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论《神圣家族》中的唯物史观萌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变:第一次是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物主义的转变,第二次是从人本主义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在对后一转变的研究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普遍认为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萌芽所在.事实上,<神圣家族>已显露出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萌芽,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则是在<神圣家族>萌芽的基础上对唯物史观的初步表述.  相似文献   

3.
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都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期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二者都把“生活”作为重要概念进行论述。从作为经济学哲学概念到作为社会批判概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生活”的认识经历了从对物质生产活动的重视到对无产阶级普遍贫困生活的揭露,从分析“生产生活”的异化到对“非人性”生活的批判,从“生活的手段”到消灭“非人性的生活条件”的思想历程。人类的历史是人类生活发展的历史。解决人的美好生活如何实现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这对当今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开启一种全新文明的生活形态的高度来理解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才能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5.
《神圣家族》的人本性意蕴和社会主义价值诉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恩在《神圣家族》一书中通过批判青年黑格尔派首领鲍威尔兄弟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为我们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人本性原则,这是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确立的"积极的人道主义"世界观的进一步发挥。其中的人本性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产业工人阶级为本和把产业工人阶级的物质利益诉求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立场两个方面。《神圣家族》所氤氲的上述价值诉求,对于当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共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等宏大叙事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6.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恩格斯阐发群众史观的理论原点。《神圣家族》中群众史观的论证逻辑与“神圣家族”讽喻的三重批判逻辑具有同构性:第一,“神圣家族”隐喻的宗教批判逻辑推翻了概念较之于现实的绝对地位,戳穿了精神创造历史的谎言,进而打破了所谓基于创造批判精神来确定历史创造者的标准,与之对应,也就消解了精神与群众的对立;第二,“神圣家族”隐喻的政治批判逻辑重释国家与群众的关系,指出生活在去宗教的世俗国家中的个人虽然可以在政治层面摆脱宗教束缚,进而作为虚构的政治国家成员获得抽象的形式自由,但在现实生活中,个人依然无法逃脱被压迫的不自由状态;第三,“神圣家族”隐喻的经济学批判逻辑揭露了道德教化论和阶级调和论的思辨本质,反对离开社会经济基础空谈所谓思想变革,指出消除群众贫苦处境的根本路径是消灭私有制。  相似文献   

7.
在《神圣家族》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唯物史观的一系列重要的范畴和原理,建构了唯物史观的体系雏形;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与之前曾深刻影响他们的旧学说进行决裂。因此,它也应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8.
《神圣家族》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第一部论著,它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同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性文本。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通过不同的角度,对以布鲁诺·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在《文学总汇报》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观点进行了严肃批评,提出了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诸多观点,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哲学做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一书自问世以来,被认定为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之作,受到人们的忽视.事实上,如何看待这一文本的价值和地位,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它对于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神圣家族》这一文本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出发,结合这一时期马克思前后期著作中的思想逻辑线索,初步探讨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思想关系,以客观估价《神圣家族》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手稿>和<神圣家族>这两部马克思早年的著作,记录了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这两部著作都涉及到一些文艺美学问题,从马克思对这些问题的剖析和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文艺思想的精深和博大.同时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成熟,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也逐步走向成熟,并最终确立了唯物主义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理解经历过一个从哲学共产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的演变。在《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仍停留在哲学共产主义的阶段,但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思路来证明他的哲学共产主义。《神圣家族》展示了一种“去主体性”的证成思路,放弃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Ⅲ中的“人的主体性”,转向了社会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和环境决定论)。然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唯物主义环境决定论作了“自我清算”,重新回到了“人的主体性”,并且基于“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改变的统一”这一哲学命题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尽管《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共产主义仍然不是科学共产主义,但通过“环境与人的关系”这一理论中介,马克思在探索历史动力机制的尝试中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并且最终得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矛盾运动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家族》是张炜通过对曲、宁两个家族的命运遭际的表现而建构自身的道德乌托邦理想的一部作品。构成《家族》中心冲突的乃是张炜依据自身的道德乌托邦理想为标准而划分出来的、呈现为两种不同生存状态的人类群体,这两类“人”之间的矛盾对立从整体上支撑起了《家族》的基本叙事结构,并形成了推动故事运行的基本叙事动力。虽然张炜的这种道德乌托邦理想从本质上可以划归必然要在现实中失败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但在人的精神建构层面上,在人类文化的传承层面上,张炜的思想实际上是非常深刻并极具现实意义的。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认为《家族》是当前长篇小说热潮中一部具备了独立品格的佳作。  相似文献   

