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本文从哲学上把老子之"道”的涵义分为三层,即本原之道、境界之道和理则之道,认为老子之"道”既是世界万物的最后根源、世界万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凭借和根据、法则和道理,又是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理想.  相似文献   

2.
忠恕之道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践 《学术界》2004,(5):26-33
孔子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学 ,仁学体系“一以贯之”的精髓是“忠恕之道”。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宗法家族社会中 ,“忠恕之道”是家族与家族之间寻求共同价值源泉的根本方法。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中 ,“忠恕之道”也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建构共同价值规范的基础。同时 ,儒家的“忠恕之道”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宗教道德也是相通的 ,可以成为三大文明体系交往的共同原则  相似文献   

3.
陆建华 《中州学刊》2023,(6):133-137
老子作为原则的道包括道之道和物之道,而物之道又包括天之道、地之道和圣人之道等。道的至上性、主宰性,决定了道之道只能是“法自然”和“无为而无不为”。天之道、地之道都取法道之道,因而都是“无为而无不为”;圣人“为道”,并且取法天之道,其道也是“无为而无不为”。不过,道之道的“无为而无不为”是主观上“无为”、客观上“无不为”,“无为”和“无不为”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而天之道、地之道和圣人之道的“无为”与“无不为”都是客观的,二者是手段和结果的关系,这显示出天之道、地之道、圣人之道与道之道的不同,也显示出地之道、圣人之道对于天之道的取法。就圣人之道中的“无为”而言,它在自然万物面前是被动的,在民众面前是主动的。道之道、天之道、地之道和圣人之道都具有“利他”精神。  相似文献   

4.
站在治国理政的角度,王夫之认为"正"乃大臣之自我规定,体现为德行的高尚与才干的非凡。大臣之道本质上就是"正"之道、德才兼备之道。王夫之分别从大臣的政治品质、立朝之道与行政之道三个方面对大臣之道作了具体的阐发。王夫之的大臣之道,对于当前政治建设中的领导干部应当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手中权力以及选拔干部时的标准要求等,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语·里仁》所载曾子之语"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孔子"一贯之道"的定论。但是,这个未经孔子审定的定论是很可怀疑的。它涉及孔子学说的精髓,故而不可不辨。其实,曾子的才华、出此言时的年龄、学问境界及其治学方式,都不足以支持其能够独知孔子的"一贯之道"。孔子之道博大精深,涉及博学、修身、安人、安天下,不是"忠恕"二字可以统贯的。忠恕是拘谨的、自我限制的、但求无过的。把忠恕视为孔子之道的精髓,是曾子自己的体会,这与曾子本人的性格和境界有关。"忠恕而已矣",不过是曾子对其所得孔子之道的精微表述,而非孔子本人的"一贯之道"。  相似文献   

6.
“大学”自从其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和教育模式诞生起,对于这种机构的教育功能以及教育模式的批评追问就没有终止过。而这种批评和追问,在近现代之交的中国和美国,再一次掀起了一轮高潮。这一高潮在中国,伴随着西方式大学教育模式的兴起与展开普及和中国传统书院教育在存在形式上的式微、在教育内容上的退缩而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有关“大学之道”的争论。这里所谓的“大学之道”,已经不仅仅指作为机构形态的大学,更意指大学教育的哲学思想与伦理旨归。而在美国,由于现代大学教育中自由主义和实验主义教育思想的盛行,古典主义教育思想也处于日渐窘迫的困境。在这样的状况之下,马一浮和欧文·白璧德从现代大学体制之外和体制之内两方面,对其功能、大学中人文教育的可能性等进行了新的阐述发明。而他们那些看似保守的声音与姿态,其实都坚定地朝向着人类文明之未来所在:大学之道。  相似文献   

7.
"大学"自从其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和教育模式诞生起,对于这种机构的教育功能以及教育模式的批评追问就没有终止过.而这种批评和追问,在近现代之交的中国和美国,再一次掀起了一轮高潮.这一高潮在中国,伴随着西方式大学教育模式的兴起与展开普及和中国传统书院教育在存在形式上的式微、在教育内容上的退缩而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有关"大学之道"的争论.这里所谓的"大学之道",已经不仅仅指作为机构形态的大学,更意指大学教育的哲学思想与伦理旨归.而在美国,由于现代大学教育中自由主义和实验主义教育思想的盛行,古典主义教育思想也处于日渐窘迫的困境.在这样的状况之下,马一浮和欧文·白璧德从现代大学体制之外和体制之内两方面,对其功能、大学中人文教育的可能性等进行了新的阐述发明.而他们那些看似保守的声音与姿态,其实都坚定地朝向着人类文明之未来所在大学之道.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在动态交遇之"际"的意义上,才能对《易传》"三材之道"作出准确的理解。在以往的知解式理解中,道成为异在于人自身的自在法则,它陷入与《易传》自身整体的矛盾之中。实质上,《易传》的道是经由人自身的活动而切近于人自身,并在天、地、人相遇的能动性活动中生成的。在相遇的活动中,生成了属人的世界及其道,此世界及其道的本质,在于它以人为其中正之心。  相似文献   

