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伊拉克选举委员会发言人阿亚尔,于2005年2月13日宣布了伊拉克大选的结果:什叶派政党联盟“伊拉克团结联盟”获得407.5万张选票,约占48% ,位居第一;库尔德政党联盟获得217.5万张选票,居第二位;阿 拉 维 领 导 的 政 党 联 盟 获 得116.8万张选票,居第三位。这么一来,在伊拉克过渡国民议会275个议席的分配上,伊拉克团结联盟将获得132席,库尔德政党联盟占71席,阿拉维的政党联盟占38席。 2005年1月30日举行 的伊拉克大选,是根据2004年3月8日通过的伊拉克临时宪法而安排的。此次选举产生的伊拉克过渡国民议会,将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选举产生新的…  相似文献   

2.
传媒览要     
伊拉克局势依然迷茫美国《华盛顿月刊》1月1月20日,伊拉克议会大选结果终于正式揭晓。在275个议席中,什叶派穆斯林宗教政党团结联盟赢得了128席。尽管这个数字位居各党派首位,但是仍未能达到独立组阁需要的138个席位。这样一来,未来的伊拉克政府必定将以“什叶派与其他派别联合执政”的形式出现。虽然选举委员会宣布的结果未经最终确认,对计票结果有保留意见的参选党派可以在近日内上诉,但分析人士认为,计票结果已经过选举委员会和国际专家小组的认可,最终结果不会有什么变化。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尽管逊尼派在本次大选中取得了更多席位,但这…  相似文献   

3.
伊拉克独立选举委员会2月13日宣布,什叶派政党联盟伊拉克团结联盟在1月30日举行的大选中共获407.5万张选票,支持率为48%,得票率稳居第一.  相似文献   

4.
2005年大选之后的经历给伊拉克国内各政治力量留下了深刻教训,他们意识到国家的安全和稳定需要一个有什叶派、逊尼派以及库尔德人代表参加的联合政府。2010年大选产生了一个联合政府,该政府将有机会实现国家统一,并向邻国传递积极的信号,即伊拉克不会对它们产生威胁,同时新政府也将面临巨大挑战。选举产生的政府将承担起领导国家走向主权独立的历史责任,并努力提高伊拉克在该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力,尤其是在2011年底美军撤出伊拉克之后。2010年12月21日,新内阁获得国民议会投票表决通过,从而开启了多党派联合执政的架构。  相似文献   

5.
2005年大选之后的经历给伊拉克国内各政治力量留下了深刻教训,他们意识到国家的安全和稳定需要一个有什叶派、逊尼派以及库尔德人代表参加的联合政府。2010年大选产生了一个联合政府,该政府将有机会实现国家统一,并向邻国传递积极的信号,即伊拉克不会对它们产生威胁,同时新政府也将面临巨大挑战。选举产生的政府将承担起领导国家走向主权独立的历史责任,并努力提高伊拉克在该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力,尤其是在2011年底美军撤出伊拉克之后。2010年12月21日,新内阁获得国民议会投票表决通过,从而开启了多党派联合执政的架构。  相似文献   

6.
伊拉克独立选举委员会2月13日宣布,什叶派政党联盟伊拉克团结联盟在1月30日举行的大选中共获407.5万张选票,支持率为48%,得票率稳居第一。库尔德政党联盟和临时政府总理阿拉维领导的参选团分别获得217.5万张选票和116.8万张选票,二者支持率分别为25.4%和13.6%。伊选举委员会17确认大选结果并公布了各参选政党和联盟在过渡国民议会中所获的席位,上述三大竞选联盟分别在过渡国民议会获得140席、75席和40席。此外,现任临时政府总统亚瓦尔领导的伊拉克人党只获得15万张选票,支持率仅为2%,获得5个席位,其余15个席位由另外8个政党及联盟分得。  相似文献   

7.
2005年12月15日,70%的伊位克选民投票参与了新议员的选举。“这一年伊拉克举行了3次选举,将选出阿拉伯世界的第一个宪政民主政府。”但是,议会选举部分结果刚刚公布,伊拉克就出现了“选举舞弊”、“选举不公”的指责。正在襁褓中的伊拉克“民主”能否顺利成长为中东“样板”?  相似文献   

8.
伊拉克过渡政府主要人物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4月7日,在历经大选后两个多月的内部协商后,伊拉克过渡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分别代表伊拉克三大民族--什叶派、库尔德族和逊尼派的易卜拉欣·贾法里、贾拉尔·塔拉巴尼和哈杰姆·哈桑尼成为巴格达政坛上的"新三驾马车".随着过渡政府的走马上任,伊拉克政界三巨头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最近一段时间,法国的总统选举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世人关注法国大选,不仅是因为法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很大程度上也因为法国大选的确很有看头.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一段时间,法国的总统选举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世人关注法国大选,不仅是因为法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很大程度上也因为法国大选的确很有看头“。大象”和“羚羊”同台赛跑,左中右三翼齐飞,12位候选人唇枪舌剑,党内党外竞争无处不在,各路媒体纷纷爆料。法国大选和法国电影一样,剧情跌宕起伏,人物个性十足。  相似文献   

