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曹晖 《中国民族》2010,(2):54-58
铜鼓属古代青铜文化,是古代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的“国之重器”,学术界有“中原地区以鼎为尊,南方则以铜鼓为贵”之称。铜鼓从专作炊具的铜釜演变成敲击发声的铜鼓起,就奠定了其乐器属性。人们用击鼓传递消息,聚集族人抵御外来入侵,击鼓祭祀祖先,驱妖降魔等,虽然功能不同,但乐器的属性始终不变。  相似文献   

2.
密枝节是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及周边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祭祀神灵、祈祷来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原始宗教祭典活动,也是撒尼人三大隆重节庆之一(其余两节为春节和火把节)。密枝节一般从农历冬月(十一月)的第一个鼠日到马日,历时七天。“密枝”是彝文的音译,“密”有土、地之意,“枝”则有跳、酒、财帛之意。祭密枝和中国古代的汉族社祭有相同之处,都是对土地的崇拜和祭祀;不同之处是密枝节只许男性参加。 闻名遐迩,号称天下第一奇观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林,就在这个彝族自治县境内。电影《阿诗玛》使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勤劳勇敢的撒尼人声名鹊起,“阿  相似文献   

3.
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这个民族有古老的民间舞蹈“斗鸡”、“斗羊”、“跳钗”、“刀舞”、“猴子搬包谷”和“大鼓舞”等,在人们中间流传最广的要算是“烟盒舞”。  相似文献   

4.
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历史文物,铜鼓研究举世瞩目,铜鼓上的纹饰多姿多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鸟纹。铜鼓上的鸟纹之原型属于何种鸟类,一直是学术界所关心的一个问题。铜鼓型式繁多,鸟纹的类别亦不止一种,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云南晋宁石寨山M14:1、云南开化铜鼓和越南玉缕铜鼓上的翔鸟纹。这种铸造在铜鼓鼓面作为主题晕纹的“怪鸟”究竟为何物,国内外研究者们的看法大不相同,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5.
视窗     
《中国民族》2014,(12):4-7
贵州威宁 课间操跳铃铛舞 彝族文化进校园 11月6日,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板底小学,学生们正在课间操上跳彝族铃铛舞。2011年以来,该校将当地彝族铃铛舞列入学生"大课间操"中,让全校70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在跳舞的同时进行体育锻炼,同时也让彝族传统文化得以在教学中更好地传承。  相似文献   

6.
南涧彝族"跳菜"礼仪的象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跳菜"是彝族在宴请宾客时跳着舞上菜的最高待客礼仪,它是舞蹈和饮食合二为一的典型。本文在明确跳菜礼仪及其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跳菜舞蹈象征符号和饮食象征符号的意义解析,揭示了彝族传统的认知体系和乐观豁达的民族心理,以及跳菜对彝族族群认同、民族和睦相处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川南都掌蛮铜鼓文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川 《民族研究》2004,(3):85-92
在历史上拥有巨量铜鼓的川南都掌蛮 ,既是铜鼓的使用者 ,又是铜鼓的铸造者和铜鼓文化的原创者。都掌蛮铜鼓在使用、流传过程中 ,充分发挥了伴歌节舞、媚事鬼神和夸富显贵、集众征战的社会功能 ,铜鼓是都掌蛮的神灵之物 ,也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都掌蛮铜鼓文化与悬棺葬俗交融渗透、融为一体 ,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铜鼓文化的内涵 ,更从本质上表现出铜鼓文化是都掌蛮古老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鼓是中国乃至世界各族人民一种重要的打击乐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鼓的记载,在许多民族舞蹈中都可以看到鼓的身影。如朝鲜族的长鼓舞,彝族、布依族的铜鼓舞,佤族、苗族的木鼓舞、藏族的龙鼓舞等等。位于洮河领域的卓尼鼓舞文化中,比如巴郎鼓这种舞蹈道具就反映了该地区藏汉文化的交融,这种特殊性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交流成果。  相似文献   

9.
鼓是中国乃至世界各族人民一种重要的打击乐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鼓的记载,在许多民族舞蹈中都可以看到鼓的身影.如朝鲜族的长鼓舞,彝族、布依族的铜鼓舞,佤族、苗族的木鼓舞、藏族的龙鼓舞等等.位于洮河领域的卓尼鼓舞文化中,比如巴郎鼓这种舞蹈道具就反映了该地区藏汉文化的交融,这种特殊性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交流成果.  相似文献   

10.
古代铜鼓     
问:什么是古代铜鼓? 答:古代铜鼓是我国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的重要历史文物,是上述地区少数民族古代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它用青铜铸造,中空无底,平面曲腰,鼓侧有耳,鼓身和鼓面纹饰各种精致的图案,并有浮雕如立体蛙、双牛拉车等边缘装饰,形象生动。敲击则声音宏亮、悦耳。  相似文献   

11.
罗水乡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西部。这里群山环抱,景色秀美,民风古朴。土家“六月六”祭祀活动及茅古斯舞,代代相传,从不曾中断。1993年,该乡被湖南省文化厅授予“群众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1998年该乡的传统文艺节目茅古斯舞首次在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栏目中亮相,一时名冠京华,主持人称“罗水乡的茅古斯舞人人能跳,老人能跳,小孩也能跳”。1999年11月,经湖南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协会第八届年会的47位专家考察与审核,罗水乡被正式命名为“罗水茅古斯民俗文化村”。2001年古历6月6日,该乡隆重纪念土…  相似文献   

