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贺兰山岩画,是历史上活动于贺兰山地区的北方猎牧民族凿刻在岩石上的一种岩刻艺术。它记录了远古贺兰山的自然生态和北方猎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及其社会经济形态。 贺兰山岩画分布广而密集,从北到南有二十多个地点,已调查的岩画达万余幅,凿刻时代大致在从商周到宋元时期。从岩画内容看,绝大多数图像都是动物,所反映的题材主要是狩猎和放牧,表明古代贺兰山地区的猎牧民族曾有过狩猎业和畜牧业两种经济形态。任何一种经济形态的发生与发展,都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从兴安岭、燕山、阴山、贺兰山、  相似文献   

2.
美丽神奇、独具魅力的彩云之南,是中国西部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边疆民族省份。这里民族众多,25个世界少数民族有15个,为全国独有;这里物产资源丰厚,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民族文化宝库”之美誉。特殊的地理气候和历史条件,使云南成为多民族文化产业的摇篮和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罕见的民族文化聚宝盆,一个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创造性的活态民族博物馆,一个遗产存留丰富、形态多圆多样的独特文化大观园。  文化宝库上天恩赐  云南高原山高谷深,江河纵横。澜沧江、怒江、金沙…  相似文献   

3.
锦州市和锦州地区作为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巍巍间山,雄峙其东,茫茫渤海,结邻其南。在这面积一万七千多平方公里的“辽西走廊”上,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汉族和北方一些兄弟民族从事生产活动的地方。了解锦州地区的历史,对于我们理解我国宪法中指出的“我国各民族已经团结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民族大家庭”这一事实的伟大意义,会有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4.
贺兰山下,大河西岸。1038年,骁勇的党项民族曾在这里建起一代政权——西夏。它“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里,倚贺兰山以为固”,雄踞塞上,立朝几近200年,为中华西部地区的开发作出了不朽的贡献。13世纪,狂飙突起。驭铁骑、挟长弓、挥利刃横扫欧亚的蒙古大军一路攻城掠地,直逼西夏。经6次血与火的鏖战,西夏被破,党项人横遍野,胜地成墟。他们或战死,或被杀,或含悲饮恨逃往他乡……历史无情地尘封了党项民族剽悍的身影及其独特的丰厚文化,残留的文字凝固在冰冷的石碑上,几近“天书”。那无人断识的西夏文…  相似文献   

5.
宁夏贺兰山岩画是我国岩画分布的重要地区之一。贺兰山岩画分布于贺兰山东麓南北走向 2 5 0公里的冲击扇上 ;岩画造型多为动物和类人首头像 ,以狩猎、祭祀、性崇拜、巫术表现等为主要内容 ;上古神话传说、原始巫术和宗教崇拜在岩画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贺兰山岩画是远古以来生存在这一地区的各个时期少数民族艺术家创造的 ,是多元文化的历史积淀。贺兰山岩画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了人类早期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美轮美奂的岩石画卷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高山族是祖国统一民族大家庭之一成员,也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包括有平埔人和泰雅人、赛夏人、布农人、曹人、排湾人、鲁凯人、卑南人、阿美人、雅美人等,现有人口约40万人. 高山族也是台湾岛上的先住民、土著民族,她的先民历史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3万年前的“左镇人”和1万5千年前的“东滨文化”,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有大坌坑文化、(?)山文化、凤鼻头文化、卑南文化等。进入历史记载以后,有三国夷洲人(山夷)和隋代流求人,唐代大陆民族及南洋马来亚、菲律宾人的迁入溶合。形成为明代东番夷和清代番族。这应是高山族的直接祖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高山族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固有文化、传统文化引起了民族学研究者的重视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石嘴山有水,黄河滚滚向东流经境内;石嘴山多草,位於贺兰山麓、鄂尔多斯磊草原南端。水草丰茂,为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传统的畜牧业成为广大农牧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石嘴山市回族人口占总人数二分之一以上,虔诚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传统使他们对清真牛羊肉及其它清真食品升常喜爱,而清真合品自然清淡的风味也同时吸引著各族宾客。百嘴山市清真牛羊肉产销集团以本市丰富的牛羊肉资源为依托,开发富有地区特色的清真牛羊肉产品,发展民族经济。以清真风味为特色,以优质产品为保证,石嘴山清真牛羊肉产销集团在牛羊肉制品…  相似文献   

8.
贺兰山是我国西北地理、气候、生态的重要分界,也是历史上军事、政治、文化的博弈、交融之地。在这里,先民们创作了自己的文化图解——岩画,造就了扑朔迷离、蔚为壮观的艺术长廊。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以贺兰山岩画为基点,在北方岩画的资料整理和研究方面迈出了坚实的脚步,今后力争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9.
西南民族高等教育业已形成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完整的体系,具有多元文化的丰富性、多民族性、多语性等鲜明的特色,发挥了和正发挥着为培养民族干部,促进后进民族实现“历史跨越”和弘扬民族文化,传播现代文明,为民族文化变迁导向,以及促进民族地区的“历史再飞跃”──实现现代化的不可代替的巨大功能。  相似文献   

10.
贺兰山这一地理区位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唐代以后,随着中原王朝对宁夏关注的增多,文人们歌咏宁夏的诗词也越来越多。贺兰山是宁夏的天然屏障、重要的军事要地、著名的旅游景区,古代文人对其歌咏的诗词数量众多。古代诗词中有关贺兰山的描写,显现出当时宁夏与中原之间的民族关系,宁夏当时的风土人情以及当时文人的民族情感。可作为史之佐证。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民族研究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于5月25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来自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13个民族成份的130多位科研和教学人员参加了座谈会。 这次座谈会着重讨论的问题有两个,即:如何理解历史上的中国?什么是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与会同志认为,“中国”一词,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含义。在古代,“中国”只是地域的、文化的概念。我国历代王朝都有自己的国号。“中国”作为我国的国号,是从辛亥革命成立中华民国开始的。历史上的中国不仅包括中原王朝,而且也  相似文献   

