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文心雕龙》书名的涵义,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一开始就予以了说明,他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在这里,他用“为文之心”来解释“文心 ”,所谓“为文之心”无非是指与作者的主观意图密切相关的诸如:文人作文的动机、构思,文章的内容、风格、体裁、美学趣味等等。因此,“文心”两字实际上规定了《文心雕龙》一书的基本内容。众所周知,“雕龙”一典出自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驺奭,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裴骃《集解》…  相似文献   

2.
齐梁时代,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于此,刘勰无疑占有重要位置。他对美学的贡献,是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文心雕龙》在美学上有个重要命题,即“心哉美矣”:“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序志》) 涓子的《琴心》,是以“言黄老道德之术”(范注二)的书;王孙是儒家,《巧心》即《王孙子》一篇。研究黄老或儒家哲学的书以“心”来命名,论述文章学的书,也何尝不可用“心”来命名呢?因为“心哉美矣”的“心”,就是思想、学说的根本精神。这种根本精神,即具有深刻的美学原理。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心”具有四种相互联系的美学内涵:其一,“心”是美的内核;其二,“心”创造着美;其三,“心”是审美的中心;其四,心是“文”、“质”统一的纽带。今试分别阐述之。  相似文献   

3.
进入老年期后,如何做到老有所乐,老有所养,各有嗜好。有人爱好垂钓,有人痴情书画,有人迷恋棋牌,我却独钟写作,喜欢用笔来谱写人生,“描绘”生活,抒发情感。多年来,笔耕不辍,乐此不疲,满足多多,快乐多多。写作能抒发心志。《文心集语》中言:“文者,神之足,心之迹,志之使也。”《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确有以“文章”(美文)为文学的观念,但“文学”仍与写作有不解之缘。古代文论中体现的是古代文人学士的文学观,重视学识和经验规范的传承。通过对所谓“采”、“美”、“文章”、“文学”等概念以及相关因素的考察,剖析美文的构成,评说美文文学观的理论意义。刘勰推崇“(心)宰”、“性灵”、“情志”的创造力。“心”美是人之灵慧和生命意义的体现,是“文”美的核心;学养能提升主体素质、“有助心力”,也是“文心”之美的一个构成因素。“文心雕龙”的题名意谓“美在文心”。认识其宗旨不仅是对刘勰文学观认识的深化,也有助于了解文学传统中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论及南北朝时代的文学批评,人们总会把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相提并论。譬如清代的学者章学诚就这样说过:“《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这种评论是比较公允的,但已流露出重《文心》而轻《诗品》的态度。清代另一位学者纪昀就进一步了。他在《文心雕龙》开篇第一章(《原道》)的眉批中评曰:“自汉以来,论者罕能及此发端,所见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文学创作心理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心雕龙·序志》中认为“夫文心者 ,言为文之用心也” ,这里的“文心”即指《文心雕龙》的书名 ,而“为文之用心”则十分明确地说明了这部旷世之作是从作家的文学创作心理角度探讨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方法的。《文心雕龙》中对文学创作心理的阐述很多 ,但主要集中在这样五个方面 :一、对“神”的阐述 ,把“神”作为文学创作心理的核心 ;二、对“情”、“志”的阐述 ,把“情志”作为主体创作心理的“关键” ;三、用“神与物游”来具体描述文学创作心理过程 ;四、以“虚静”观来具体阐述主体创造心境 ;五、主张“各师成心” ,具体阐示了主体个性心理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勰的《文心雕龙》被称为“笼罩群言”、“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确实,作为我国古代文论巨著,在它颇具规模的理论构架中,涉及了极大部分文学理论问题。而其中,关于艺术思维的理论尤引人注目。《文心雕龙》篇名中的“文心”二字,按刘勰的说法,“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序志》)。“为文之用心”,这不就主要指作家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思维活动吗?因此,刘勰的艺术思维理论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与《老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体大虑周的古代文论巨著。据刘勰自己说:“《文心》之作也,本乎道”(《文心雕龙·序志》。以下凡引该书.只注篇名)。所谓“道”,就是规律。然而我国儒、道、佛三大派,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想规律和创作规律的理解都在歧异,因此,探讨《文心》的思想渊源和归属、便成为“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搞清楚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理清刘勰美学思想的脉络,而且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对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书名是刘勰文学观点的集中体现,它强调的是精妙的艺术构思与精美的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而《文选》的选文标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是萧统文学观点的典型反映。其“沉思”之想与“文心”之思,“翰藻”之文与“雕龙”之采,名异而实同,都体现了他们注重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文学观点。《文心》所论文体34种,《文选》39种,两书基本相同的文体选目近20种。其渊源有自,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0.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最全面、系统性最强、善于总结前人经验、富有战斗意义的论文巨著.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诗话篇》中称它“体大而虑周”.唐代刘知几的《史通·自叙篇》里说它:“词人属文,其体非一;譬若甘辛殊味,丹素异采,后来祖述,识昧圆通,家有诋诃,人相掎摭,故刘勰《文心》生焉.”这就是说《文心》的产生,是由于它当时时代社会的需要.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里也引述了《文心·原通篇》和《辨骚篇》中的话,足见鲁迅对此书的重视.《文心》的杰出文艺思想,主要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早已成为中国文论与美学中的“显学”,而其诸篇赞语的学术意义并未引起学界的关注.《养气》是《文心》创作论中的重要篇章,其以《管子》、王充的气论哲学作为基础,使之成为文学创作之“神思”的动力.《养气》赞语以其隽永朗练的四言诗形式,将《养气》篇的内容浓缩于其中,并将其明确地置于文学创作思维的框架之中.结合《养气》正文对《养气》赞语加以美学角度的诠解,发掘《文心》诸篇赞语独特的理论价值,可能会成为龙学研究的一个独辟蹊径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与《艺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和《艺概》都是对前代文学实践和理论批语的总结,二者有着颇多一致之处。本文从宗经思想、文学史意识、立足文学实践、兼容并蓄的批评态度、范畴应用五个方面来比较二者的异同。《文心》因其关注形而上的“道”之哲学探讨,并形成其文学上的“原道”--形而上理论,使《文心》的宏观研究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能够以开阔的视阈作细致的微观探寻,结合历代文学实际,建构了其“体大虑周”的宏观文学理论体系,在古代文论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艺概》因缺乏这种上溯于“道”(本体)的形上意识,故尔其理论性、系统性,均不可与《文心》同日而语,尤其在近代变革动荡的时期缺乏时代气息,而显得传统的包袱相当沉重。  相似文献   

