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后海的羊房胡同里,有一家特殊的菜馆,叫厉家菜馆。一家门脸不显眼的小院里,“厉家菜”的招牌挂在墙上,题字的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很小的一个地方,大概就能摆那么三四桌,一天就做这么三四桌菜,而且只做晚饭。到厉家菜馆,你不能点菜,也没有菜单,老板说做什么,你就吃什么。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导刊》2006,(4):48-49
胡同游做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出现在北京众多的胡同里已有多年的历史.所谓胡同游就是通过人力三轮车拉游客逛胡同,体会胡同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胡同游热的盛行,在北京提供胡同游的公司也从几年前的一两家发展到现在的十几家,车夫们也不再只是当年的老北京人而增加了大量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仔.  相似文献   

3.
外公的风筝     
外公去世3年了,每逢清明节去祭坟时,我就会想起他生前带我放风筝的情景。做风筝是外公的拿手好戏,他做的风筝既精致又漂亮,而且飞得高。外公还喜欢在风筝上画画,画的人和动物栩栩如生,像真的一样。每当春天来临,外公就领着我到湘江边去放风筝。这个时候,外公总是笑眯眯的,话也特别多。他叫我“淘气包”,我叫他“老玩童”。可惜,幸福的日子太短暂,外公病倒了。病床上的外公十分虚弱,脸苍白得像白纸,一双手瘦得发黄,两只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里。我跟着妈妈去医院看他,他拉着我的手,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我想说点什么,但一看外公强忍痛苦的样子,…  相似文献   

4.
胡同游做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出现在北京众多的胡同里已有多年的历史。所谓胡同游就是通过人力三轮车拉游客逛胡同,体会胡同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胡同游热的盛行,在北京提供胡同游的公司也从几年前的一两家发展到现在的十几家,车夫们也不再只是当年的老北京人而增加了大量  相似文献   

5.
阿忠 《职业》2014,(34):33-33
在北京的胡同里,一位耄耋老人走街串巷,几十年如一日地为他的老主顾们理发,一做便是80年。第37届印度果阿国际电影节上,中国参赛影片《剃头匠》引起轰动,获得了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金孔雀奖。最为特别的是,这部影片的主角正是由当时北京最老的剃头匠的原形靖奎老人本人出演。导演哈斯朝鲁(蒙古族)说:“这是全世界最年长的非职业演员担纲的一部电影。”  相似文献   

6.
王瀛 《当代老年》2010,(8):26-27
花鸟鱼虫是老北京胡同里的居民最喜欢养的玩意儿,已经成为老北京胡同文化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养鸟更为突出。说起养鸟,家住北京东城区老胡同里67岁的战大爷总有说不完的话题,道不尽的乐趣,讲不完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在北京东四环外高楼林立的建筑群当中有一片历史悠久的胡同。刘雪元的家就住在其中的一条胡同里,是这里为数不多的能称得上“四世同堂”的家庭之一。  相似文献   

8.
北京西城区旧帘子胡同里,住着89岁的银行退休职员单成钧一家。胡 同里的人尊称单成钧为单大爷,也叫他“民间外交家”。因为10年来, 单大爷在他的小四合院里接待了5000多位前来参观北京胡同的外宾。  相似文献   

9.
阿忠 《当代老年》2014,(3):18-19
他退休后无事可做,忽然想起绘图来;他用双脚丈量北京市区,记下了胡同的地理风貌;15载风风雨雨,他走遍了大街小巷;10年的窗前月下,他绘制成地图,记下了胡同里每一个经典故事;他用25个年轮,绘成了30卷北京胡同画册;他就是83岁的老人舒世忠。2013年12月22日,2013年度《中国梦,圆梦行动》颁奖盛典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行,他获得了“坚守底线——平凡的良心”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0.
胡同里的四合院是北京特有的民居形式。如果你住惯了高楼大厦,看腻了宽阔街道,那就请到北京的胡同里来看看,来感受一下这儿的“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吧。  相似文献   

11.
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有许多从民间滋生的玩具,陪伴着一茬又一茬孩子度过快乐的童年。以后无论你到了什么岁数,再看到儿时的玩具,就会有会心的微笑浮现在脸上。  相似文献   

12.
娃皮玩具是很多孩子童年岁月中不可或缺的“玩伴”。冒烟火车、小熊照相、跳蛙……你能想到的铁皮玩具有哪些?如果记忆模糊了.不妨去北京老胡同里的铁皮玩具收藏馆看一看!  相似文献   

