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部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丰富博大的有机整体,既包括汉民族的文化,也包括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国各民族穆斯林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试图用影视手段打开一个让人们认识了解回族穆斯林的新窗口。...  相似文献   

2.
论伊斯兰文化在回族形成中的主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伊斯兰文化在回族形成中究竟起什么作用?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民族学和宗教学课题。但这个问题至今似乎仍无定论。林松先生曾提出: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但也有一种较流行的观点认为:伊斯兰教只是回族意识形态的一个方面,没有伊斯兰教,也能形成回族。究竟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看来有必要进一步讨论。 首先应指明从哪个角度认识民族与宗教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民族特征的认识,主要依据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据此,一些同志认为回族的形成主要在于这四项条件,伊斯兰教作为“共同文化”对回族形成虽有一定作用;但不是主导作用。所以得出了没有伊斯兰教,也能形成回族的结论。许多同志一再  相似文献   

3.
冯智强 《民族论坛》2007,(12):44-45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领域各种翻译思想层出不穷,流派纷争甚至相互否定,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其背后不同的翻译观所致,而不同的语言观又是对翻译本质不同认识的源头。本文从对语言定义的追问开始,站在语言哲学的高度,深入探讨了不同语言观对不同翻译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对翻译研究中的文本中心论、作者中心论、翻译科学观、文化中心论与其背后的语言自足系统观、交际工具观、天赋能力观以及语言世界观的关系进行了逐一解读。  相似文献   

4.
郭家骥 《民族研究》2006,3(2):57-65
水文化是一个民族基于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认知与调适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它通常包括对水资源、水环境的认识与信仰,利用水资源的技术,管理水资源的制度这样三个方面.在这个有机整合的三元结构中,对水资源、水环境的认识与信仰处于核心地位,是一个民族宇宙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民族水文化的最终形成及其持续发展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曼远村的案例表明西双版纳傣族历史上形成的水文化,有力地保障了西双版纳数千年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其成为地球北回归线上仅存的一块绿洲.在全球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和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深入发掘并系统总结傣族传统水文化中所蕴涵的理性与智慧,对于当代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过程是在有着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的中国社会进行的。新时期,应该如何正确加深对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上下五千年积淀所形成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厘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二者之间辩证关系,以唯物史观对二者的内在关系进行客观、全面的梳理对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实践进程中,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得以深化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
研究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耦合机制问题主要基于彰显学校特色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耦合,是学校形成文化特色的基础。多样文化并存是校园文化多样性的反映,是有效防止学校同质化发展,以便形成各自特色的基础和文化渊源。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耦合的形式和状态主要体现于课程结构,可以引入耦合机制的概念,用以研究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关系及其相关问题的认识,能够使我们对研究对象的把握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多方位和多视角。要采取措施积极促进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耦合机制的形成与强化。  相似文献   

7.
略论苗、瑶族传统文化的共同特征盘福东(桂林博物馆)苗、瑶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湖南、云南、贵州、广东等省区,同属居山民族,历来关系密切。苗、瑶族文化传统的共同特征,主要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神话式的世界观,这是构成苗瑶族宗教文化最本质的部分;二是宗...  相似文献   

8.
试析中国伊斯兰哲学的“真一”论罗万寿伊斯兰哲学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穆斯林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是脱胎于伊斯兰教教义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世界观体系一在伊斯兰教历史上,阿拔斯王朝(750~1258)是一个光辉灿烂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在第...  相似文献   

9.
研究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耦合机制问题主要基于彰显学校特色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耦合,是学校形成文化特色的基础.多样文化并存是校园文化多样性的反映,是有效防止学校同质化发展,以便形成各自特色的基础和文化渊源.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耦合的形式和状态主要体现于课程结构,可以引入耦合机制的概念,用以研究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关系及其相关问题的认识,能够使我们对研究对象的把握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多方位和多视角.要采取措施积极促进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耦合机制的形成与强化.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独特地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体验,反映了使用者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正是由于语言的世代相传性,才使得人类的经验得以传承.语言的重要性,决定了语言使用情况研究的重要性.本文将从语言使用区域类型、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社区人们语言使用情况以及使用主体的语言态度等方面着手对临夏地区东乡语使用现状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藏族是祖国大家庭中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之一.早在新石器和石铜并用时代,藏族先祖就在青藏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开始创造色彩斑斓的高原文化。她具有独特的发展轨迹,处于文化深层结构的哲学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众所周知,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思想武器。世界,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精神世界,人类的先哲们从认识对象世界起,就注意观察世界是什么和世界  相似文献   

