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女权地理学角度出发,探讨当代黑人女诗人格温德琳·布鲁克斯的小说《莫德·玛莎》,重点分析女主人公莫德·玛莎的内在空间拓展策略。旨在揭示空间这种社会关系的产物,女主人公的地位和身份限定了她的活动空间,外化地体现了黑人妇女所受的种族、性别和阶级的多重压迫,同时又进一步强化了其中包含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的深度阅读,发现蕴含其中的女性主义思想。从叙事层面探讨了作品中女性视角的使用及场景的快速移植变幻,从文体层面探讨了对照、反讽、象征手法的运用,揭示了女主人公玛拉德夫人对自由的追求及其女性意识的觉醒。《一小时的故事》为现代女性主义思想及写作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范例。  相似文献   

3.
女性意识的顿悟——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9世纪末期美国南方的社会背景、女性地位、婚姻观念等方面的阐释,探讨了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中的主人公露易丝女性意识突然觉醒的历史背景,揭示了世纪之交的美国社会对于女性价值的漠视和自由精神的束缚,剖析了妇女对于自由的追求只能以生命为代价的残酷现实。分析了作者的创作手法和作品的艺术特色,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自由和死亡主题。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是19世纪的一部宏篇巨作,作者从白色的意义、白色的本质以及对白色的追寻这几个层面,挖掘出白色所隐含的种族歧视问题,探讨了其中所蕴藏着的反种族歧视的萌芽,表明了麦尔维尔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对种族问题所进行的艰难而又痛苦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一小时的故事》的符号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学者对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的解读主要有两种观点。这两种观点都认为小说主人公马拉德夫人与传统社会力量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如果我们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借用德里达所提出的"替补"概念来重新审视马拉德夫人与传统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将会发现双方其实代表了在替补这个大的机制下两种相通的符号指涉模式,因而双方是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一小时的故事》是19世纪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经典之作。小说篇幅短小,却戏剧性地展现了女主人公内心深处自由意识的觉醒以及短暂亢奋之后生命消亡的过程。微观文本叙事框架下无不流露出作者反讽的写作技巧,使得该小说在刻画人物、凸显主题等方面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女性具有独特的性格特点,她们一改以往传统农村女性的软弱形象,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她们具有开放的思想,敢于与一些封建传统思想作斗争,这与剧中的男性相比更具思想的先进性。她们大胆、热情、自强、独立,身上体现了独特的女性主义表达,而这些独特的女性主义表达必将影响着我国女性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书中之书"--<圣经>本来是妇女寻求平等自由的福音,但当我们诠释经文时便会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圣经>中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妇女的鄙视,人性的许多丑恶特征都在妇女身上体现出来,如"七宗罪"中的饕餮、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和暴怒,仿佛女人就是邪恶的化身.男尊女卑的文化现象在<圣经>中赫然存在,深深地打上了性别歧视的烙印.  相似文献   

9.
《德西雷的儿子》是凯特·肖邦多部悲剧小说的其中一篇。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悲剧成因,揭露了夫权制社会和种族歧视对妇女和黑人的压迫。另外,作者独特的悲剧意识在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增强了作品的悲剧魅力。  相似文献   

10.
在《一小时的故事》中,凯特·肖邦通过运用空间场景的象征艺术手法,细腻而深刻地表达了19世纪美国妇女深受男权专制社会的压抑从而失去个体自由与独立意识的主题,揭示了女性自我意识的顿悟,在当时社会体制的禁锢下,她们找不到自由和独立的出路,其自由幻想终归破灭。  相似文献   

11.
自从1984年邓小平正式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以来,“一国两制”理论就一直是海外邓小平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海外学者对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对“一国两制”理论本身的研究及评价;其二,海外学者更关注“一国两制”理论在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上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2.
川端康成与沈从文是活跃在抗战时期日中两国的著名作家。两人的代表作品《雪国》和《边城》都是在战争阴影的笼罩下产生的。然而这两部作品却没有丝毫的战争与政治气息。他们都用大量的景观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唯美、淳朴、忧郁的世界。将两位著名作家的代表作进行景观描写的平行解读,在比较中可以寻找到他们的契合点.以此来挖掘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学共同发展给我们带来的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文学语篇的语言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文学语篇的理解要求读者的语言学知识.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考察了作品<儿子与情人>中人物语言变体的使用,在归纳其非标准变体的基础上,从语言的地区变体、社会变体与社会网络、语码转换、语码混合、复杂语码和局限语码等几个方面分析人物语言,从而发掘人物特点,挖掘作品技巧与内涵.  相似文献   

14.
《边城》中以“水”为中心的意象系统传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道家精神和生命的意义,由此可窥见作家沈从文在小说中欲探索的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所包孕的文化内涵;而《雪国》中以“雪”为中心的意象系统则彰显了日本民族文化中的禅宗思想,濡染了日本文化所独有的“物哀”、“幽玄”的美学风格,显示出川端康成对生命的独特探索。  相似文献   

15.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与托马斯?沃尔夫的《天使,望故乡》是两部现代派成长小说,作品均围绕作家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保罗?莫瑞尔和尤金?甘特这两位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在描绘主人公心理、家庭、社会背景、成长轨迹等方面,劳伦斯和沃尔夫采用了极其相似的手法。主人公保罗和尤金的成长历程似乎正是劳伦斯和沃尔夫艺术而独特的写照。  相似文献   

16.
全面管治权是中央依主权而对特别行政区居民和事务,直接或间接行使的管辖、统治、治理的权力。全面管治权是基于《宪法》和两部《基本法》之规范,归纳和总结中央与特别行政区在对内主权和对外主权上的权力关系。全面管治权综合了“管辖权”之法律属性与“治权”之政治意涵,兼具法理基础、规范依据与宪制需要。一国两制语境下,中央依主权,将部分管治权之权力行使权授权给特别行政区,形成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全面管治权是高度自治权的权力本源。  相似文献   

17.
高云览《小城春秋》受读者喜爱的原因在于作者采取一种带有厦门味的"小城书写"方式,关注小城厦门的地域文化传统,主张向民间文化学习,并用来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但是,当小城文化传统成为革命者新思想的阻力时,作者又采取了一种批判态度,体现其除旧布新的思想文化改造倾向。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理论界对这一问题高度关注,其研究领域包括:界定"三农"概念,分析形成"三农"问题的制度、体制、结构、人口、权利等因素,探讨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和途径。研究中显现出的不足,一是缺少农民自身的参与,二是逻辑思路尚须理清,观点尚须统一。  相似文献   

19.
在川端康成的《雪国》中,一个对文本意义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可以客观地重复观测的事实,是文本内叙述者有意设计的叶子社会角色的模糊和由此产生的其他人物身份和相互关系的模糊。在读者依据模糊的人物身份和角色信息而建立的双重虚拟非语言语境下,文本内表层故事和潜故事又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相互关系,导致叙事话语意义和整个文本的意义都呈现为差异性弥散。这是《雪国》语义丰富性及其魅力的主要根源,但不是文本意义客观性被解构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著《吾国与吾民》1939年增订版塑造的浴火重生的中国形象,较其1935年初版中混乱而无望的中国形象,所描写的形象可谓是焕然一新。而这一形象的变换是相关的历史事实、舆论氛围、读者需要、作者心态等因素多方影响的结果,从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