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795-802
基于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战略、新部署、新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战略"、关键是"振兴"、靶向是"乡村";把握其科学内涵,需准确掌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坚持顶层设计,科学制定乡村振兴规划;需强化制度供给,统筹推进乡村"五位一体"建设;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和为了广大农民;需抓住"人""地""钱"关键要素,推动战略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主体责任不明确,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滞后,科技文化素养偏低,西部乡村自身定位不清,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制约了农村发展.只有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村民主体关系,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思想扶贫、智力扶贫与能力扶贫相结合,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特色农业等举措,才能振兴西部乡村. 相似文献
3.
4.
5.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48-51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构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抓好四大战略关键点:明确战略目标,落实总体要求,抓住关键要素,聚焦关键难题。建议遵循战略实施阻力最小的路线图,踏准"机制创新、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四大路径,明确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激发其活力,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8,(3):71-77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是新生的时政话语体系,对其内涵辨识具有特殊意义。解答乡村振兴战略"为了什么""是什么",必须基于概念本体性逻辑,进行规范并准确的词义解构、关系定位和参数界定。乡村振兴战略,是把握现实国情、农情及乡村发展规律基础上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是对以往党的"三农"工作政策的超越和升华,是关于乡村振兴本体的价值追求、制度框架和实证表达的组合。乡村振兴战略是以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旨归,多元化解决乡村衰败问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系列政策和方略总和。 相似文献
7.
农业大学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产业振兴的生力军、人才振兴的培育地、文化振兴的策源地、生态振兴的新智库、组织振兴的孵化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提出并探索建立农业大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三种典型发展模式,即服务于贫困山区精准脱贫目标的“六个一”产业振兴模式、服务于平原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的“双水双绿”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服务于城郊地区都市农业综合发展目标的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针对不同的发展模式,探索出“可复制、易推广、能成型”的农业大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模式与路径。 相似文献
8.
王元聪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28-36
在认知上基于矛盾转化视角廓清乡村振兴战略是实践中助益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繁复的系统工程,涵盖多领域、关涉多主体、囊括多环节、融贯多要素,需结合时代背景与历史条件进行综合审视。从基本理据看,需求侧与供给侧的矛盾性是确立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主线,农业与农村境遇的复杂性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问题导向。从价值意蕴看,振兴乡村既是化解新时代社会矛盾的出发点,也是加速实现强国富民目标的落脚点。从推进思路看,亟需在主体维度整合"政府-市场-社会"功能促进责任落实到位,在原则维度悉察乡村发展的区域梯度差异据实分类推进,在范式维度打破乡村发展的低水平均衡状态聚焦补短强弱,在制度维度通过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持续强化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9.
我国志愿服务事业高速发展,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推动力量。本文从高校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出发,分析了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以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实施。 相似文献
10.
张洁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61-72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将其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方略。乡村振兴战略五大总体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要求"分别对应"产业、生态、文化、组织和人才"等多方面的振兴,是紧密衔接、缺一不可的整体布局和实施路径。鉴于此,深刻分析乡村振兴五大总体要求的内在意蕴及联系,这对于理解作为国家宏观顶层设计的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表明,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为:产业兴旺是基础、生态宜居是条件、乡风文明是灵魂、治理有效是保障、生活富裕是目标。落实五大要求,践行实施路径,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新时代中国乡村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张振波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1):26-34
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以乡村文化建设和价值理念塑造作为内在要求,而且籍于此而创生最为先进和根本的引导、示范、规约和塑造性力量。在乡村价值观念体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传统价值流失、价值话语权式微、精英价值没落导致了价值失序、认同阙如及凝聚弱化等问题,要自适于上述乡村价值观的诸种现代性张力,需要我们重提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乡土化路向,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构乡民价值观念体系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和引导规约功能。为此,应从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倡导乡村新集体主义观念、培育乡村独特的公共文化、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方面,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发的乡土化路向,夯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组织、思想、精神与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陈华彬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7):88-97
推进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之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内在逻辑表现为决策部署环环相扣、目标指向接续递进、工作机制相互支撑、政策内容共融互通等方面.基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狸桥镇的实证分析表明,可以从基础层面、规划层面和机制层面3个维度推进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基础层面主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开展衔接,规划层面则是编制衔接方案,机制层面衔接包括帮扶机制、工作机制、考核监督机制、返贫预警机制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的新型城乡二元结构中,农村扮演着为现代化“兜底”的角色。现阶段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关键任务是充分发挥其“兜底”职能,为顺利实现现代化提供支撑。以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为主线,从乡村振兴的五大命题出发,运用代数推导的方式全面论述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农业保险能够有效发挥种粮激励效应、乡村生态环境改善效应、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效应和财政资金杠杆效应。