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法律人类学角度,任何一种法律都植根于一种文化,彝族聚居区的社区矫正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在彝族乡土社会,民间权威的本土力量对社区矫正的影响和干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既能实现刑罚的惩罚功能,又能实现行刑社会化的矫正功能,应以有利于当地社会秩序的和谐为基本价值目标。彝族传统家支文化呈现的群体性、伦理性、权威性、包容性和延续性等特征与社区矫正的矫正理念和非监禁理念存在一定程度的契合基础。如果能积极利用家支力量对个体行为进行矫正与改造,将促使社区矫正的运行更适合"本土化"的发展实际。  相似文献   

2.
本文剖析隆林彝族为应对生命的意义以及为向主流社会求同而建构家屋的历史过程。通过供奉祖灵,繁育后代,成为祖灵的生命历程,彝族依照祖灵信仰完成自我生命的意义建构。清中期随着改土归流的深化,在宗族制度为主导的国家秩序的支配下,承载祖灵信仰的神圣空间从祖灵崖转移到了家屋之中,通过在家屋之内实践个体从供奉祖灵繁育后人到成为祖灵的转化,家屋变成了生命意义转化的神圣空间,是祖灵与后人共同栖居之所。正是为了因应清代改土归流历程中各种力量的推动和主动谋求保全族群信仰的两难选择中,彝族形成了以自我的家为中心向边缘扩散的家屋社会。  相似文献   

3.
当代凉山彝族家支聚会及其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凉山彝族同一家支的男性成员经常举行聚会,其规模也越来越大,这种情况在彝族聚居的布拖县、昭觉县、美姑县尤为突出.农村和城镇彝人大多热衷于本家支的聚会活动.家支聚会是彝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是彝族人民在集体所有制解体后的一种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家支聚会既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罗勇 《民族研究》2002,(4):96-100
本文结合彝、汉文献 ,对明代贵州普安彝族“十二营”进行了分析研究 ,认为“营”是彝族的一种社会组织 ,源于历史上的宗法制度和家支制度 ,是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相结合的产物 ,具有政权和族权、军事和行政合二为一的特点。文章还对“十二营”的渊源、职能和位置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5.
徐铭 《民族学刊》2017,8(4):15-21,97-98
本文利用民族学者的凉山彝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从家支组织形态与功能、家支权力结构与德古、社会变迁中的家支与德古三个方面论述彝族家支(血亲社会组织)与德古(权力人物)的结构与功能.笔者认为凉山彝族家支与德古的传统性和现代性并非此消彼长的两个对立物,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面的,传统性不仅具有顽固性,而且会吸收现代性的某些成分从而获得新的生命,家支与德古具有适应社会变迁的能力.传统与现代结合为一种协调的模式,构成了彝族在当代社会的特定民俗.这就是现在凉山彝族农村的地方政治.在当代社会,德古继续扮演什么角色要看他们接受新知识、新的价值观念以及理性权威程度而定.民众在家支上的同质性极高,所以他们不缺乏家支从属感与认同观念,缺乏的是对现代文化的了解,对现代社会的认知,对身处经济极不发达社会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姚平  李戬 《民族论坛》2012,(6):110-112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瑰宝。彝族传统家支文化伦理道德思想曾在彝族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论述彝族传统伦理道德思想,辨清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学会摒弃其消极因素,发扬其积极因素,对在当今社会制度变迁的下彝族社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虎日"模式在寻找传毒、吸毒的社会文化原因以及民间自救的有效方法的同时,以人类学的理论为项目切入点,以一种家族仪式为契机,调动和激活了凉山彝人来自家族组织、信仰仪式、伦理道德、习惯法和民俗教育等层面的文化资本诸要素,进一步激发出战胜人类生物成瘾性的坚强毅力,有效地提高地方人民的戒毒成功率,应对"世纪瘟疫"--艾滋病.  相似文献   

8.
小农经济是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是破解“三农”问题和解除贫困束缚的根本措施.家支以及习惯法等传统社会秩序要素是凉山彝区独特的组织资源,产业化逻辑与合作化道路对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具有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郑宇  杨素 《回族研究》2023,(3):47-55
大凉山温泉村诺苏支系的债务包括经济借贷、纠纷赔付、人情债以及祛除仪式相关的债务等层面。尤其是其中仍在一定程度上延续的、耗费高昂的死亡赔偿金,因为向债务双方家族的扩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再分配—互惠”交融并行的运作机制。这种机制的实质在于,它运用了再分配的形式,行使的却是互惠交换的内容。它具有整合传统社会的显著功能,但也在当代衍生了经济耗散、社会分化等问题。这一机制的发现有助于推动经济人类学互惠、再分配经典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晓刚  叶家璨  李孜晗 《民族学刊》2023,(10):69-76+154
新时代民族工作可采用心理学的规律与方法激活各族群众的心理资源,消除负面刻板印象的不良影响,从“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支文化是四川凉山的重要地域文化,影响着当地群众的自我意识和社会化,是应对刻板印象的潜在心理资源。本研究采用经典自我肯定范式,选取来自四川凉山的彝族大学生为被试,设计了三个实验探讨彝族个体与家支自我肯定对负面刻板印象的抵御效果。实验1发现,个体自我肯定组在经历负面刻板印象之后的空间旋转能力测试得分显著高于无自我肯定组;实验2表明,家支自我肯定组在遭遇负面刻板印象之后的空间旋转能力测试表现显著优于无自我肯定组;实验3发现,个体和家支自我组肯定在遭遇负面刻板印象之后的空间旋转能力测试表现都显著高于无自我肯定组,但个体和家支自我肯定之间差异不显著。综合实验结果,认为:与个体自我肯定一样,家支自我肯定能够降低彝族大学生遭遇负面刻板印象之后的防御反应,是他们提升社会适应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资源。  相似文献   

