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蒙古族传统环保习俗与生态意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蒙古族传统环保习俗与生态意识是从其宗教信仰、法律制度、生产生活方式等多方面体现出来的 ,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 ,是蒙古游牧文明的重要内容 ,对调适北方草原牧区人与自然关系、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对今天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青海蒙古族禁忌习俗中蕴含着维护生态平衡 ,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哲理 ,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侗族生活习俗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长期沉积、世代相沿而成的,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民间文化、地理环境等不同,因而风尚习俗也千差万别,各具特色。本文对侗族生活习俗作些浅疏的探讨。一、社会性和集体性是侗族生活习俗中最显著的特征在侗族社会中,传统的居住形式是以鼓楼为中心聚族而居。一般一个村寨就是一个姓氏或一个家族,具有血亲关系。鼓楼象征一个家族,侗族称这种形式为“补拉”,意思  相似文献   

4.
唐兰冬 《中国民族》2008,(10):61-62
狩猎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生产方式,也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习俗,曾经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中国民族博物馆馆藏黎族狩猎工具为基础,结合古籍文献、田野调查资料、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以及上世纪80年代中国民族博物馆赴海南岛进行文物征集的有关材料,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的有关方法对黎族狩猎工具的演变、狩猎方式、分配方式进行阐述,继而分析、探讨与狩猎相关的社会活动及习俗、与黎族宗教的关系以及狩猎文化的社会功能,力图真实、客观地揭示狩猎文化曾在黎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西藏是一个极具特殊性的民族地区,藏民族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独具特色,并在西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今天,西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何使西藏传统文化为西藏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是当今藏学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文章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别具一格的文化传统和一定的地理气候条件,因而服饰习俗也就各具特色.深入地探讨各民族的服饰习俗是民俗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回族服饰习俗的研究是人们涉足甚少的领域.本文试图对回族服饰习俗的形成、演变及其特点等问题进行探讨,有不当之处,望读者指正. 一回族服饰,从古到今,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民间宗教信仰文化,体现在对大自然、动植物、祖先崇拜等多个方面,蕴含着天人和谐的生态伦理观,并在现实生活生产实践活动之中体现为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和保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意识和环保习俗。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侗族的民间宗教信仰是他们生态伦理观和环保习俗的内在动因,有效地促进了地区生态和谐,这对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很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总是离不开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生态环境在一个民族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又与其发展的程度相适应。人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就是两者不断调适的过程。 广西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时候,人类社会对环境起着积极的作用,有时候,环境对人的限制占了上风。在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各种内因和外因中,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它不仅起着限制和选择的作用,而且对人类社会事务发挥着积极的影响。研究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发展规律,找出各民族适应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其开发利用自然的经验,以促进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青海土族饮食文化一般来说,人类从自然饮食发展到熟食调制,便产生了饮食习俗,也就有了饮食文化。饮食习俗的发展是人类自身饮食本能的一种高度的理性发展。在饮食方面所表现出的智慧与创造,展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土族饮食文化是融原料配制、审美情趣、艺术造型、食用...  相似文献   

10.
刘东英 《民族论坛》2012,(4):90-94,109
维吾尔族丧葬习俗是维吾尔族人生礼仪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吾尔族丧葬习俗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爱惜自然、约束和节制一切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促使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共处等。维吾尔族丧葬习俗中蕴涵的生态伦理思想,不仅对保护所在地区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保护耕地、保护生存者的空间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对我国当前进行的殡葬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习惯法效力日渐式微的今天,环境习惯法以其传统文化的塑化作用、群体连带关系的粘合作用、集体制裁保障方式和宗教因素的强化效力,确保环境习惯法在特定的区域内发挥有效的环保功效.而环境习惯法中的“天人合一”、“万物有灵”、“敬畏自然”的生态观则从观念上与“法理”上论证了环境习惯法存在的正当理由,强化了其环保效力.国家法应该从环境习惯法中反思自己的得失.  相似文献   