12.
试论民族文化的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供了一个从自然生态即自然环境因素、文化生态即社会人文因素认识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视角,剖析了自然与人关系演变史的三个阶段上民族文化的相应特征;列举了政治组织形式、战争、迁徙等文化生态条件对民族文化的规约。从自然和社会的双重背景论证了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坦诚而言,保安族的民族文化的底蕴不算深厚、遗存也不丰硕。这一现实的形成,既有主观意愿也有客观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前,保安族群众普遍对文化教育欠缺理性的认识,不够重视。再者,由于是社会地位、生活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保安族中的“文化人”也很难形成笔录记载诸如口头文化等文化事象的习惯。因此,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有关“保安人”的文献资料相对匮乏,保安族古籍的整理者常常是捉襟见肘。然而可幸的是,流传下来的一部分口承语言民俗部分却对人们研究、探索保安族的精神价值观以及保安人早先的生活境遇等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条件,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4.
这里所谓宗教文化,是指以人们经教化而形成的对一种终极的、或多种关系复杂的神秘力量的敬畏情感为内核,以人们为达到某种程度上对神秘力量的支配或影响而采取的种种特定行为和手段为表现形式,以一定规模的认同这类情感与行为的人群为主体承载和运作着的文化子系统。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基本特点中国除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中,有的民族是几乎全民信教的,有些民族的宗教文化因富有特色而为学界所瞩目,如纳西族的东巴教,彝族的毕摩信仰,白族的本主崇拜,满—通古斯语族各民族的萨满教,苗瑶语族各族的盘瓠崇拜,等等。与此同时,各民…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及其文化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其中必然包含着人们如何看待自身所处环境、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种种经验和知识.本文以宁夏南部山区为例,在对本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认识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回族文化体系中所蕴含的生态价值观念、生态经验和生态智慧等进行梳理和分析,进而提出借助文化资源治理本地区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文化与环境关系问题的学术讨论及回族聚居区生态环境治理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泰国苗族是从中国迁徙而去的一个族群,虽然历经磨难与融合,但他们却顽强地抵制着各种同化,坚持本民族的世界观。本文主要依据美国布朗大学人类学系帕特丽夏·西蒙兹教授所撰海外苗族宗教民族志名著《招魂》一书提供的部分田野资料,佐以其它学术文献,来探析泰国苗族的世界观及其与中国苗族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研究表明,泰国苗族对待生老病死、男女性别关系的态度,体现了中外苗族世界观中同源共通的核心思想: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对立而又平衡,并可相互转化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西王母神话文化内涵的分析,对青海环湖地区先民的原始审美现加以探讨,旨在为人们进一步研究昆仑神话体系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提供一个新的认识视角.  相似文献   

18.
壮泰两族的形成及文化结构之比较(一)李富强(广西民族研究所)壮族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少数民族.泰族是泰国的主体民族,在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国家亦有分布。这两个唇齿相依的民族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的今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对它们的历史、文化进...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然的力量,不再随心所欲地对大自然予取予夺,而是讲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环境考古的提出,是研究人地之间的关系,响应国家以构建人地和谐关系为宗旨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人类意识到人地和谐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环境考古的队伍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五千多年的文化瑰宝保存至今的历史文化遗址十分珍贵,对我国研究古代文化和人文等方面能够提供很大的信息提示。中国特色文物保护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来加强文物保护的力度,保存好从古流传至今的文化遗产,保护我国的文化多样性,体现了我国文化的繁荣昌盛,中国特色文物保护里理论的形成与实践,推动了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繁荣,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从文物上反映出的历史上人类的创造力和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20.
王丽君 《民族论坛》2013,(5X):40-42
聚落作为人类活动烙在区域地理环境上的文化产物之一,其构成的设计理念中含有显性的结构和隐性的文化,是两者的统合,是地域观念的表达。无论人们采用何种方式来表达其业已形成的观念,总是伴随着某种立体图像,沿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留下的标符,可以描绘出一个地形学图谱。身体是认识世界的母体,作为生物实体,有一定的文化符号铭刻其上。因而,我们探索多样化自然的同时,也应审视与之相伴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