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聚居在黔东北万山、铜仁、松桃与川东南秀山、酉阳,以及湘西广大地区的苗族,自隋以后逐渐形成在服饰上的崇尚红色的特点,并把这种特点保持到清朝末期。于是,这部分苗族便得了“红苗”的他称。红苗不仅都使用苗族东部方言,而且风俗习惯也相同。关于它的来源,目前有西来说、土著说、北来说等三类。在这里,笔者试图从红苗的风俗来探讨它的族源。1 有一个红苗广泛流传的故事叫“官母犬父”,有的学者把它称为“神母犬父”,苗语是叫“乃拐玛苟”。这个故事的前半部与《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所载的盘瓠故事,可以说同出一辙。官母犬父故事在红苗中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2.
<正>湘西苗族人民生活中保留着许多崇拜祖先的风俗,这些风俗对研究湘西苗族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现就湘西苗民的“阿普苟尤”、“奶滚妈苟”的风俗略述如后,以引起研究湘西苗族的专家们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民族构成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在一些多民族杂居分布的地域社会中,文化现象并非以"民族"为单位而呈现出某种地域整体性特征。本文通过对黔东南苗、侗等族社会中流行的"款"这一传统的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地域共性特征的分析,进而比较了苗族三大方言中黔东方言的"黑苗"与湘西方言的"红苗"在清代苗民起义中组织形式的不同,揭示了地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跨"民族"的文化"共性"现象。并对长期以来的惯于从"民族文化"视野对"地域文化"进行人为"分割"的倾向提出了若干反思。  相似文献   

4.
绥宁苗族龙灯会及其社会功能浅析龙运荣位于湘西南巫水中游的绥宁县,旧时有“苗疆要区”之称,历代为苗民族繁衍生息之地。在绥宁苗族传统文化中,龙灯会是一朵摧灿的奇葩。龙灯会流行于各地,体现了苗族人民对龙的崇拜和喜爱。本文拟就绥宁苗族龙灯会及其社会功能发表自...  相似文献   

5.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5,030,897人(一九八二年统计)。苗族人民的体育活动在长期生产、生活及军事活动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 (一)苗拳 在湘西一带的苗族人民,通俗称技击操练武术为“舞拳舞棍”、“舞吉保”即武  相似文献   

6.
湘黔苗民乾嘉起义以后,清王朝征湘西苗族地区实行了一套“防苗”、“安边”的政策措施,历史上统称之为“屯政”。举办“屯政”,不仅对清王朝镇压苗民反抗,恢复和加强对湘西苗族的统治起了很大作用,而且对整个湘西苗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长期以来我们对此缺乏必要的研究,对于当年在湘西举办“屯政”的具体情况若明若暗.有的著述当涉及这一问题时,甚至概念不清,内容混淆,按照某些不确切的报导  相似文献   

7.
<正> 还傩愿是苗族对傩祭、傩仪和傩戏的统称,或称其为“撬弄”(似为汉语“跳傩”的音讹).它是苗巫们用汉语咒祝的主要法事之一,是苗族民间的一大文化娱乐方式.据清代湘西苗区方志记载,还傩愿短则一日,长则三日,“唱孟姜女戏,亲友来观者以钱掷尝,名曰歌钱.其曲最为鄙俚.……数厅邑中不为所愚者鲜矣”.可见其影响之大和涵盖面之宽.表面看来它属于一种外来的多元宗教世俗文化,但实际上它与苗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仅从湘西苗族的历史实际出发,对其源流中的某些疑难问题作一番零碎的考证.  相似文献   

8.
湘西苗歌是苗歌的一支,是指操苗语湘西方言苗族人民所吟唱的歌。它主要流传于湘西、黔东北、川东、鄂西千里苗疆,苗族人民世代传说他们的祖籍原在黄河、长江流域一带。由于历史渊源,现今的湘西苗歌,仍保留了古代中原先人浓郁的苗歌味,与《诗经》的一部分篇章在形式上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9.
击猪祭祝融及其苗文化形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苗族“击猪”祭祀先祖祝融,苗族史诗《除鳄斗皇》所描绘的苗族先民祝融部落集团在江北水乡与黄河南域之间开发祖国、同天敌鳄鱼和南下的北方帝王的斗争,及今在湘西苗区尚有十多个关于祝融的地名传说,论证了祝融与苗、祝融与楚、楚与苗三者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
苗族自称“果雄”、“模”或“蒙”。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人口5百余万,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地,与中国其他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其先民可能是古代三苗的一部分。一说渊源于殷周时代的“鬃”  相似文献   

11.
苗族分布地域辽阔,内部支系繁多。为深入了解苗族的历史和现状,加强对不同地区、不同支系苗族的具体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就苗族内部支系区分的有关问题,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1 关于苗族内部的支系,明清的史志中多有记载。陆次云《峒溪纤志》载:“苗人盘瓠之种……尽夜郎境多有之,有白苗、花苗、青苗、黑苗、红苗。苗部所衣各别以色,散处山谷,聚而成寨”。黄元治《黔中杂记》云:“饮食起居,请苗亦相若,惟衣  相似文献   

