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融扶贫是贫困地区顺利脱贫的重要手段,在分析2005~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基础上实证研究了金融支持、扶贫政策与农村脱贫的关系变化,结果表明:金融支持与扶贫政策对农村脱贫具有显著积极作用;在扶贫政策的影响下,金融支持对农村脱贫的影响呈现出非线性变化趋势,在东部地区不存在显著脱贫效应,在中西部地区金融支持的脱贫效应显著存在。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贫力度,因地制宜推动区域间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金融发展在农村扶贫脱贫过程中的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金融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互动机制分析入手,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支出等产生的融资需求及资金供给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当期财政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但是金融资源比较丰富,在未来城镇化建设"红利"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可以更好地发挥金融体系在资源跨期配置中的作用。然而当前城镇化建设融资主要面临着传统融资方式难以满足资金需要、现有融资工具难以解决期限错配问题、融资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和一些制度性约束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扩大政策性金融供给、创新直接融资工具、推广社会资本参与模式和完善政策扶持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金融资金与服务的支持.安徽旅游业的金融支持存在以下问题:旅游业自身特点削弱商业银行支持力度;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足;旅游业的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模式单一;旅游金融服务欠缺.解决限制安徽旅游业发展金融支持不足的对策主要有:旅游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吸引资金关注;政府重视旅游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金融机构积极响应,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政府协同旅游企业,探索投融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金融对新农村建设支持乏力,已经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和该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掣肘因素。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特点和其金融发展的现实困境的分析,结合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实际,提出坚持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地位,创新农村信用社的多种服务形式,重视非生产性资金需求的支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促进制度创新,增强金融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功能;建立资金回流农村的长效机制,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金融资金供求关系;规范和保护民间借贷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治理实践,梳理与借鉴国际上可持续脱贫相关文献,从脱贫韧性、层次(质量)、内生可持续性3个方面,建构了可持续脱贫的概念框架,通过阐释其本质涵义及影响因素,进一步阐明实现可持续脱贫对我国过渡期巩固脱贫及过渡期后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及策略。可持续脱贫体现为一种稳定的、高质量的脱贫状态,是韧性脱贫、全面高层次脱贫、内生可持续脱贫的概念集成。我国应尽快确立可持续脱贫的治贫理念与策略,将之贯穿于过渡期及过渡期后巩固脱贫、推进共富全过程,研究构建过渡期后常态帮扶与内生发展耦合促进共同富裕的制度安排,并致力于开创可持续脱贫中国范式,为全球可持续减贫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扶贫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在全面建成小 康的关键时期,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奔康是短板,要如期脱贫,需因地制宜,探寻出一条可持续的脱贫路径。以凉山 彝区易地扶贫搬迁为例,通过分析搬迁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以及搬迁群众后续发展制约因素,从部门协调、精准识别、产业 支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以及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培育等方面探寻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可持续脱贫路径,以期实现同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处在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期,实现可持续脱贫还面临不少挑战。要实现健康可持续脱贫,关键在于构建与优化长效脱贫机制。要处理好产业扶贫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降低扶贫产业发展对减贫政策的过度依赖;加强教育引导与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就业能力;完善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帮扶,提高搬迁人口的社会适应性;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带来的压力;统筹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精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动边境贫困地区的开放发展,实现兴边富民。  相似文献   

8.
三农难题的有效化解不仅有赖于政府宏观财政投入,也需要持续规范的金融支持。现实层面中金融支农存在着四大制度缺陷:政策性金融步履维艰、商业性金融市场失灵、合作性金融发展迟滞、非正规金融发育失范。为此应从三个层面进行路径创新:一是整合农村金融资源,优化金融支农体系;二是优化政府宏观导向功能,消除金融市场运作失灵;三是强化三农自身发展,提高吸纳资金能力。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是深度贫困主要集中地,后脱贫时代面临的返贫风险、相对贫困等问题相对明显。组织相对个体在解决问题上具有更科学决策、更高效率的优势,组织化脱贫是可持续脱贫维系之径,这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力为后盾。基于组织力涵盖组织目标力、组织结构力、组织领导力、成员关联力的建构,文章分析了江西赣州S村畲族贫困村近年来经由基层党组织"统揽"、乡贤"亲为"、两新组织"发力"、地方性知识"发光"等途径打造组织化脱贫体系,提升可持续脱贫组织力的成功经验。提出"民族脱贫共同体"是民族地区可持续脱贫的努力方向,需要在组织化脱贫目标、组织化脱贫结构、组织化脱贫领导、组织化脱贫成员关联等方面着力,以此作为锻造可持续脱贫组织力的方向、基础、引擎和保障。  相似文献   