11.
“家西番”族属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民族识别影响到我们如何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问题。关于“家西番”的族属问题目前存在着很多分歧。文章从历史文献、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自我意识等方面作了具体分析,认为“家西番”不是“汉西番”、“假西番”,而是藏族的一支。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政府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来控制膨胀的人口,政策执行较为彻底的地方,独生子女或双女户的核心家庭增多.21世纪初,不愿采取嫁娶婚或赘婿婚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突破传统婚姻形式,采取且称“并家婚姻”的形式:可称作不嫁不娶,两个家庭按婚前协商好的顺序,均为新人办酒席、备婚房,新的并家婚家庭与各自原生家庭组成“多核心组合式家庭”.婚后维系双边亲系,双边继嗣,双边居住,双边“奶奶”称谓,及承担双边父母的养老及财产继承等.“并家婚姻”既是传统父系家族主义的变通性适应策略,体现着传统文化的韧性,又对当下新婚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锦卫 《民族学刊》2012,3(5):60-64,94
华夏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彝族以龙、虎为图腾。在中国的英雄史诗中,史诗与"龙"和龙的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支格阿尔姓氏中龙"尔"[lu]的缘起;汉藏语系语言中龙"尔"[lu]的源流;龙"尔"[lu]是英雄人物的精神和力量;龙"尔"[lu]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为内容,以解读《支格阿尔》等英雄史诗蕴藏的文化内涵为主线,对英雄史诗中龙的精神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龙的精神就是英雄史诗中的英雄精神,龙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勇敢、无畏、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15.
"奥斯曼主义"是奥斯曼帝国后期兴起的一种民族主义思潮.该思潮往往和别的思潮并存于帝国后期,尤其是它曾和"泛突厥主义"一起成为了青年土耳其党人专政时期的主流思想,致使不少人无法区别二者,进而混为一谈.通过科学分析,我们发现这种认识误区的根源乃是大多数人对"奥斯曼主义"远不及对"泛突厥主义"了解,或者说,我们还没有全面而彻底地认清"奥斯曼主义"的历史特殊性.本文正是试图还原作为民族主义思潮的"奥斯曼主义"之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6.
“家西番”之称谓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海,人们把生活在青海省湟中、湟源、大通等地从事农业生产,使用汉语、生活习俗受汉族影响较大的藏族群众称呼为"家西番"。认为"家西番"是"住家耕田"的藏族,"家"是"有固定住房的意思",区别于游牧的藏族,这是人们望文生义的结果,笔者认为"家西番"是一个藏汉合璧的称谓,"家"即藏语汉族(■)的音译,"西番"又是汉族对藏族的叫法,"家西番"义为"像汉族的藏族",类似的叫法在藏族内部也有,安多藏区牧民就把农业区的藏族叫作"家绒娃"(■)、"家绒"(■),义为"像汉族的农民",嘉绒藏族的族称也许就是这么来的。  相似文献   

17.
原始而古老的凉山正在经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妇女渐渐体会到凉山自身贫穷落后的状况与外界生活存在极大差异,它们成为妇女外流的重要拉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大量妇女外流的现象。从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彝族是妇女外流比较严重的民族之  相似文献   

18.
"转移"(transfer)、"转换"(shift)是当代翻译研究中的一对重要概念,这对概念具有相似性,但却包含不同的内涵。翻译的语言学研究在这两个意义上分别使用"转移"、"转换"这组词,"转移"以普遍主义语言观为思想基础,而"转换"则包含相对主义思想,因此代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对立的语言观,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翻译的语言学流派难以统一起来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亚“苏非主义”的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苏非主义”不仅具有伊斯兰教本身的特点,而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文章从“苏非主义”的产生、发展和传播入手,对中亚地区“苏非主义”与当地的政治、文化、历史风俗相互渗透、糅合的基本特征做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民族学视野下的义诺彝族“吉觉”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民族学视角出发,对凉山美姑县义诺彝族的吉觉仪式进行了研究。吉觉仪式,作为毕摩宗教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彝族驱遣类仪式中以遣返祸害、扭转劣势和转返他人咒术攻击为特征的季节性仪式。不仅反映了彝族丰富多彩的鬼神观念,也折射出了鲜明的象征思维、对超自然界的刚硬态度和控驭意识,以及人力胜天、和谐平衡的思想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