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中村”现象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城中村”改造是否成功关系到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本文论述了“城中村”的特殊性质,阐述了目前“城中村”改造面临的主要问题,着重讨论了“城中村”的社区建设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城中村”在我国大中城市中普遍存在,论文在分析“城中村”现象、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城中村”的主要特征、发展状况及改造矛盾,并吸取了旧城更新和“贫民窟”改造等理论精髓,提出了旧村改造的基本原则及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3.
"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拒斥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近年来理论界的热点问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为背景,力图在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城中村"政策执行的视角对文化拒斥"城中村"政策执行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进行探析,进而就如何破解"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拒斥难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青岛市开发区X村为例,分析了城中村居民的文化现状和形成原因,认为城中村居民文化现状中的突出问题有多种文化交融,文化心态上具有"两面性";文化素质低,接受文化教育的期盼值高;文化活动贫乏,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缺少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等。其原因主要在于从政府角度来看,思想上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村级管理不尽人意;从村民自身角度来看,缺乏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广州若干有代表性的城中村,对村民、村委和所在地区政府、街道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者进行了深度访谈与相应的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针对发现的新问题,提出了在城中村改造中实行分类指导、发挥改造各方作用、建立有效的参与机制、引入社会评价制度的解决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中村"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现象,解决"城中村"问题,让"村民"融入城市生活,是城市发展必须面临的一个课题.目前"城中村"的改造研究主要集中于解决普遍问题的对策层面,并未考虑"村民"的个体发展及其实际参与程度.本文结合"城中村"改造中社会工作的作用,通过对云南省昆明市F村的调查,剖析该社区的特征和改造需求,提出参与式发展视角下的改造理念和实践建议,并探索适应我国"城中村"改造需求的社区社会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7.
紧密结合连云港市海州区洪门的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清产核资工作,在认真分析"三资"形势和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就其进行的"三资"清产核资全过程进行考察,立足长效管理的角度,着力于建立健全制度和强化规范监督,以及推动信息化发展,并针对清产核资的后续管理,强调以农村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建设为统领,努力做到内容公开"三扩大"、社会监督"四把关"、操作运行"五规范"。  相似文献   

8.
城中村改造包括政府主导、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开发商主导三种模式.其中开发商参与城中村改造的功能有扩充资金、优化管理和完善技术.由于政策不完善、政府监管不力、开发商的经济理性驱动及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城中村改造存在增大容积率、忽视公共设施建设、中断项目建设、忽视外来人员的居住需求等风险.为此,要优化开发商参与城中村改造的准入机制、法律机制、监管机制和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9.
城中村与周边的城市化区域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始终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城中村的"负功能"大于"正功能"时,应打破村中村的空间格局,进行城中村拆迁、开发。但其悖论在于:村民和村集体作为土地的所有权人和代理人,在多数情况下并不能主导城中村的拆迁、开发过程,而是将主导权交给城市政府,可能会使自身利益遭到一定程度的侵蚀。城市政府如能遵循"帕累托优化"原则,结合实际,创新城中村拆迁开发模式,可以创造出令多方"共赢"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城市正在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目前在城中村改造中面临的核心问题和难点问题,是如何确定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标准。山西省太原市2003年大规模启动城中村改造工作之后,不断探索和践行新的拆迁补偿标准,经历了没有统一标准、以"房"为依据制定补偿标准、以"地(宅基地)"为依据进行补偿几个不同的阶段。以"房"和以"地"为依据进行拆迁补偿,各有利弊。在今后城中村改造中,最合理最科学的拆迁补偿标准应是以"人"为依据进行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  相似文献   

11.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独特现象,作为现代城市与传统村落之间的"混合社区",城中村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改造城中村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城中村"改造的关键是突破"制度瓶颈",构建与身份转变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2.
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热点话题,其中主要涉及拆迁补偿和居民安置两个核心问题。保定市某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制定了详细的补偿办法,不仅考虑了居民目前的生活而且考虑了居民的未来,虽然大多数居民接受了此项实施办法,但普遍认为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居民对补偿标准的认识有差异;对补偿标准的兑现存在疑惑;居民担心未来生活质量。为此,需要多管齐下完善城中村居民的安置,包括完善征地补偿标准;丰富补偿内容;补偿与养老相结合;组织长线就业培训等等。  相似文献   

13.
城中村改造的根本目标是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整体水平。但一些地方政府错误的角色定位,导致暴力拆迁频现,不利于社会的公正和谐。地方政府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完成自身的角色转换,成为为民服务型政府,为城中村改造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服务。  相似文献   

14.
中小城市“城中村”文化娱乐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中村"是城市化浪潮中特有的一种现象,"城中村"村民的文化娱乐情况则直接反映了城市的发展程度。中小城市"城中村"文化娱乐设施缺乏,村民文化娱乐方式单一,参与文化娱乐的积极性不高。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努力创造一种健康和谐的"城中村"文化,对"城中村"的居民个人是一件幸事,对城市乃至整个国家也是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伦理秩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并因此带来了种种社会问题 ,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 ,维护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必须重构伦理秩序。结合新的形势 ,重构伦理秩序应该遵循这样的思路 :整合旧的伦理秩序与新的伦理秩序 ;引导伦理共识与养成宽容心态 ;克制技术理性与追寻伦理精神 ;有效的制度供给和充分发挥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独特现象,是我国城乡不统筹的产物。“城中村”严重制约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已成为困扰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问题。要提高城市化质量,提升城市素质,必须进行“城中村”改造。要推进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实现“城中村”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地域社会学视角审视中国乡村都市化进程,以地域社会分析框架从地域动力机制、社会样态及整合机制三个维度系统性考察超级村庄及城中村两种特殊地域社会类型。超级村庄是典型的市场导向内生模式,而城中村则属于行政驱动外生型模式;超级村庄地域社会样态呈现一种城乡衔接带特征,而实践中的城中村则是一种新型都市村社共同体样态;超级村庄通过一种后集体主义整合机制实现集体不散的神话,而城中村则通过复调型整合机制实现暂时性秩序,最终实现类贫民窟式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向现代城市社区转型。中国多元城镇化战略不仅要求学术界突破城乡二元对立的传统理论范式,也成为中国政府能否在城乡统筹意识话语中突破单向度发展主义模式和传统城乡二元体制的制度壁垒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之实践试金石。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性休闲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对社会休闲的特征、功能的分析,文章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合情合理地开展社会休闲活动,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云南楚雄方山诸葛营村在恢复地震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在政府倡导、村民自愿的原则下,大力挖掘弘扬诸葛文化及彝族传统文化,对民房进行统一规划改造,突出彝族"土掌房"建筑风格,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民族生态旅游,恢复重建后的村寨不仅诸葛文化和滇中彝族文化气息浓烈,还充满着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氛围,探索出了一种结合村情实际、村党支部+理事会+监事会+协会+服务队"五位一体"的民主管村模式,确立了乡村民俗旅游是村庄经济发展重点目标的震后重建与发展并重的新范例。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对现代学校教育的影响是深刻的。云南民族村寨教育至今仍呈现民族传统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并存的局面。要对传统教育文化与现代教育文化进行整合 ,必须更新传统教育观念 ,排除宗教教育的消极作用 ,提高现代学校教育的民族地区适应性 ,以消除和化解传统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制约因素 ,促进民族村寨教育的策略现代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