12.
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我们只看《黔苗图说》82种苗族的记载,便可知其端倪。在82种苗族中,居于安顺、遵义和贵阳等府者,以花苗为最多。为甚么叫做花苗?花者,因他们习穿刺绣而间色的衣裳而得名;苗者,是他们称己族为moau音而来,这便是他们族称解释的根据。这种花苗禀驯良的天性。具忍苦的精神,善用弓弩而长于打  相似文献   

13.
民族服饰是各区域民族所在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传统文化的直观体现。苗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苗族服饰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以湘西苗族服饰为研究对象,试分析其服饰中所表达的审美文化以及民族艺术中所传承的美的思想,这有助于民族地区艺术发展,也能使人们更好地解读湘西,了解湘西苗族艺术文化。  相似文献   

14.
湘西苗族鼓舞,作为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现已被入“全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文章对苗族鼓舞的神韵、表现形式及音乐特色作了详细的分析阐释,通过回顾苗族鼓舞发展历程,指出苗族鼓舞要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创新.走一条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一湖南省苗族有1110418人,其中操用湘西方言的约有80余万人;侗族有534729人,其中操用南部方言的约18万人,操用北部方言的约35万余人。这两个少数民族虽然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历史上并没有形成本民族的文字,除了居住在一些县城附近的部分居民能兼通汉语外,其余绝大多数居民一直以本民族语言作为交际的主要工具。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局限着苗、侗民族的视野,妨碍着他们与外界的接触,从而影响着民族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解放后,人民政府根据苗、侗族人民的意愿,在语言学专家和民族工作者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56年分别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拼音的苗文、侗文,随后在苗族侗族聚居区进行试点工作。60年代初,正当这项工作蓬勃开展的时候,由于受到“左”的冲击而被迫中断。  相似文献   

16.
试谈融水苗族“埋岩”贺明辉苗族“埋岩”,苗语叫做“依直”,属苗族治理社会的款规。在融水、城步、靖州、绥宁一带称为埋岩,黔东南苗族叫议榔,湘西苗族称为合款,它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埋岩”的内容极为丰富,它既是古代苗族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又曾是...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地处川、黔、湘三省交界处,该地区的方言(不包括苗语)是西南次方言的一支,由于受历史、地理等条件的影响而相当复杂。本文将从词源、构词、词义和词汇的运用等四方面对松桃方言的词汇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归纳出一些特点和规律,让人们了解其词汇及语用特征。从词源的角度看,松桃方言的词汇可以从古词及早期白话词汇、对当地风物称谓的词和来历不明的词等三个方面来考察。(一)古词及早期白话词汇据《松桃苗族自治县民族志》记载,松桃方言区的汉人是历史上或因“征苗”或因“避乱”或因“为商”而陆续从中原迁徙…  相似文献   

18.
在湘西苗族聚居地区,过去有一批通古晓今、心地善良、行为公正,深受苗族人民尊重的“巴岱”。“巴岱”苗族人用汉语称“苗老师”或“苗祭师”。在苗族地区的若干“巴岱”中,分成“文武两教”,“巴岱熊”属文教,做法事的祭词全用苗语讲诵;“巴岱喳”属武教,祭词用汉语讲诵或部分用苗语讲诵。有的“巴岱”身兼文武两教。多数“巴岱”懂得医术。“巴岱”在为苗民们做消灾免难、解除疾病、生男育女、降福降寿之法事时,坚持“神药两解”原则,既诊脉、按摩、服药,又做敬祭祖先、求助神灵、驱鬼捉妖的法事。因此,治好了一些伤、病人员,显得祭祀法事的“灵验”。“巴岱”在苗族社会中,深得苗族  相似文献   

19.
再论苗族习惯法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历史文献和苗族的“理歌理词中”中,对苗族习惯法的形成和发展有所涉及,文献多者为清代,理歌理词较典型者以凯里、丹寨和台江有代表性。  一、苗族习惯法的渊源  对苗族的“法”,汉文文献称“苗例”,苗语自称“理录”(LilLuL)“理诰”(LilGhot)即古理古法。或称“商叙商叙构”(SangsXitsangsXitGheud)即“历代议规约”,又称“括叙构录”(GhabSeidGheudLul),即“故法典”或“法理”、“法典”,也有“谜底”、“掌故”之意。这与“议榔”(GhoudHLangb)的词意有所区别,议榔规约一般系一个地区或某个事件的临时…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入乡问禁”、“入乡随俗”,这在少数民族地区尤被尊重。为什么要问禁、随俗呢?原来民族地区的禁忌就是“法”。违禁被看成是违法。同样,民族风俗习惯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准则,败俗也被看成是违法。只有问禁才能知法,只有随俗才是守法。湘西苗族禁忌是苗族习惯规约和行为规则,是苗族习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区域性的苗家意志的反映,并通过管理机构确认的、以禁忌形式出现的习惯法,具有约束力和强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