13.
14.
宗教经验是人类最初的经验。人类靠着宗教从混沌中创造了世界 ,也创造了自己。这种文化的成就是用宗教表达出来的。神圣空间和神圣时间就是典型的创世纪的经验。宗教肯定了人类最初的文化创造 ,也模塑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劳作方式。尽管人类逐渐世俗化了 ,但是最初的宗教经验还在以变形的方式保持着。入会式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它的结构和涵义一直可以在后世的世俗生活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中的一篇重要的哲学文献。它包含了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萌芽",但其思想并未完全成熟,其主要表现是:文献虽然弘扬了实践观点,但这里的实践概念还仅仅是一个包含了主体能动性的抽象的实践概念,而成熟的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则是一个现实的实践概念,即社会历史的概念。由于《提纲》还没有提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历史的解释原则、历史的思维逻辑和历史的评价尺度,因而在关于社会和人的理解上,《提纲》也未能实现从抽象的人和抽象的社会向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的转变。因此,我们在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中不能完全以此文献为标准,特别是不能用《提纲》的观点去消解和贬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的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6.
神圣与世俗是世界存在的两种基本模式,每一个人都可视作是宗教的人,穿梭在神圣与世俗之间,体验不同的经验。庙会是宗教活动、民间信仰活动与民间物资交流、娱乐活动相融合的一种民俗形式。本文通过对成都客乡木兰庙会的考察,旨在为深入研究客家文化洞开一扇透视之窗、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一个个案的参照。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澳大利亚著名原住民作家吉姆·斯科特的获奖小说《心中的明天》第一章为例,通过分析文中出现的吟唱仪式和死亡之鸟的神话传说这两种澳洲原住民的文化形式,说明澳洲原住民的“梦幻”世界观是作者建构原住民身份和抨击殖民统治者同化政策的认知基础,读者只有了解作者内化了的“梦幻”世界观,使之成为作者——文本——读者互动的认知桥梁,才能理解文本特有的文化内涵,从而把握作品的主旨,体验作者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在《神圣的艺术》(The Holy in Art)一书的第六章中,荷兰宗教学家范·德·列欧(G.Van der Leeuw)从宗教现象学、神学以及音乐学出发,以回到事情本身的基本态度,详细阐述了他对音乐神圣性的理解,其宗旨就是要找回音乐与神圣的最初关系,找回音乐的真实本性,找到人与音乐之间的内在关联。就此提出从上帝而来的对于人的内在启示的意向性关系,提出音乐作品能够展现世界的本质学说。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针对布·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创立了“真正批判的世界观”。1843年年底,为了回应普鲁士政府的保守政治,布·鲍威尔以“自我意识哲学”为基础,把宗教批判进一步拓展为“纯粹批判”,寄希望通过对群众的“有限的自我意识”的批判实现人的自由。马克思在批判鲍威尔的过程中指出,其“纯粹批判”把人抽象为“自我意识”或“精神”,在一切领域贯彻“自我意识”同“实体”的对立,实质是在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向康德费希特主义立场的后退。鲍威尔通过精神批判提升人的“自我意识”而实现的“自我意识的自由”是一种缺少现实内容的主观主义自由。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体的人”出发,指出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实质的意义上增进人的自由,不能寄希望于个体的“善良意志”和“普遍的自我意识”,而是必须改造现代市民社会,建立“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真正批判的世界观”同鲍威尔“纯粹批判”哲学的争论,反映了黑格尔的弟子们是向后退回到康德费希特主义还是向前发展黑格尔主义来实现个体自由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维特根斯坦论“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着重探讨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两个重要概念“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作者首先述析了维氏提出它们的具体路径,然后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它们的基本特征,并给出了自己的规定;接着探讨了它们在维氏后期哲学及其整个哲学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作者还特别指出了它们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及其更广阔、更深沉的价值——文化意义——它们为价值—文化的相对论多元论提供了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