11.
今年的美国总统选举,被誉为近半世纪以来最开放的一次选举。在预选阶段,出现了女性竞选人、黑人竞选人及“老人”竞选人。如今,未来的美国总统也将在一名年轻的黑人候选人及一名年迈的白人候选人之间展开。当然,诸如性别、年龄、肤色等这些概念,已经在开放、民主的美国社会中逐渐消解,预选选情即是明证。如今的美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经济出现颓势、伊拉克战争陷入泥潭、国内民生问题也让国民难以满意。  相似文献   

12.
廖卓娴 《老年人》2012,(4):18-19
2012年是一个世界性的选举之年,全球有58个国家要在今年进行政府或议会选举,占到联合国成员国四分之一强的规模,这无疑将对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产生重大影响。俄罗斯是今年最早进行大选的国家,3月5日,俄罗斯中  相似文献   

13.
瑞典、德国和意大利的大选投票率高达90%;南非的黑人在1994年还没有被允许参加投票,但目前投票率已高达86%。然而在美国,大选外其他选举的投票大约只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投票率和民主到底是什么关系?是否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投票率低就一定不民主呢?  相似文献   

14.
近期,阿富汗举行了自塔利班政权倒台以来的第二届总统选举。数十天已然逝去,然而有关候选人之一的首任总统卡尔扎伊操纵选举、严重舞弊的各种纷争却愈演愈烈,致使阿富汗独立选举委员会迟迟未能公布最终选举结果。大选之后的阿富汗非但没有迎来人们期盼已久的和平安宁,反倒令国际社会徒增几许忧虑。这其中,塔利班可能卷土重来的阴云始终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15.
2004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和国会选举已落下帷幕,人们关注的目光也开始从大选本身转向新政府未来的政策走势。对美国政治一向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犹太政治势力在此次选举中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但就目前来看,这些变化尚不足以影响到美国政府今后对以色列和犹太人的政策。美国犹太人的参政传统和途径美国犹太人作为一个人数有限的少数族裔,一直在美国政治中发挥着和他们的人数并不相称的影响。他们能够免于欧洲那种反犹主义的迫害,除了因为美国具有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之外,还在于他们积极的参政传统和高效的政治参与机制。一般而言,美国犹太人政治参…  相似文献   

16.
2012年12月的日本众议院大选,堪称一次政界大洗牌.自民党以夺取294席的巨大胜利夺回了执政权.原执政党民主党的议席则大幅缩水到了57席,2009年大选形成的所谓"两党制"的格局已经不复存在,历史在一夜之间又回到了自民党—党独大的时代. 日本政坛重回自民党时代 2012年12月的日本众议院大选,堪称一次政界大洗牌.在本次选举中,参与角逐的政党达共有12个,打破了2000年森喜朗执政时期10个的纪录.选举的结果,正如连日来日本各大新闻媒体所作的民意测验所反映的那样,自民党以夺取294席的巨大胜利夺回了执政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伊拉克石油工业发生了积极变化,石油产量与供应稳步增长,伊拉克正努力成为未来的石油生产和供应大国.未来数十年内伊拉克扩大油气产量的雄伟计划是建立在其碳氢化合物资源规模和世界最低廉的生产成本基础上的,不断改善的国内政治和安全形势以及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参与也有助于伊拉克的石油增产计划.然而,伊拉克在扩大石油产能和满足增产计划的时间表问题上,仍然面临许多重大问题的挑战,未来伊拉克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利用石油财富创造更加多元化的经济,以及如何把石油财富的增长转化成为伊拉克人民的福祉.  相似文献   

18.
一张东方女性的温柔面孔 15年前,波兰举行了剧变后首次全民参加的总统大选,在那次大选中,长期侨居国外的42岁的波兰富商斯坦·蒂明斯基,在众多总统候选人中以"黑马"姿态脱颖而出,在第一轮选举中和当时的风云人物瓦文萨分居前两位,共同进入第二轮总统选举,最后仅以微弱劣势将总统宝座输给了波兰第一任总统瓦文萨.那次选举后,斯坦·蒂明斯基悄然离开自己的祖国,回到了他的居住地加拿大多伦多.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最后导致美国“先发制人”的单边主义反恐政策受挫的话,那么今年1月26日哈马斯在巴勒斯坦立法委选举中的胜出则意味着美国反恐的另一只车轮——在中东推行民主化的政策也正在面临重大危机。3月3-5日,哈马斯对俄罗斯的顺利访问更是标志着美国孤立哈马斯的政策也在遭受挫折。中东局势的微调哈马斯赢得了大选,但中东局势却因此增加了变数。一方面,是因为巴勒斯坦局势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则是整个地区形势的微调。哈马斯打着“变革”的旗号而获胜,它打算“变”多少和能够“革”多远依然是未定之数。按照其领导人哈立德…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均势外交思想和实践与其地缘特征密切相关。远离欧亚大陆的地缘孤立以及在多条战线上维持支配地位的需要阻碍了美国有效参与欧亚大陆的权力争夺,均势外交成为美国谋求霸权的“法宝”。冷战结束后,美国的霸权基础更为脆弱;海湾战争以来的美国中东政策偏离了均势外交的要求,转而寻求武力支配中东地区;伊拉克战争更使美国的战略重心向中东地区倾斜,暴露了美国全球战略的缺陷。美国中东政策的困境在于布什政府对美传统均势外交的背离。不管2008年美国大选结果如何,未来美国中东政策将围绕重启中东均势外交作进一步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