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蒲松龄受明清之际思想界对士人治生问题的大讨论及自身经历的影响,借<黄英>传达了自己的治生观念治生切于读书,适志基于财富.马生、陶生二人的观点分别代表了道统派及开明派对士人治生问题的态度;黄英这一形象则表明了作者对妻子在士人治生中的作用的重视.总之,作者通过塑造这三个人物形象,表明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士人生活模式.  相似文献   

2.
吕友仁  王永安 《学术界》2001,(5):128-146
河南师范大学教授荆贵生宣称由他主编的<古代汉语>达到了最高学术水平,本文则以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该书是一部罕见的假冒伪劣之作.此外,作者谴责了庸俗的书评,并对如何制止践踏学术道德、违背学术规范的不良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戴黍 《学术研究》2005,(6):11-15
<淮南子>上承<吕氏春秋>、下启<春秋繁露>,对先秦及秦汉之际的各家思想进行了大规模的汇聚、糅和,是汉初思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反映了汉初学术经世致用的务实倾向.其书直接促成了董仲舒关于"天人感应"、"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理论,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红学研究者越来越多地把<红楼梦>当作一部文化小说来解读,但往往只是着眼于小说中积淀着的中华文化质素,而忽视了作品中的异质西洋文化因子.实际上,<红楼梦>无论与西学东渐背景下的西洋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红楼梦>是在中华大地上诞生的,但又与明清之际西学东渐这一特殊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王道成 《学术界》2004,(1):135-145
2003年7月21日至23日,<光明日报>连续刊登了3位专家学者、4位圆明园管理处领导关于圆明园遗址西部整治问题的对话和国家文物局局长的书面发言.从表面看,是在讨论如何保护圆明园遗址西部的遗址和生态环境,其实质则是有的专家学者企图改变1983年党中央、国务院为圆明园确定的遗址公园的性质,推翻2000年北京市市长办公会议原则通过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不惜歪曲、隐瞒甚至捏造事实.文章以大量的事实,揭穿了对话中的种种谎言,呼吁专家学者在学术论争中应遵守诚信的原则,将何以自立于学术之林?  相似文献   

6.
侯外庐对中国学术思想史,特别是对先秦诸子学、明清之际的思想和五四新思潮的总结研究,成就卓著.就此据实审慎探索,可以揭示其学术研究的杰出历史贡献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杜道流 《学术界》2005,(2):134-139
本文就邓声国<〈中国训诂学〉的学科体系问题--兼与白兆麟先生商榷>一文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白兆麟先生在<实事求是乃学术第一要义--评〈中国训诂学〉>一文中对冯浩菲先生的<中国训诂学>一书的批评是有道理的.邓声国的商榷文章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弄清学科体系和著作体系之间的不同,二是没有抓住白文的要点,弄明白白文的真意.因而邓文的商榷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8.
方以智在明清之际倡言"三教合一"可谓独具匠心。本文通过对他晚期二十年内倡言"三教合一"之历程与重要观点的系统梳理,以强调:他之倡言"三教合一",不但是为其恪守"世出世"(入世即出世)之情怀作辩护,而且是为了确立其崇"学"理念以尽其文化学术上的担当。崇"学"非自方以智始,然而方以智崇"学"却有着时代意义,即它体现了明清之际知识主义的兴起,从本质上揭示了中国学术在那个年代如何从"尊德性"转向"道问学"。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国的理想图景--自序《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书对这个理论论题尝试给出了个人的回答.本文再从"中国法律哲学的初步纲领"'共谋'与强制性支配"从'主权的中国'迈向'主体性的中国'"等方面做了进一步阐释.提出中国法学或中国学术,在当下世界结构中的首要任务,或者说中国学术的当代使命是根据我们对中国现实情势所做的"问题化"理论处理而去建构中国自己的一种有关中国未来之命运的"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10.
许苏民 《江汉论坛》2005,(10):40-43
关于宋明理学与明清哲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宋元明清哲学的现代价值问题的讨论,是20世纪中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肯定明清哲学具有启蒙性质,并将其看作是中国现代文化的活水源头的部分学者,借用西方近代文化与现代性的话语,努力发掘明清哲学中的新思想因素。而肯定宋明理学的理论价值与现代意义的部分学者,则强调宋明理学对现代中国道德意识培养与人格境界的提升所具有的正面价值。双方又都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而且都有自己的学术名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如何重新反思宋明理学与明清哲学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准确把握宋元明清哲学的现代价值,仍然是一个有着广阔学术前景的话题。本组笔谈,既有吴根友教授就宋元明清哲学研究的范式及其方法诸问题作的深入思考,也有明清哲学研究知名专家许苏民、蒋国保二先生对“明清启蒙说”在学理与史料两方面做出更为新颖论证的作品,还有在宋明理学、明清哲学贯通研究中的新锐郭晓东、魏长宝、姚才刚、张丽华、陈敏荣等人对宋明学说的现代价值,“明清启蒙说”的学理困难等进行新的论证的文章。这些观点对于我进一步思考宋明理学与明清哲学的关系及宋元明清哲学的现代价值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诗性预构与理性阐释--海登·怀特和他的《元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新 《河北学刊》2005,25(2):188-192
海登·怀特的<元史学>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西方历史哲学的成就,也表达了他本人的学术理想.在<元史学>中,怀特认为自己获得了两项理论成果,一是确立历史作品普遍存在着诗学本质,二是展示了一种被称为"历史的"思想模式的一般性结构理论.的确,<元史学>自圆其说,本身也是实践这两项理论成果的典范.同时,怀特启发我们,在历史学领域内,诗性与理性的结合依然有待探索.他的学术实践进行了一次积极的尝试.当怀特强调历史叙述中诗性行为的重要性时,他也在努力对这种诗性行为进行理性解释,将它纳入到认识论的范畴中来.这样做意味着,诗性地预构某种理论乃是为了对原本未纳入到理性认识中的事物进行理性解释.反过来说,只要历史需要解释、进行解释,它就与预构理论的诗性思维、想象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12.
姚小鸥 《学术界》2001,(4):135-142
<巾舞歌辞>是保存在<宋书·乐志>和<乐府诗集>等文献中的宝贵戏剧史料.由于声辞杂写,不可通读,近两千年来无人解晓.杨公骥教授通过研究发现,它是汉代著名歌舞剧<公莫舞>的科仪本,从而将有剧本可考的中国戏剧史提前了一千多年.这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发现.西北师大赵逵夫却声称拥有这一学术成果的所有权,其根据即为赵逵夫1989年在<中华文史论丛>和1992年在<西北师大学报>上所发表的两篇大量抄袭、剽窃和错误百出的文章.本文对这一严重的学术侵权现象进行了揭露,并揭示剧本中关于"洛道五丈渡汲水"一句唱词对研究汉代道路交通系统的重要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农村社会的现代化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我国,"三农"问题,已成为现代化的颈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术界一直是众说纷纭.美国政治学家米格代尔的<农民、政治与革命>一书,以一种冷冰冰但却是理性的学术品格,为我们撩开农村社会的面纱.米格代尔的观点,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也许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4.
李伯重 《中国学术》2001,3(3):210-232
拙文&lt;堕胎、避孕与绝育:宋元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的节育方法及其运用与传播&gt;(以下简称&lt;堕胎&gt;)在《中国学术》2000年第1辑刊出后,陈意新先生在《中国学术》2000年第3辑上发表文章&lt;节育减缓了江南历史人口的增长?&gt;(以下简称陈文),对拙文提出了质疑。我很高兴拙文引起了学界的兴趣,并希望通过讨论能够进一步推动对拙文所谈问题的研究。虽然陈文质疑的大多数问题在我过去发表的有关论著中已作过专门的讨论,但考虑到并非每一位《中国学术》的读者都有时间和条件读到这些拙著,故兹不避重复,把陈氏质疑所涉及的内容,择其要作答。  相似文献   

