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产业扶贫是行之有效的反贫困扶贫模式。本文从产业扶贫的运行机制、成功模式、效果评价、问题化解和比较研究等方面对产业扶贫的研究进行分析,指出产业扶贫与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其它扶贫模式相互配合,减贫效果非常显著;提出应当创新扶贫模式,构建主要由产业风险识别与防控、产业扶贫具体实施和问题反馈与纠正组成的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实现扶贫开发由传统的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促进贫困人口持续稳定脱贫和不返贫。 相似文献
2.
“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有机组成部分,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反贫领域的具体应用。中国通过凝聚减贫共识、推进有效治理、整合涉农资金、打造多维格局、提升发展能力、优化经济结构和营造益贫氛围构建出“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总要求的反贫治理体系,突破传统科层制条块分割的部门壁垒与信息孤立的技术局限,体现出整体性治理的价值理念。作为脱贫攻坚治理经验的基本面,“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视建立社会共识、优化经济环境,内含“包容式”扶贫理念,与小康社会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治理现代化相契合,是中国扶贫经验与治理范式的深刻诠释。基于此,未来相对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发展应注重统揽社会资源与共识,统筹衔接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统筹协调经济发展、社会保护和基础设施,统筹兼顾不同地区、不同群体。 相似文献
3.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6(1):156-167
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中涉及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为赢得脱贫攻坚贡献了重要力量。在尊重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政府对贫困户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人力资本提升、技术体系支撑、就业创业创造、基础设施完善等提供适度支持,并通过构建市场主体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来达到预期减贫目标,是产业扶贫的减贫逻辑。实践中,不断强化规划、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基于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种养业,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帮扶,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盘活资源要素并让贫困人口分享资产收益,是减贫的具体路径。精准施策、到村到户到人,找准定位、突出优势特色,培育主体、强化引领带动,农民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是中国特色产业扶贫为后续产业发展和世界减贫事业提供的有益经验。未来从产业扶贫走向产业振兴,要更加重视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在利用市场机制、发挥特色优势和依靠内生动力上发力。 相似文献
4.
为准确分析建立脱贫长效机制面临的重大问题,对精准扶贫战略决策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进行分析,探讨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推进思路。基于脱贫攻坚进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贫困人口存在自主脱贫意愿薄弱、贫困地区社会经济自主发展条件较差、社会保障政策对贫困人口的激励性不足、部分贫困地区相关产业扶贫投入与产出比率未达到预期水平等,研究认为,需要政府和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融合发展来改善贫困地区内生发展条件,提升贫困人口自主脱贫能力,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扶贫绩效激励机制和脱贫考核退出机制;已脱贫地区要分梯次、分阶段推进重点工作转移,扶贫政策和工作体系向常态化转型,保障贫困地区扶贫工作持续、高效推进,形成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姚文兰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4):39-43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扶贫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在全面建成小
康的关键时期,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奔康是短板,要如期脱贫,需因地制宜,探寻出一条可持续的脱贫路径。以凉山
彝区易地扶贫搬迁为例,通过分析搬迁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以及搬迁群众后续发展制约因素,从部门协调、精准识别、产业
支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以及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培育等方面探寻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可持续脱贫路径,以期实现同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推进乡村振兴也有利于从根上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和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起始阶段,如何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可持续脱贫的长效机制意义深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应在战略、责任、政策、工作四个层面有效衔接,要重视战略部署和规划,坚持将"精准"思维同时贯穿两个战略,充分吸纳脱贫攻坚中具有实效的体制机制,政策上要做好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扶贫减贫"与"惠农支农"的衔接;在工作上全力推进产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人才队伍、乡风文明建设,以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脱贫攻坚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治理实践,梳理与借鉴国际上可持续脱贫相关文献,从脱贫韧性、层次(质量)、内生可持续性3个方面,建构了可持续脱贫的概念框架,通过阐释其本质涵义及影响因素,进一步阐明实现可持续脱贫对我国过渡期巩固脱贫及过渡期后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及策略。可持续脱贫体现为一种稳定的、高质量的脱贫状态,是韧性脱贫、全面高层次脱贫、内生可持续脱贫的概念集成。我国应尽快确立可持续脱贫的治贫理念与策略,将之贯穿于过渡期及过渡期后巩固脱贫、推进共富全过程,研究构建过渡期后常态帮扶与内生发展耦合促进共同富裕的制度安排,并致力于开创可持续脱贫中国范式,为全球可持续减贫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8.
9.
莫光辉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1):102-112
产业扶贫是我国脱贫攻坚战中的主要脱贫模式之一。文章梳理了我国产业扶贫的发展进程和主要模式,认为我国产业扶贫实践虽然取得了显著的减贫脱贫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产业趋同、贫困户参与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缺乏、绿色生态保护有限、风险抵抗机制不健全、科技投入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深入阐释精准扶贫方略和产业扶贫实践的相互关系以及精准扶贫方略对产业扶贫实践的新要求后,指出了注重政策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协调作用、建立有效的利益捆绑机制与精准共享机制、重视风险保障机制的建设及研究、通过绩效考核有效监督生态绿色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科技的产业扶贫实践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0.