12.
丹曲 《西藏研究》2009,(6):69-77
自古以来,自称为“董氏”的果洛藏族就居住在被称作“玛域”的黄河源头。在藏文文献和口碑资料中,“董氏”往往与当地的阿尼玛沁雪山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给果洛藏族的姓氏增添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它给阿尼玛沁雪山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文章依据藏文文献和口碑资料,就果洛藏族的姓氏源流及其与宗教文化的关系展开讨论,认为果洛藏族姓氏的渊源有着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且其历史久远,与藏族族源一脉相承;果洛藏族的阿尼玛沁山神崇拜习俗,是祖先崇拜的一种反映,这种文化现象不仅是藏族社会早期部落制度的一种辐射,也成为历史以来维系黄河源头社会秩序的象征。果洛藏族的姓氏源流及其与宗教文化的关系,既是果洛地区藏族古老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文化习俗的沉淀,也是其部落文化和宗教信仰兼容性的折射。  相似文献   

13.
罗曲 《民族学刊》2011,2(6):85-88,104
彝族在漫长的发展史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天时习俗,对日、月、年、季部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并且以物测日观星来认知时节。这种将科学的成分与习俗的活动相融的习俗,反映了彝族人民认识自然的历程,体现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因为早期的文化往往存在着不同时空的“平行创造”,所以彝族传统的天时习俗也为研究人类认识天体自然节律增添了材料。  相似文献   

14.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迄今被公认为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在藏族群众中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然而,在藏族史料中,有关《格萨尔王传》的记载竟没有留下多少墨迹。尤其是这部巨著的产生,由于史料不足,便成为一个历史的谜。近几年来,随着《格萨尔王传》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它的产生时代,自然也就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本文试通过《格萨尔王传》(贵德分章本)①中的有关婚姻现象,探析它的产生时代。一婚姻习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婚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青藏铁路作为全国乃至世界上首条高原生态环保铁路,通过其环保理念和环保实践及在全方位、多领域、各环节实施的环保措施,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是人与自然生态、建设项目与高原环境和谐相处的典范,它将为我国今后经济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提供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同时能发挥良好示范和典型引导作用,正如曾培炎副总理关于"青藏铁路建设中认真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值得全面总结推广"的重要批示。可以预言,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青藏铁路建设生态环保体系,必将在今后铁路运营中发挥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丧葬,一般来讲,就是办理丧事,埋葬死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居住的地理环境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的独特习俗。而禁忌,简而言之,就是犯忌讳的言语和行动。由于各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其禁忌也就各不相同。有些民族的禁忌与本民族的丧葬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就藏族的几种丧葬形式简介如下,并谈谈它们与禁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每个民族或地区的人民,都在一定的地域、土地、山川、气候等自然条件下生存与繁衍,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环境中劳动与斗争,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世代相传的风尚、习俗,即积久相沿的风俗。各个地区或民族的风俗,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研究各地区或各民族的风俗及其关系的学问,就是民俗学。由于民俗学是民族学、社会学或地方史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民俗学的研究,会有助于民族学,社会学,地方史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闽台历史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体,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高级工程师李秋香等人出版的《闽台传统居住建筑及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是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重大系列课题"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之一。作者在大量的田野调查中,重点对闽南特色民居建筑与居住习俗进行了  相似文献   

19.
(白马)藏族信仰习俗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本文对(白马)藏族信仰习俗中至今存在的自然崇拜、苯教信仰、中国道教信仰以及"朝格(sprul rgan)"、"杨氏爷"、行业信仰和藏传佛教信仰的状况做了如实清理和描述,并对(白马)藏族的丧葬、民间禁忌以及种种信仰习俗的特点和它们与(白马)藏族整体生活的关系做了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化:外来宗教适应中国社会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化是中国国情对外来宗教的要求,是外来宗教适应中国社会而生存发展的表现形式和必然趋势.外来宗教要在中国发展必须具备三种"适应",即适应中国政治需要,适应中国主流思想文化,适应中国民间习俗.外来宗教的中国化有三种情形,即潜移默化式中国化、救危图存式中国化、转相化导式中国化.研究此课题,对处理好宗教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关系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