15.
"概念"是有关语言研究著作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洪著>在语言学史上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笔者对<洪著>中概念的使用情况作了详细调查,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从《六书略》谈郑樵研究汉字的主客观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伟 《殷都学刊》2003,(1):100-103
郑樵是汉字发展史上继徐锴之后又一位重要的学者.他的<六书略>是其研究汉字学的专著,与许慎<说文>相比,有继承也有创新,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郑樵的成就,与其学术积累、思想基础、创新意识等主观因素和治学著书的客观环境因素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近80年来,对经典文本--鲁迅小说<伤逝>的解读呈现不断变化的态势.早期的文本研究大多从社会学、历史学角度出发,而梳理最近10年的学术研究文章后我们发现,解读方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叙事学、接受美学、精神分析、文化批评、女性主义等多种西方现代的文学批评方法都被论者用于文本分析,论者的学术思维日益拓宽.尤其是性别视角的引入,使<伤逝>的研究向文本的原意更接近了一步.  相似文献   

18.
张磊 《天府新论》2004,6(Z1):179-180
鲁迅的许多作品曾引起较大争议,他的<故事新编>中的<出关>也不例外.鲁迅的本意是什么,解读这篇小说的关键是怎样来看待鲁迅对自己的认识,弄清楚老子为什么出关以及<出关>的"关"到底意指何物.其实,老子出关是因为他看透社会本质,出于无奈而出关.<出关>里客观地反射出鲁迅当时复杂的心态.  相似文献   

19.
蔡铁鹰 《晋阳学刊》2005,(4):107-114
20世纪90年代<西游记>研究中压倒性的声音来自于李安纲.经过李安纲的精心包装,以"金丹大道"为核心的、试图将<西游记>证明成"证道书"的"<西游记>文化研究"带来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论题和无数似是而非的成果.但这些称为"文化"的研究,其实是建立在毫无实证性可言的自我想象的基础上;而掩盖在阴阳、八卦、五行、生克等等之下的巧合附会、移花接木、信口开河、随意编造之类的所谓研究方法,则根本就是对学术的戏弄.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以"2000年世界易经大会"(2000年10月在南京大学召开)为契机,以"夏商周断代工程"最新研究成果等为依据,对<易经>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及影响作了新的探讨,提出由<易经>开其端,<易传>集其成,经历数千年发展的易学是中华文化之根干.论文还对<易经>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世界易经大会"由来及其传承中华文化的宗旨作了概述.指出在世纪之交,千年更替之际召开的2000年世界易经大会,有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