12.
若是像有人形容的那样,非洲人是跳着舞来到这个世界,跳着舞生活劳作,又跳着舞离开人世的话,那么,也可以说非洲人从出生到死亡一刻也离不开鼓,因为有舞便有鼓。非洲人与鼓的关系极为密切,每逢节日、婚丧、祭祀,人们总是击鼓,同时载歌载舞。丰富多彩的鼓类乐器,和非洲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论男子或妇女,还是儿童和老翁,几乎人人都会击鼓。鼓已经成为非  相似文献   

13.
张谛 《中国民族博览》2016,(4):149-151,179
跳鼓舞是云南红河州绿春县牛孔乡和红河县车古乡等地居住的彝族尼苏颇支系所跳的一种以牛皮鼓为舞具的特色舞蹈,从舞动的名称和动态上分析,娱乐功能指向性非常明确,模拟农业生产特征明晰。但是,当我们从舞蹈生态学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研究时发现,此舞种产生的源流以及舞体潜意识认知中,似乎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基此疑惑,我们提出宗教生态项是影响跳鼓舞产生的主要原因的假定性,以此对该彝族支系的原生型民间跳鼓舞蹈进行探索,此路径不失为一种民族民间舞蹈研究的新视角,供舞业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4.
最近看到一份材料反映,在云南彝族聚居区的一些县、社领导干部,还在以“四旧”、“伤风败俗”、“影响生产”等罪名,禁止彝族人民“跳歌”,甚至没收、砸毁跳歌用的三弦、笛子等乐器,引起彝族人民强烈不满。  相似文献   

15.
古代铜鼓是一种珍贵的民族文物,在我国和东南亚各国都有发现,而以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铸造和使用的时代最早,经历的历史时期最长,因而发现和保存的也最多。它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南方各民族同汉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明证。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古代铜鼓出土最丰富的地区,到目前已收藏五百面以上。其中广西壮  相似文献   

16.
跳鼓舞是云南红河州绿春县牛孔乡和红河县车古乡等地居住的彝族尼苏颇支系所跳的一种以牛皮鼓为舞具的特色舞蹈,从舞动的名称和动态上分析,娱乐功能指向性非常明确,模拟农业生产特征明晰.但是,当我们从舞蹈生态学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研究时发现,此舞种产生的源流以及舞体潜意识认知中,似乎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基此疑惑,我们提出宗教生态项是影响跳鼓舞产生的主要原因的假定性,以此对该彝族支系的原生型民间跳鼓舞蹈进行探索,此路径不失为一种民族民间舞蹈研究的新视角,供舞业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源自远古时期的水族铜鼓舞在传承的同时无可避免的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具体表现在铜鼓舞的表演形式、音乐伴奏、服饰打扮、社会功能、活动主体、表演场所等方面。笔者认为,这些变化主要是由社会进步的外因和铜鼓舞自身发展需求的内因造成。目前,水族铜鼓舞的传承与发展还未达到最佳,我们有义务以分群体、分层次,由浅至深的,由面及点的方式进一步传承与发展铜鼓舞,使其成为优质的水族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18.
广西的铜鼓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算起已经30多年,但是在万家坝等8型铜鼓中,比较明确矿料来源的只有北流型和灵山型,铸造地问题也是一直悬而未决.通过比对广西各类型铜鼓和铜、锡、铅矿点的分布范围,可以看到二者之间存在高度对应:铜、锡、铅矿点的分布是影响铜鼓分布的重要因素,矿点开发的程度和年代早晚也间接影响到铜鼓类型的兴衰发展.这样的分布规律暗示着铜鼓应是在古人有目的地选择靠近矿点的地理位置后,就地或就近取材铸造.铜鼓从云南传入广西后,在广西被“本土化”,骆越、西瓯、僚、乌浒、俚等先民利用广西丰富的矿产资源,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铜鼓文化.  相似文献   

19.
铜鼓是一种古老而珍贵的民族文物。它集冶炼、铸造、雕刻、绘画、装饰、音乐、舞蹈,宗教于一身,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创造的独具特色的青铜艺术瑰宝。留存至今的各类铜鼓,铸造年代上溯春秋战国,下迄明清时代,不仅可以看作是一部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而且是一部生动的民族科技史文献的,也是研究中国民族史、民族学、民族科技、民族艺术以及民族风俗、文化等的重要文物。 关于铜鼓的起源地,学术界中较一致的看法是起源于中国南方。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就指出铜鼓起源于云南西南部地区。19世纪末,荷兰学者提出铜鼓起源于广东南…  相似文献   

20.
"跳菜"即指跳着舞上菜,是南涧彝族在宴请宾客时的一种最高礼仪.近20年来,伴随当地彝族的社会文化变迁,跳菜被人为地从村寨文化中剥离出来,经过艺术加工后走向都市舞台和宾馆酒店,呈现出舞台表演和商业展演等新形式,在民族传统资本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功能的转变,其中蕴含着从自在文化向自觉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