能力贫困视阈下的扶贫移民可持续脱贫能力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措施、增强扶贫移民可持续脱贫能力是脱贫攻坚阶段必须着力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基于能力贫困视角,解析扶贫移民可持续脱贫能力结构,探求可持续脱贫能力形成机制,剖析可持续脱贫能力建设面临的突出难题,提出了促进可持续脱贫能力建设的根本路径。研究发现,扶贫移民的可持续脱贫能力主要由社会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层面的能力所构成,形成机制在于能力建设主体各自定位清晰、分工明确、形成合力。当前能力建设面临移民自身生存发展能力不足、城乡二元贫困治理体制制约、社会组织扶贫参与不够等难题。协同治理是促进扶贫移民可持续脱贫能力建设的根本路径,需要移民自身主动提高生存发展能力,政府部门强化制度政策供给,民营企业积极履行扶贫责任,社会组织深度参与脱贫攻坚。 相似文献
11.
何艳桃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6):71-74
我国政府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宝鸡市作为陕西省的农业大市,贫困人口还为数众多,扶贫工作任重道远.目前宝鸡市的扶贫工作还存在着扶贫目标偏离贫困户的意愿、政府的初衷和农户的打算难以有效结合、扶贫项目开发整合不足、扶贫政策缺乏灵活性等问题.宝鸡市的扶贫工作应采取调动广大贫困户的积极性;结合实际精准确定扶贫目标;积极整合地方扶贫开发项目,制定灵活可变通的扶贫政策;聘请专业的农业专家长期驻村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夏艳玲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9):7-13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搬得出",更要"稳得住",而生计可持续性发展是移民"稳得住"的保障。本文利用熵值法,通过构建可持续生计评价体系调查巴马瑶族自治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将研究对象分为已搬迁移民、欲回迁移民、未搬迁移民三种类型,并分析其搬迁前后生计资本的变化情况,然后分析家庭结构、安置方式与迁入地区对搬迁移民生计资本的影响。研究表明,搬迁后已搬迁移民的生计资本整体水平提高,而欲回迁移民与未搬迁移民的生计资本则略有下降;不同的安置方式移民对生计资本增长率的影响程度为:有土分散安置>有土集中安置>无土集中安置,搬迁到乡镇的移民比搬迁到县城的移民生计资本增长快;未搬迁移民未搬迁的主要原因是其家庭的经济能力不足、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低谋生能力较弱以及生活成本高等。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重视提升移民的人力资本;按照移民致贫原因和特殊需求实施移民计划;要实现移民的空间转型和社会转型同步,以扶贫而非搬迁为重点;需要从无土集中安置为主的非自愿移民模式,转向以就地就近扶贫安置为主的自愿移民模式。 相似文献
13.
金融扶贫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推进精准扶贫的事业中,金融扶贫既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工作,也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金融扶贫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体系机制不强,难以改变贫困户的心理和行为,从而影响了金融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成效和效率.因此,解决我国金融扶贫的体系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系统分析,增强金融扶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而提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成效性,实现之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区林业作为新兴的参与式林业,改变了“刀耕火种”的传统林业与“规模开发”的政府林业的经营方式,对于农村扶贫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中荷扶贫社区林业项目面对山区反贫困的各种挑战,积极探索和帮助山区贫困农民,建立起“农户林业+科技示范机制+农民专业协会”的可持续扶贫模式。以“开发式”生态扶贫方式,促进社区林业从生存角色向脱贫致富产业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5.
夏承龙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3):9-14
金融扶贫是贫困地区顺利脱贫的重要手段,在分析2005~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基础上实证研究了金融支持、扶贫政策与农村脱贫的关系变化,结果表明:金融支持与扶贫政策对农村脱贫具有显著积极作用;在扶贫政策的影响下,金融支持对农村脱贫的影响呈现出非线性变化趋势,在东部地区不存在显著脱贫效应,在中西部地区金融支持的脱贫效应显著存在。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贫力度,因地制宜推动区域间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金融发展在农村扶贫脱贫过程中的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16.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8,(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家户经济特有的缺陷阻滞了农村的发展,而企业组织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则赋予了农村经济由家户经济向企业经济转向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提出了农村经济企业化这一发展理念,阐述了其目的、内涵、运行机制,论证了其必要性与可行性。结合当前精准扶贫的现状就精准扶贫产业帮扶的战略升级路向进行了探讨,建议产业帮扶应向推动农村经济企业化方向升级。文章最后阐述了地方政府在农村经济企业化中应起的必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789-794
精准扶贫是关系到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光伏扶贫是在贫困地区开展精准脱贫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有益尝试。在实践推广中,要理解光伏扶贫的时代渊源和新内涵,理顺光伏扶贫的政策设计和运行机制,针对现实困境,坚持精准脱贫、遵循因地制宜、加强统筹规划,通过做好精准识别、鼓励和支持创新、积极开展"光伏+"应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等路径来提高光伏扶贫的扶贫效率。 相似文献
18.
扶贫陷阱与扶贫资金政府管理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卓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政府扶贫战略是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边际效应降低时推出的一项公共政策。长期以来,中国扶贫开发成效主要以年均贫困人口减少和扶贫投入的关系为评价指标。通过扶贫资金性质、管理及其在贫困村的实际运作,贫困人口数量和扶贫资金投入量之间的相关性等的实证研究,分析政府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的不足,提出扶贫陷阱的概念以及跳出扶贫陷阱的几个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