13.
至今仍闪耀着瑰丽光芒的《庄子》一书,以其自身的蕴藉奇伟给无数学子以人生的启迪和美的感发。《庄子》中,庄子对“心斋”,“坐忘”、“逍遥游”的向往与追求溢于言表。其汪洋恣肆、滔滔侃侃的哲理思辩,不仅孕含着庄子的审美倾向,也向人们揭示了庄子审美心态之形成。所谓“心斋”,《庄子·人间世》有云:“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也者,心斋也。”即要人们排除耳目心意,从而培育,发现,铸造,实即积淀成一种与道同体的纯粹意识和知觉。所谓“坐忘”,《庄子…  相似文献   

14.
《辨骚》篇在《文心雕龙》全书中的地位,刘勰自己在《序志》篇中说得很清楚:“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但是,由于《辨骚》篇放在“文之枢纽”即总论的五篇之末,同下面“论文叙笔”的二十篇相邻接,又曾有人把“骚”单独看作一种区别于诗和赋的文体,所以《辨骚》篇究竟属于总论还是属于文体论,就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争议。六十年代初,段熙仲和王运熙同志,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文心雕龙·原道》进行探讨。首先,从“文之为德”一句含义的辨析入手,指出《原道》是通过论述文之起源来建立文学本体论的;其次,通过分析道与自然的关系,指出刘勰是以“自然之道”为依据来论述文学的产生与发展的;第三,论证了体用结合是《原道》的主旨,同时也是《文心》之道  相似文献   

16.
一、“道德”诂义 道德一名,乃中国古代思想中一极重要之范畴。而考其初义,则皆与行路有关。《说文》:“道,所行道也。”《荀子·王霸》:“道,行也。”《尔雅释诂》:“道,直也。”综此,道之本义,道路也。引申之,顺路而行亦谓“道”,或称“得道”、“有道”(“有”初义训取,见《经义述闻》)。再引申之,万物生灭所循之抽象规律亦称“道”。故庄子言:“道,理也。”(《缮性》)老子言:“道者,物之所由也。”(并见《庄子·渔父》)韩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万理之所稽也。”《释名》:“道,导也,所以通导万物也。”德之本字,在甲骨文中从直从行,与今之“循”字形近(容庚说),“示行而视之之意”(闻一多说)。《庄子·大宗师》:“以德为循”,尚存古义。但其后此字之形与义变异甚大。其字本义今存于晚出之“巡”字中(《说文》:巡,视行皃)。而其字形在西周金文中则演变为“德”,战国古文中演变为“惠”,其义亦大变。所最可注意者,是字中增入“心”符,为甲骨文中所不见也。《左传桓公二年》:“在心为德”。  相似文献   

17.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召南·摽有梅》)郑《笺》:“谓,勤也。女年二十而无嫁端,则有勤望之忧。”“天实为之,谓之何哉?”(《邶风·北门》)郑《笺》;“谓,勤也。”“心乎爱矣,瑕不谓矣。”(《小雅·隰桑》)郑《笺》:“谓,勤。……君子虽远在野,岂能不勤思之乎?宜思之也。”以上三个“谓”字,郑《笺》并训为“勤”,今人说诗多不从。郑玄是对的。以“勤”训“谓”,正是发明了“谓”的古义;由于“勤”的古义久已湮失,所以人们每不从郑。兹申说之。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研究《文心雕龙》应用写作理论,形成了《文心》应用写作理论研究的发轫期;90年代,更多的学者认识到其价值,撰写了大量研究论文,《文心》应用写作理论研究进入发展期;21世纪初,《文心》应用写作理论研究的学者更多、视域更广、成果更丰,使其进入大发展时期。众多学者对《文心》应用写作理论的研究,为“龙学”劈开了一片新天地。对《文心》理论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将利于广大研究者的研究,使《文心》应用写作理论研究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9.
现有辞书的成果,应当吸取;其漏误处也必须补正。兹从“释”字所领词目,举三例简述如下: 释憾现有辞书的释文与例证,几乎全同。旧《辞源》:“谓心有所怨恨,因事以消释之也。”旧《辞海》:“谓消释雠恨也。”《辞海》未定稿:“消除仇恨。”《汉语词典》:“谓解去心中之怨恨。”所引书例,皆为《左传·隐公五年》“请君释憾于宋”。《中文大辞典》释为:“消释怨恨  相似文献   

20.
“心”之释     
心<名>①心脏。《淮南子·汤问》:“内则肝胆心肺脾肾肠胃,”②思想,意念,感情。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不是天资低下,就是求学的心情不象我那样专一罢了。)③中央,内部。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⑤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心宿。《宋史·天文志》:“心宿三星,天之正位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