13.
宜琳 《当代老年》2007,(12):13-14
一辆自行车让他爱上了北京的胡同 李正荣今年65岁,出生在北京东城的琉璃寺,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父亲1946年去了台湾,留下母亲、姐姐和李正荣相依为命。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过春节(农历新年)有贴年画的习惯。过去,北京的年画是在胡同里叫卖的,临近春节的时候,胡同里就有了“画儿”的吆喝声。北京本地不出产年画,街头叫卖的年画来自天津杨柳青。  相似文献   

15.
我的高中同学小刚儿时家境贫寒,因为学习刻苦,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一直拼命工作,事业小有所成.最近,公司一个重要的大项目在跟进3个多月以后,终于成功签下合同,他高兴地回公司和同事们庆祝,一顿大酒过后,第二天就感冒了.他自恃年轻,和以前一样不吃药,扛着,可是越来越重,半个月也不见好,后来赶紧去药店随便买了点药吃,可吃了半个月还不见效,这才看医生.输了几天液,吃了药,感冒好了,但就是老咳嗽,没什么痰.他没在意,以为过几天就好了,结果没完没了,着一点凉风或吃点成的,就开始咳嗽,夜里还加重,休息很受影响.两个月过去了,他再也忍不住了,跑到我的诊室,“快帮帮我吧,你们家都是医生,肯定能给我去病根儿,我这还没娶媳妇呢,怎么就变成‘气管炎’了……”  相似文献   

16.
萨苏 《现代交际》2006,(12):43-43
我幼年的时候,住在北京东四的一条胡同里。东四胡同的房子都很老,很讲究的,院子都是高门楼,门口有雕刻狮子或者葵花的门墩,一个院子都是好几进。可惜既是文物,又要住人,加上知识青年返城,大搞搭小平房运动,每个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都给搞得不伦不类。往往一个滴着灰油的烟筒嘴边,就是一幅前清  相似文献   

17.
搬家     
王蒙 《老年人》2014,(9):26-27
正我有许多次搬家的经历。记得幼年时期曾经住在北京后海附近的大翔凤胡同。那是一个两进的院落,我们是租住的。我至今记得夏日去什刹海的搭在水面上的店铺里吃肉末烧饼,喝荷叶粥,傍晚看着店工费劲地点燃煤汽灯的情景。后来家境每况愈下。住不起两进的院落了,搬到北京西四北南魏儿胡同14号去,住里院,外院是另一家。里院有一架藤萝,初夏开起红紫白相间的花朵。花朵很  相似文献   

18.
阳光晴好的周末,我回父母家,推开胡同深处那两扇吱呀作响的老木门,映入眼帘的是颇为温情的一幕:父母都坐在屋檐下晒着太阳,他们一个手里择着韭菜,一个在剥大蒜,正在轻声细语地闲聊,一看到我来了就笑着说:"我们商量好了,今天晌午要烙些韭菜盒子吃,正巧你就来了……"头发都已花白的父母,一左一右坐在门前.收拾得十分整洁的小院,此时铺满了一层金色的阳光,让我觉得这画面暖暖的,不由得在心里感叹:"等我老了,如果也有一个这样的院子,也能这样坐在阳光下与丈夫聊天,那该有多好啊."  相似文献   

19.
到广场去锻炼的老人中间,有一位独特的人。他不打门球,不做拳剑功夫,只放风筝,而且一年四季都放,放的是“四季风筝”。放风筝的老人身板硬朗结实,脸膛红润,看他的样子不像退休干部,倒像个老船工,也许他早年驾过船或者放过木排吧。他放的风筝都是自己制作的,式样...  相似文献   

20.
沐浴着和煦的春风,古城益阳的资江两岸江堤上,孩子们又放起了心爱的风筝。风筝在蓝天上翱翔,孩子们仰着苹果似的脸蛋,笑逐颜开。他们叽叽喳喳地夸赞着:“还是刘老倌做的风筝好!”刘老倌名叫刘志杰,是一位85岁的长者,一位大器晚成的风筝专家。他在旧社会的苦水中泡大,解放后进益阳市湘中锅厂当了一名铸锅工。1976年他大病一场,不得已退休了。闲居的日子,他身体不好,这里病那里痛,十分苦恼。一天,他看到小朋友在操场上放风筝,眼睛立刻亮了:自己小时候是个风筝迷,现在何不重温旧梦也放风筝呢。说干就干。回到家里,他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