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慈善组织在英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良好的声誉,不但是英国软实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外交中有利于增强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力,促进国家发展模式和社会制度的辐射力,增加英国文化的吸引力,强化英国在全球议题上的话语权。英国慈善组织的软实力外交对中国提升非政府组织的外交能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阐述了英国割占香港这一对华政策及其特点,首先,从中国割占一块领土(香港)本身是英国长时期对华外交的既定政策和目标。其次,英国处心积虑三次割占香港是其在华占领一地外交政策的具体实施。再次,英国割占香港的外交手段随着各个时期的具体条件和环境变化发生着相应的调整和变化。最后,在割占香港的过程中,为与其他国家争夺在华权益,英国传统的“均势外交”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孤立主义在英国外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英国传统的对欧洲外交政策,并对当今英国的外交仍产生一定的影响。孤立主义是英国在欧洲维持均势的一种外交手段,其产生与其独特的岛国环境有关,更是以实力为基础最大限度实现其国家利益的外交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其面临的是必然终结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4.
二战时期英国对法国维希政权采取了军事上打击、经济上封锁、外交上接触的政策,这种政策受制于英国的国家利益,复杂的国际形势、意识形态、传统的英国外交思维以及外交决策者的个人风格,体现了英国外交政策灵活性与原则性、斗争性与妥协性相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吴泽林 《国际论坛》2012,(5):36-41,80
英国文化协会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开展新公共外交的典型,也是英国开展公共外交的主要机构。它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注重他国精英和青年、善于运用新媒介、注重效果评估等特点。近年来,英国文化协会遵循以上特点,加大了在中国开展文化教育等活动的投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应尝试引入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外交,更加注重影响他国精英和青年,善于运用国外社交媒体培植有利于中国的国际舆论。  相似文献   

6.
贾德忠 《国际论坛》2015,(3):44-49,80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南亚国家是中国的重要外交方向,其中政党外交发挥着特殊作用。本文回顾了毛泽东时期、邓小平时期、后冷战时期中国对东南亚政党外交的历史得失,从中国的特殊政治制度、中共的意识形态和历史条件、东南亚国家特殊政党政治生态、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复杂关系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开展对东南亚国家政党外交的基本政治条件,并从政治观念与国家利益、政党外交与政府外交、制度化途径与领袖魅力等三组平衡关系出发对中国同东南亚的政党外交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外交的两个重要利益点遭到严重威胁,一是捍卫国家领土免遭侵犯,二是提高对外贸易与促进经济繁荣。战争让英国深刻认识到,维持欧洲均势才能捍卫英国本土安全,才能实现全球自由贸易。外交上英国在战后最关心两件事,一是恢复欧洲大陆的均势,防止类似拿破仑噩梦的再度发生;二是极力维持欧洲的和平。战后的和平外交成为英国外交政策的主线,它服务于欧洲均势的宗旨。  相似文献   

8.
于卫青在《江汉论坛》2014年第8期撰文指出,文化外交是一个国家的政府通过文化手段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的外交活动。随着资本主义兴起和西方殖民国家的扩张,文化外交成为西方国家的外交工具,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先后开展了文化外交活动。美国政府比较晚从事文化外交活动。从美国  相似文献   

9.
国家利益是决定国家外交政策和对外行为的根本因素。邓小平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国家利益作为中国外交出发点的中国领导人。在邓小平的战略视野中,将国家利益作为外交的出发点,将国家主权和安全作为国家利益的根本内容,突出中国外交的国家经济利益,实现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和平与发展利益的一致。实现中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战略是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社会"重新发现北极"的时代背景下,英国的北极事务参与意愿逐渐增强,于2013年10月发布《应对变化:英国的北极政策》,成为第一个制定和颁布综合性北极政策文件的北极域外国家。英国北极政策基于快速变化的北极地缘政治及经济环境,在身份塑造、利益界定和路径选择等方面体现了其卓越的外交智慧和精湛的外交艺术,彰显了其渴望在北极事务中发挥大国影响力的政治志向。英国北极政策对同为北极域外国家和利益攸关方的中国有重要启示,我国应该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政策谋划,创造性介入到北极治理当中。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了20世纪中英关系的变化发展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中英关系的转变向世人昭示,只要双方竭诚合作、摒弃前嫌、求同存异,通过和平谈判不仅可以圆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且可以发展全面的伙伴关系。中英关系已经汇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成为当代改善国家间关系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2.
英国公投脱欧的决定,是由英国与欧盟长久以来的政治分歧与经济发展受限等原因,以及移民负担过重这一导火索共同推动的。对英国与欧盟的贸易关系进行分析,发现英国在欧盟中占据重要的贸易地位,与欧盟进出口贸易关系密切。对英国与中国的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英国与中国的贸易发展良好,但贸易结合度不高。英国脱欧后,不再享有作为欧盟成员国的优惠贸易条件,可能产生中英进出口贸易额增多、贸易规模扩大、中英贸易顺差减小以及中英贸易政策出现新格局等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五卅惨案"后,中英关系恶化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改善中英关系并征询中国各界对英国庚款用途的意见,受英国政府指派,1926年2月威林敦率代表团访华。五个月内,代表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基本完成任务,而后形成的报告书成为"1930年中英庚款换文"的根据,为解决中英庚款问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英国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采取了现实主义的外交传统政策,主动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英国在围绕台湾等涉及中国主权的关键问题上,言行不符,持骑墙态度,直接妨碍了中英关系的健康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好转,中英两国本着平等协商的精神,妥善解决了台湾问题,终于实现了两国关系完全正常化。  相似文献   

15.
2011年4月,首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其中专场讨论了中国当代作家姜戎的《狼图腾》。与会者围绕作品就当前中国民族身份认同、生态关系、“狼”和“龙”的象征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  相似文献   

16.
张颖  潘敬国 《国际论坛》2011,(6):12-16,77
新中国成立之初,对西方国家采取了"不急于建交"的政策。在"一边倒",的前提下,新中国决心"另起炉灶",而美国则坚持要求新中国继续"履行其国际义务"。中英关系同样遇到这个问题,但是,英国"门内留一只脚"的政策使其与新中国存在着发展关系的可能性。由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新中国既定的外交方针,中英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没有实现建交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上个世纪20年代,英国退还了大量的庚子赔款。英国与国民政府联合成立"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负责其退还庚款的管理和使用,决定用投资实业之庚款所产生的利息资助中国的中等教育。西北地区因此受益。中英庚款董事会在西北地区资助教育事业历时10年,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其自办的教育事业,在教学、科研以及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等方面,成绩斐然,对西北地区的教育起到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尽管近年来在国际格局多极化建构过程中,中英两国的外交关系有所发展,但英国报界对于中国人权问题的态度,与上世纪相比较,变化甚微。在2005年1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英、德、西三国之际,英报刊的报道明显出现了与本国政府言论不同的论调,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作者将英国报纸的立场和我国全球传播的现状作了比较,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蒲伯是著名的英国诗人,又是建立了完整诗学体系的批评家。从分析其诗歌创作入手,有助于深刻认识其批评理念的细密与精微。在恒常之思与妙笔通变、法自然与原道、机智说与妙悟说三方面存在着比较研究的契合点,它们反映了中英诗学中人文精神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20.
太平洋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英外交是中英外交关系史上的重要内容,也是国民政府抗战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的变迁,国民政府对英外交政策适时而变,体现出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的外交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