实现对网络文学评价并宣传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网络文学是网络在线书评的主要对象,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媒体的支持是网络在线书评存在的物质基础。网络在线书评与传统媒介书评的理念、模式、规则有着实质性区别,二者在书评对象、书评方法上存在差异。网络在线书评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书评主体的多元化、书评信息的商业化、书评过程的交互化、书评媒介的现代化、书评语言的直观个性化等。  相似文献   

17.
文化诗学的意义就是要把“内部批评”和“外部批评”结合起来,把结构与历史结合起来,把文本与文化结合起来,加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历史深度和文化意味,走出一条文学理论的新路来.文学批评必须坚持以审美检验为中心.在分析文学文本的时候,应把文本看成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不能就文本论文本,而要抓住文本的症侯,放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以历史文化的视野去细细地分析、解读和评论.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出现的中国的文化诗学,是一个文学理论话语,折射出社会的时代的要求,是对于社会发展平衡的一种呼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文学研究中文学批评和语言学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阐述了语言学研究方法从实用批评主义到新批评主义、结构主义、社会语言学、言语行为理论、篇章语言学等不同流派和发展趋势,分析了语言学研究方法所具有的独立性、客观性、系统性、综合性、外在性等优势,指出传统的文学批评与异军突起的语言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具有相辅和互补关系,能为文学研究开辟一个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9.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选择了从汉末到刘宋时期三十位作家的作品进行模拟,反映了江淹对五言诗诗歌发展的品评观念。因为模拟的过程蕴含着不以理论表述,而是通过对原作的改造(顺应与背离,增加或删除)而反映的文学思想。基于此,文章通过具体分析《杂体诗三十首》中有关拟玄言诗的部分,发掘出江淹及南朝文人对玄言诗的产生、发展流变和消失过程的理解,这从拟诗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玄言诗这段文学史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新批评是一种属于自律论范畴的文学批评模式,长期以来,理论界几乎形成了一种共识,认为它仅擅长共时研究而欠缺历史观念,并以此咎病它不能或不宜作历时分析,其实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作为新批评派鼻祖的T S艾略特在其最重要的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中,就试图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融合起来,强调文学“传统”对个体作家所具有的决定性影响及对文学史发展的推动作用,还提出了“外部权威”的文学史评价标准。这些独特的文学史理论,推动了20世纪西方文学史理论的发展,也为我国新世纪的文学史学建设提供了具体而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