10.
能力贫困视阈下的扶贫移民可持续脱贫能力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措施、增强扶贫移民可持续脱贫能力是脱贫攻坚阶段必须着力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基于能力贫困视角,解析扶贫移民可持续脱贫能力结构,探求可持续脱贫能力形成机制,剖析可持续脱贫能力建设面临的突出难题,提出了促进可持续脱贫能力建设的根本路径。研究发现,扶贫移民的可持续脱贫能力主要由社会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层面的能力所构成,形成机制在于能力建设主体各自定位清晰、分工明确、形成合力。当前能力建设面临移民自身生存发展能力不足、城乡二元贫困治理体制制约、社会组织扶贫参与不够等难题。协同治理是促进扶贫移民可持续脱贫能力建设的根本路径,需要移民自身主动提高生存发展能力,政府部门强化制度政策供给,民营企业积极履行扶贫责任,社会组织深度参与脱贫攻坚。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扶贫具有特殊性。丰富的民族文化、天然的秀美风光、纯朴的民风民俗令各方游客神往。这为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精准扶贫打下了重要、良好基础。由于自然环境、历史等因素影响,民族地区发展相对落后,这与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还有差距。全面实现小康是各民族群众都同时实现小康,通过旅游开发助脱贫对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乃至全国其它地区相关工作开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引导基金的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攻坚是当前精准扶贫工程中的重点任务与关键环节,运用金融工具对少数民族地区提供资金与产业支持,是当前少数民族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通过分析当前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扶贫中现存问题,提出设立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引导基金的优化对策建议。通过分析引导基金参与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的机理,在融资与标的、投资模式、治理结构、退出路径等"募投管退"四个环节提出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引导基金的运作模式。根据扶贫引导基金运作模式,提出设立基金过程中的降低税负、严格监督、放宽备案和市场化运作等合理化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财政投入作为民族地区致富奔康的有力推手,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同步实现民生福祉有重要作用.利用DEA-BCC模型与Malmquist指数,基于巩固脱贫成果的现实需求,以4个民族自治县及2个县的民族乡为研究样本,对重庆市6个样本县2008—2018年财政扶贫绩效进行测算.研究发现:在静态评价方面,财政资金总体投入对样本县经济水平的相对提升有明显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差异;在动态评价方面,产业、人力资本投资及公共服务等专项资金均能显著提升财政扶贫绩效.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新发展阶段,应扩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规模,探索构建扶贫资金稳定投入增长机制,优化民族地区财政资金转移支付结构,设立专项基金促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统筹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农民持续增收是精准脱贫工作的重要考量指标。基于民族八省区农民收入增长的现实情况,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影响民族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结果表明,自然资源禀赋结构、教育投入、地方财政支持、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对民族地区农民收入增长有较强的正面影响,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民族地区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巩固提升阶段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关键问题与治理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进入"注重贫困退出与强化减贫成效维持与增进"的巩固提升阶段。准确把握巩固提升阶段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阶段性特征,深刻剖析精准扶贫进程中"手段目标化、局部系统替代、适应期生计可持续发展、流动贫困人口管理接续、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等关键问题,藉此提出巩固提升阶段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治理优化策略:准确把握精准扶贫政策蕴含,创新全域扶贫理念;开展生产力布局空间重构,顺畅资源跨域空间传导,注重要素流动增益;关注脱贫人口适应期生计风险防范,注重内生动力激发,健全长远生计保障;厘清城乡贫困关联,推进城乡贫困人口协同治理;坚持改革创新与机制完善,健全绩效考核评估机制,提高扶贫开发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6.
2020年全面实现脱贫目标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民族地区深度贫困人员内生动力缺乏已经成为制约脱贫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民族地区贫困人员内生动力不足的表现,文章从心智模式视角分析了民族地区深度贫困人员由于居住环境的感知对贫困的认知偏差和贫困圈层文化不当导致缺乏脱贫内生动力。为激发贫困人员内生动力,实现高质量脱贫,扶贫主体需要引导贫困人员营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开展多形式多内容交流并促进思想改变,提供分类帮扶措施,优化激励方式,构建激发贫困人员内生动力新模式等工作。  相似文献   

17.
云南少数民族文字碑刻是用少数民族文字镌刻的文献材料,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是一种原始而又特殊的实物文献。通过碑刻文献对维护政权统一、抵御外侮、反抗清政府腐朽统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等民族团结的记载,说明民族团结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并为促进民族关系、社会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些实物史料为今天民族团结工作开展提供着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民族村寨作为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单元,对民族村寨的振兴需要城乡、产业、文化、生态环境、基层治理等多方面的有机融合。以阿坝州为考察对象,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以社区参与为研究理论,在充分调查当地旅游与扶贫及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的基础上,运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旅游、扶贫、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促进居民增收与经济增长的微观影响机理。旅游发展与环境有紧密的共生性,当地的旅游生态化建设要将保护生态环境贯穿始终以及民族社区居民要积极的参与。提出要转变旅游发展理念,建立农村旅游合作社,建立当地居民旅游资源入股企业的新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旅游+"培养新兴业态,融合传统农牧业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寻求民族地区旅游与环境一体化共生的实现途径,才是实现农牧民增收脱贫,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经营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贫任务十分艰巨,基于"互联网+"农产品供应链的创新能够促进农户减贫增收,是一条可选的精准扶贫路径,是一条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出路。首先,分析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精准扶贫的意义以及所面临的困境。其次,在此基础上集中探讨农产品全产业供应链模式、双向流通供应链模式的路径创新。最后,提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供应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山西的调研,采用行动者导向的视角,发现精准扶贫在地方实践中呈现非线形过程,相关行动者出于自身立场对其进行着解构。从实施扶贫的帮扶者的角度看,精准识别的标准偏离了农村实际,而科层制的检查束缚了基层干部的能动性,同时,由部门及个人利益考虑导致的扶贫干部调整对扶贫产生负面影响。从遭遇扶贫的被帮扶者的角度看,扶贫干预带来负向激励,针对贫困户的多头政策优惠使"贫困"与"非贫困"的差异得以建构,而贫困是由更宏观的结构因素所致,单靠扶贫不足以一劳永逸。亟需将不同行动者在精准扶贫中的认知、行为及其影响纳入研究视野,使宏观政策和微观实践实现更好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