9.
朱子认为忠恕之道是先秦儒学传承的核心义理,他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对忠恕思想作出了创造性的诠释.他从天地的忠恕、圣人的忠恕和学者的忠恕三个层面理解忠恕之道,分别开显了忠恕之道的本体论、境界论和工夫论内涵.他认为本于仁德发用的恻隐同情之心是忠恕之道的基础,阐述了忠恕之道的心性论依据;认为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忠恕之道与格物致知是相同的为学工夫,但两者表述思路存在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10.
《太平经》的中和思想可称为"中和之道",它包括"阴阳中和"与"天道中和"。中和之道的内容很丰富,其理论特征有宗教性亦有哲学性,但宗教性是基本的。从当代哲学思想看,"中和之道"讲的实际是"人道",即关于人及其社会的学说。因此,"中和之道"是《太平经》人学思想的理论形态,是一种独特的宗教人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李宝元 《湖南社会科学》2008,(3):I0001-I0001
所谓"学问",人们常指人文社会科学之知识,在我们的孔圣人那里,其实就是指"待人处事(世)"之道(理).只要把最基本的"待人处事"之道弄明白了,无论什么东文西化、宗派主义或理论学说,其实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即所有"学问"都无外乎是对最基本的"道"给出一个"理",也就是某个"自以为是"的不同说法,如此而已.  相似文献   

12.
何畏 《学术界》2005,(2):211-215
老子求强示弱的实践哲学是建立在"道法自然"基础上的"人之道",是对"天之道"的应用,对于治国者来论就是"君之道".  相似文献   

13.
儒家以心性修养而“立人”。仁与义的辩证统一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内在驱力 ,儒家以此为立人之道。其显于世 ,则为礼乐、风俗和法度之建立 ;化于心 ,则为个人道德品格之完善。追本溯源 ,均未出于一阴一阳之道。于此 ,以用中之道分疏而统观之 ,可证全部儒学俱为形上之道的显化。  相似文献   

14.
王永年 《东南学术》2011,(4):150-159
对"君子之道"的"道"进行义素分析,发现《学而》第一章所涉及的"君子之道"这一范畴,统摄着"行之所据""行之所止","行之所径"与"行之所在"等多方面的重要言说。其核心思想旨在揭示人之存在论原则,指明两重生活领域,悬设"乐"这一理想的生存状态,标示修齐治平之路径,并预告君子可能遭遇之窘境。《论语》首篇《学而》首章所蕴含的深义,当可视为"君子之道"的总纲。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曾国藩的“自概”哲理。天道忌盈,人道忌满。人盈满,是他概抑或先自概?曾国藩主张先自概。他提出“自概之道”,意在持盈保泰,持满有道,但包含着不少辩证法思想,对我们今天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韵婷 《理论界》2022,(10):43-48
朱熹关于《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诠释主要有以令解命、以理解性、以循解率、性体道用这几个方面,其中以理解性、性体道用是朱熹经典诠释的重要发明。然而这两条原理与《中庸》文本本身的含义和适用有一定出入,虽在朱熹理气二分、理一分殊等理论结构中能得到恰当调和与说明,但与《中庸》本义还需加以区别理解。  相似文献   

17.
李道纯的真常之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内丹修炼的基础上 ,李道纯提出了“真常之道”的范畴 ,认为它有五个方面的含义 :无名无言、永恒不变、变动有则、顺应中和、虚静无为。其中的核心是虚静、中和。李道纯以真常为宗 ,真常之道这一范畴的提出 ,把本体论与本源论、体与用、形而上与形而下、先天与后天等二元对待的范畴有机地打合在一起 ,从而把道家、道教哲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李道纯真常之道的思想 ,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4,(6):38-41
"大中之道"原本是孔子及其门人对中庸思想的发挥,柳宗元在吸纳传统儒学关于"大中之道"思想因子的基础上,在啖助及其弟子赵匡、陆淳开创的新《春秋》学派的影响下,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赋予"大中之道"以新的内涵,并将之作为士大夫们道德修养的境界与目标。"去大惑"是道德修养的前提与基础;以经权合一为本质内容的"唯当之所在"是道德修养的关键;"以生人之意为己任"则是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完美体现儒学内圣外王的道德修养理想。  相似文献   

19.
亲亲之道是先秦宗法社会最基本的社会机制与政治传统。它体现在“出奔”这样的恶性政治事件中。具体而言,出奔中的亲亲之道体现在春秋贵族对出奔的理解方式、出奔中的礼制、宗国对出奔者的处理方式、受奔国对来奔者的受理方式等方面,其实质是为了维持宗法社会的自身稳定,体现出宗法社会鲜明的特色。先秦儒家赞成在出奔中采取亲亲之道,在这一点上,《春秋》三传的史评取得了一致。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同治元年五月曾国藩给其兄弟曾国荃、曾贞干的家书中所提出的,内容为劳、谦、廉三字的“自概之道”入手,论述曾国藩的修身之鉴,以图加深对其思想言行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