以西部农业大省——四川省的农险发展实践为例,结合全国农险发展概况,点面结合,深入分析目前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持续提升现有农险保障水平、增强融资支持能力、完善政策性农险的财政支持体系、改革现有农险创新激励体制、全面强化农险监管等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4.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意义在于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破解乡村人才掣肘、调动乡村发展要素.较一般乡村实践主体,乡村人才在社会属性、空间属性、身份属性、价值属性4个层面具有特殊性和优越性;从战略向度、历史向度、目标向度来看,乡村人才振兴分别蕴意现实系统工程、长期建设实践、目标期望状态.当前,乡村人才振兴在人才结构、人才流动、人才生态、人才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困境,影响乡村振兴的成效.明晰目标定位,强化基本理念,完善机制保障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可能路径.这有利于破除阻碍因素,突破现实困境,有助于为乡村振兴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乡村旅游对比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产生、发展和我国的乡村旅游的产生、发展的基础上,对发达国家和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目的、侧重点、旅游产品、政府的扶持政策等方面作了对比,找出我国东西部乡村旅游的特点以及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从中得到启示,以希望能有助于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多元共治: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创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志胜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6(1):201-210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互促共进,前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题中的应有之义,也是实施该战略的助推器,后者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契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可归因于相关主体责任缺失,既有地方政府"主导者"角色缺位,也有部分地方企业不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甚至污染或破坏环境的因素。另外,农民环保意识淡薄,非政府组织参与治理的能力有限等因素亦不容忽视。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实现乡村社会的全方位振兴,亟待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地方企业、农民、非政府组织、农村社区等"利益攸关者"各司其责,且"多元共治"。其中,地方政府切实承担起"主导者"责任;地方企业需强化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农民应增强治理主体意识;非政府组织需提升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能力;农村社区则应发挥生态环境治理的"主场"优势。 相似文献
17.
文丰安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1):43-53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新时代,实现农业现代化治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是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治理中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如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落后于发展需要,具体表现为:一是管理理念比较落后;二是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创新力不足;三是重产轻质问题突出;四是工作职能边界不够清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落后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投入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完善;二是农村公共服务相对于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三是在农村教育方面,区域之间教育发展水平仍不平衡。小农户难以嵌入现代化农业进程,主要源于:一是经营规模小;二是资金短缺且借贷困难;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制约了农业发展,表现在:一是传统农作物种植方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不高;二是年老的农民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且精力有限,导致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状况非常不理想;三是农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难以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求。面对以上突出现状,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大背景下,实现农业现代化治理需要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一要提升相关领导重视程度,二要健全管理体系,三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四要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在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上,一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加强公共服务的相关设备设施、场地等建设,三要创新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在推进农业科技应用方面,一要重视科研体系构建,二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三要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在当前,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一要加强制度保障,二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一要抓牢教育环节,二要创新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教育机制,三要构建优秀人才回流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了战略布局,也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当前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绿色发展薄弱、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落后、环保法律制度不健全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展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从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健全生态法律制度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6-25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进入新时代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新中国立国之初优先发展工业化的战略回应;乡村振兴是解决现阶段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更好地传承乡村文化和保护农耕文明,为实现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创造条件。乡村振兴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动基础设施的城乡对接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分享,为农民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户绿色生产态度与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95-103
基于江苏苏北536份蔬菜大棚种植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农户绿色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户的个体自然特征、家庭绿色生产能力、绿色生产认知和政府政策导向对农户的绿色生产意愿有较强的影响,是影响农户绿色生产意愿的深层根源因素,农户的社会身份特征和社会责任意识对农户的影响较小。农户的收益感知和成本感知在显著性影响因子与绿色生产意愿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是影响农业绿色生产意愿的最直接因素。加快构建农业绿色生产的政策体系以提高农户的获得感,提升农户绿色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以增强绿色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注重农户内在利益需求以激发农户内生活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