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简析化学科学美与审美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科学美是指客观物质世界在化学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美的属性,文章从化学科学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创新三个方面阐述了化学科学美的主要特征是简明、和谐、新奇。论述了审美心理在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和改造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离不开审美,审美渗透在语文课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知识的学习,情感的归结,还是语言的分析,都是如此.一节语文课,自始至终都要感受美、运用美和创造美,而且还可以通过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良好的审美教育的习惯.  相似文献   

3.
中学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音乐实践与音乐审美活动 ,能够唤起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 ,进而培养他们在欣赏中感受美、理解美 ,在创作中发现美 ,表现美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4.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的世界里。在这个美的世界里,存在着多彩多姿、琳琅满目的美:有自然风景的美;有社会生活的美;有艺术作品的美等等。在这一切美的事物中,人是最美的,人的美是美的核心,是美中之精华。囚为在世界万物中,只有人,才具有审美能力;只有人,才是审美的主体,审美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没有人,根本没有美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当人类社会出现以后,人在同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由大自然的奴隶逐渐成为主人,人同现实才发生了除实用功利之外的审美关系,人才逐渐产生了独立于使用价值之外的美丑观念,产生了单纯的审美意识。所以,美是人类社会产生  相似文献   

5.
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文化素质,造就和培养完美的人,需要发展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它的发展水平,是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人不仅要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也要按美的规律来造就人自身,特别是塑造美的心灵。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师是美的使者。语文教师的审美素质结构包含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提高语文教师的审美素质途径有三:学习美学基础理论知识,参加审美活动,按美的规律塑造自身和指导教学实践,形成审美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7.
覃伟明 《新天地》2011,(5):37-38
化学美育就是在化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化学的、以及其他各种美的事物,把化学知识教育与审美教育融为一体,在促进学生学习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促进他们良好的人格品质行为、智力和能力、身体素质等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也就是一种不仅让学生认识一个美的化学世界,并能对其进行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而且最终把“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的化学教育活动。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发掘化学教材中的美的因素,并有机地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美的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美的共鸣,在学习上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上古,有关美的本质的看法始终同人的审美认识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之所以如此,则在于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经济条件,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上古之审美重点在人的特点。上古美的本质的认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美善同一——美善区分——美丑对立。春秋末尚处于从第一向第二阶段的转折之时,一方面是以善为美的传统观念的坚持,一方面是将美作为形式上一种肯定属性的认识出现。进入战国,不仅春秋末出现的“目观则美”得到了普遍承认,而且在理论上也得到明显提高。什么是美的问题已不再成为中心,人们的视线转向到美与人性、美与实用以及审美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等方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学的形势发展 ,使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可从五个方面入手 ,让学生领会美的心灵、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结构、美的整体效果。从而达到审美教育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指教育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素质的提高所起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功能诸因素的作用只有全面发挥,方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美育教育功能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我们应改变这种状况。学校中进行美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为主要目标的。而审美的素质包括以下几个要素:明确美的意义,区别美的标准,培养美的品德,树立追求美的思想,掌握创造美的技  相似文献   

11.
"意象美学"的现代形态——论叶朗的美学本体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基本的和核心的范畴,同时又是中国传统审美创造和鉴赏的基本思维模式。以“意象”为本体的美学思想在中国一直占主导地位。现代形态的“意象美学”建构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在当代的重要价值显现,也是叶朗在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中所做出的一种价值选择,更是叶朗在长期的美学思运中对美学本体论的一种中国式的读解。叶朗以其独特的美学之思,尤其是他那独树一帜的极富民族性更具时代意义的“意象”论美学,越来越为学界所关注和肯定。  相似文献   

12.
当代审美文化的主体悖论和主体变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竟生之美的基础上,以此为扫描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工具,提出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维度是竟生之美。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竟生之美因其内在的主体悖论使其历经了从红色崇高、悲剧丑和喜剧荒诞的美态发展过程。这种主体的变奏,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审美的客观反映。竟生之美是审美主体性的本质反映。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四大范式及其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认为中国的审美现代性是审美独立意识与工具意识之间的纠葛.而实际上中国审美现代性至少有四大范式性道路,即审美工具主义、审美独立主义、审美娱乐主义与审美批判主义.由于中国独特的社会现代性进程,这四大范式的命运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从美学角度对应用于室内设计中的中国元素进行分析,可以透过形式之美和文化之美去感受中国元素特有的审美特征。这既是对中国元素的一次审美体验,又是对中国元素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审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可以被理解为不同民族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审美个性。它包括两个层次结构:一是外在样态或表层结构,即不同民族审美个性的表层样态;二是深层结构或内在意义,即表现不同民族审美个性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少数民族审美模式的深层结构或内在性格是其存在的核心,表层结构是表现深层审美结构的象征符号。从文化类型学以及少数民族审美实践出发可将中国少数民族的审美模式大致分为游牧民族、农业民族、海洋渔猎民族的审美模式三大类。中国少数民族美学是民族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是中华民族美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形成研究是中国少数民族美学乃至中国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发生学角度来看,自然生态环境、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求美冲动、文化固化等是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形成的主要因素。其中,自然生态环境是物质条件,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是重要基础,而追求美的冲动和审美思维的自我发展是关键,宗教、语言、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则是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形成并得以固化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土壤。少数民族审美模式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漫长而复杂的建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的观念逐渐从宗教的、伦理的、功利的、认知的等观念中分离出来的过程,这一分离过程,就是少数民族在明晰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基础上建构和完善其审美模式的蒸馏过程。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新儒家唐君毅的审美阐释活动,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旨趣,对中国诸种文艺现象的审美活动进行分析与剖解,最终目的是“合外内之道”,实现“内在而超越”。唐君毅运用历史和美学的观点,考镜源流,辨章学术,品评中国古代绘画与诗歌艺术。在广阔的学术视域中,唐君毅精心剖析中国古典文艺的民族特性及其审美历程,把握中国审美文化的精髓,其审美阐释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审美启蒙的理念是胡适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之一.他的审美启蒙理念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通过现代白话建设具有审美内涵和审美价值的中国现代文学;建构以"清楚明白"为核心元素的审美标准;将白话文学纳入中国文学史的中心,充分肯定白话文学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美育需综合教学论、接受美学、教育心理学和语言美学的理论资源。在语文美育实施过程中作为审美客体的汉语言文学的形式美与审美主体具有异质同构性,作为审美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特征及审美心理活动各有其特点。在美育实施中教师与学生必须信息对称交流,并充分发挥各自审美心理活动的优势,在大美育的环境内实施语文美育,以便相得益彰,收效最佳。  相似文献   

20.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因此 ,语文教师要积极挖掘语文学科中的语言文字美、自然美、人文美等审美因素 ,顺应审美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规律 ,把审美教育寓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 ,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