12.
“断发”考     
“断发文身”是古吴越民族族属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其民族历史中非常独特的习俗,早期历史典籍中多有记载,但对其文化功能,却语焉不详,或将“断发”与“文身”混同为一。随着文化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和民俗学等研究的进展,对此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对“文身”解释尚可信,而对“断发”的研究却未触及文化产生功能之本质。本文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苗族历史久远,族源可上溯到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苗族人口众多,居住地域相当广阔,在我国南方的两湖、两广、云、贵、川、海南等省都有聚居地;我国境外也有不少苗族同胞居住生息,因此苗族又是一个跨界民族。在苗族历史中,大幅度、远距离、长时期的迁徙,造成了苗民族各部之间相互隔绝,少于交往,又与各地其他兄弟民族交错杂居,结果形成了方言差别大,服饰类型多,生活习俗各有差异的多支系民族。解放后根据语言、服饰、生活习惯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共同性,与本民族人民自愿的原则,将族名统一称为苗族。  相似文献   

14.
赤峰,蒙古语称“乌兰哈达”,总人口460余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汉、满、回、朝鲜等20多个民族和睦聚居的地区。全市总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有“世界上幅员最辽阔的城市”之美称。赤峰,地处祖国北疆,三面群山竞秀,东汇淼淼辽水,山川形胜,地利通达,是贯通东北、华北和内蒙古腹地的险关要隘,自古有“塞外锁轮”之说。赤峰,具有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以“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为代表的古老文化,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写下辉煌灿烂的一笔。  相似文献   

15.
赶山烧畲属于“原始生荒耕作制”,这是早期农业的一种主要耕种方法。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人们在贫瘠的山地上,砍倒烧光,刀耕火种,粗放经营,广种薄收。一旦地力衰竭,则任其荒弃,另垦新地,“吃一山赶一山”。在赶山烧畲的农业经济下,采集与狩猎依然是家庭经济的重要来源。我国南方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历史上都曾长时期保持这种游垦火耕、赶山烧畲的农业经济,有些民族还残存到解放前夕。  相似文献   

16.
1995年8月23日,上海《文汇报》记者徐作生先生赴仙居韦羌山“考察”蝌蚪崖后,即于同月30日在该报发表《中国文化史一大悬案将被揭开——仙居发现蝌蚪文石刻》的报导,1995年11月1日,即徐“数次深入浙江、江西、福建三省的畲家村寨”“进行了详细周密的勘查”的两个月后,又在“福建省畲族风情习俗研讨会”上拿出论文《仙居韦羌山蝌蚪崖石刻考释》,据徐说,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反响”。确实,不久中新社即发表了《我国畲族文化遗迹首次在仙居发现》的消息,《人民日报》又作了《仙居发现远古畲族文化遗迹》(作者黄冬初)的报导。据说,海外报刊也进行了转载。对于这一“震聋发聩的观点”,引起了浙江省考古、历史、民族学界和民族管理部门及广大畲族干部群众的极大关注。我们也步尘徐学者,于1997年1月29日和2月10口两次赴仙居韦羌山勘查考察,觉得轰动一时的“韦羌山蝌蚪文为畲族远古文化遗迹”是毫无根据的。  相似文献   

17.
承继黑格尔: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理论的深层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理论的深层结构,是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思想。从这种思想出发,马克思将“社会经济形态”设定为一个超验的、超民族的主体,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分离”视为它的进化目标,据此认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存在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到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单线”演进。同时,马克思在看待各民族经验性历史的发展时持“多线论”立场,认为世界各种社会文明分别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点和历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通过“穿青人”、“银水寨”和“藏羌村”的“个案”分析 ,说明中国“旅游民族”的产生及其影响。因开发“民族旅游”而派生出来的“旅游民族”现象是多向、多因的互动过程 ,既有政府为发展、加速增长、解决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增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考虑 ,也有被“开发”的少数民族借此突出并推进自身地位及价值的历史、文化意图。“民族旅游”拓宽了中国旅游行业的“产品”范畴和客源种类 ,有利于境内外市场的未来竞争 ,“旅游民族”的出现则强化了中国社会“多元一体”结构中的族群身分及其各自不同的文化分野。由于“开发”在目的上的短期功利色彩以及参与“开发”双方之主体性的不对等 ,“旅游民族”每每处于商业化的“被表达”状态 ,他们的想法和声音不同程度也受到干扰和扭曲。如何解决此类可归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发展与保护”的问题 ,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云南高原中部,有一片红色的土地,那里恐龙化石可以堆成“山”;那里元谋人的“牙齿”号称“中国最早”;那里耸立的泥土成为了“森林”;那里生长的牡丹被誉做“中国最大”……那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好客的彝族等25个民族,他们的文明如金子一般辉煌;他们的民俗似画卷一样绚丽;他们的文化象大海一般精深;他们的民风若火焰一样热情。生活在大山里的他们崇尚阴阳和谐。山有公山母山、水有公水母水、树有公树母树;他们以歌为伴、以舞为魂,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的文化的习俗,他们是火把照亮的民族。那是彩云之南,一个叫楚雄的地方……火的民族楚雄,…  相似文献   

20.
“和亲”外交策略对中国古代解决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历史上中原王朝和西北少数游牧民族的“和亲”为民族间的“通贡、互市”提供了政治保障,也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华多民族的大统一创造了条件,也为世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做出了榜样。本文通过简述中国古代和亲外交历史,阐释“和亲”对各民族之间“通贡、互市”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