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春秋时期伦理政治价值观的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杰 《文史哲》2006,(1):23-29
春秋时期是社会政治结构发生大变革、各种矛盾冲突不断产生的时代,是殷周以来天命神权政治向伦理政治逐渐过渡和转向的时代。春秋时期伦理政治价值观的转向主要表现在殷周神权政治价值观的崩解、重人事轻神事,思想变迁与价值转向及民本论,奠定儒家民本主义思想基石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论周公的德治思想及其文化价值孙聚友殷周王朝新旧政权的交替变革,开启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想的崭新发展历程。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初年的统治者,在创建巩固新兴政权的社会活动中,基于对历史与现实、政治与文化的理性反思,创立了宗法制度的社会结构体制,确立了礼乐...  相似文献   

3.
两种文化接触后的“涵化”情形,是十分复杂的。更多的学者强调其过程中的互动,而就作为主体或者客体的其中任何一方来说,都处在不断的“整合”流变之中。用此种文化理论来反观中国古代的诸多文化变迁,都会颇具启发意义。本文以周代前期的文化整合为例。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谓:“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周代新文化是如何“兴”的呢?孔子说它是“监于二代”①,“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②。周文化对殷商文化的“损益”,可以说是一…  相似文献   

4.
鲁国“一继一及”继承现象再考杨朝明在商周史的研究中,继承制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当年,王国维《殷周制度论》风靡一时,于是,殷人“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周人实行“立子立嫡之制”,殷周制度有很大差别,成了很有影响的看法。王国维以来,...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云 :“都邑者 ,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都城是国家政治权力机构的所在地 ,也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 ,因而它必须建立在有利于政治管理和权力推行的地区。古代中国人在都城应建立在什么地区的问题上 ,自始即有一种“王者必即土中”的观念 ,即都城应该建立在天下之中心的观念。都城为何必须建立在天下之中心呢 ?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解释说 :“天始废始施 ,地必待中 ,是以三代必居中国 ,法天奉本 ,执端要以统天下、朝诸侯也。”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三《京师》亦云 :“王者必即土中者何 ?所以均教道…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44-250
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列宁确实提出了单独一个国家(俄国)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政治革命胜利的"一国首先胜利"论。在列宁看来,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辩证统一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整进程之中,社会主义革命"一国首先胜利"论可以划分为夺取政权的政治革命和夺取政权后的社会革命两个阶段。巴黎公社革命和十月革命都是社会主义革命。对于巴黎公社革命和十月革命性质的科学辨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政治革命"一国首先胜利"论。  相似文献   

7.
论抗战时期延安的思想文化变革段治文,钟学敏浙江大学新民主主义革命不仅是一场伟大的政治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思想文化变革。当我们透过抗战时期的历史表象,深入历史深层结构去探索其思想文化内涵时,可以看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时期确立了一...  相似文献   

8.
任继愈同志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分册——《先秦哲学发展史》注意阐发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读了颇受启发,但在《殷周之际宗教思想的变革》这一专题中,作者提出:“殷周之际有一个巨大的社会变革,伴随这个社会变革而来的,有一个相应的宗教思想的变革。”(第78页)和围绕此论点对一些问题的论述,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本文不揣冒昧,提出浅陋之见,请任继愈等同志和学术界的各位专家指教。  相似文献   

9.
谈“近亲通婚”对两汉政权的影响汪春泓中国古代有“同姓相亲,其殖不繁”(《左传》)的说法,已对近亲通婚后果有膘陇的认识。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认为“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三曰同姓不婚之制。”“……而同姓不婚之制...  相似文献   

10.
史墨"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这一经典论断所含具的历史主义特征在政治主张上的体现是政治改良论而非革命论,其"人事重于宿命"的政治改良思想,与三晋法家尤其是韩非的政治改良思想具有相当亲缘性.儒家"革命论"与道德政治纠缠在一起,存在深刻的悖论.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历史围绕"革命论"而产生的观点之丰富性与多元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翁贺凯 《东南学术》2002,(5):140-146
本文以尚书之今文周书为主要思想资料 ,以周公为中心 ,探讨殷末周初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作者从“革命”与“保命”这两个角度 ,阐发了周初天命可监的“民主”“革命”思想和明德慎罚的保民保命思想 ;并试图从殷周之际中国政治社会演进的角度出发 ,辨析这种“以天为宗 ,以德为本”的思想的根源与实质。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梁启超唯一的小说创作《新中国未来记》只是作为分析梁启超由革命到变革的思想转向的论据被论者提及。但事实上,这部未完成的小说作品所展现的理想政治和志士救国的图景,能够体现出梁启超以“公”为指向的超越“革命-变革”二元对立的政治理念,更寄托着梁氏对中国社会深切而婉曲的忧虑和期望。受日本政治小说家末广铁肠作品的启发,《新中国未来记》以对“立宪期成同盟党”的设想透露出梁启超对保皇、革命两党团结协作的企愿;而比末广氏小说更胜一筹,《新中国未来记》还描写了不同志向的人物及他们之间的敬服和结交,表现了梁氏切盼志士团结的心意。总之,比起革命或变革的政治理论,梁启超更重视政党与志士联合的政治伦理,以期集中力量救国纾难。  相似文献   

13.
《周易》卦爻辞中之贞悔考(续篇)李西兴陕西历史博物馆四、贞吉悔亡通释1.《成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咸》九四爻变生《蹇》卦。其辞曰:“利西南,不利东北。”按:《周易》卦爻辞多取材于殷周之际的筮辞。当时殷周对峙,周在殷之西南,殷在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梁启超提出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文学的主张。其变革主张是建立在进化论、人性论、文学宗教论以及文化化合等现代理论观念基础之上的,其理论目标是创建适应新时代、立足大众、面向世界、实现人生艺术化的中国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5.
罗衍军 《兰州学刊》2007,23(12):154-157
黄世仲的《辨康有为政见书》是清末最全面系统批驳康有为保皇思想,宣扬民族民主革命的文章.它明言康有为不可信,光绪帝不可保;斥"满汉一体"之非,论"排满革命"之是;号召人民奋起革命.《辨康有为政见书》与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相比,二者各有优长之处.《辨康有为政见书》挑战专制君权,鼓吹反清革命,对启迪人民觉悟,推动革命运动向前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殷周关系,是研究殷周之际商史和西周史的重要问题。由于有关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数量有限、文字简古,所以,至今对殷周关系的论述纷挐,令人无所适从。通过多年探索,我认为《易经》卦爻辞是周初文王、武王、周公、成王时期的历史文献,它正可以补充殷周关系和西周初期重大历史事件研究中史料之不足。现将有关殷周关系的《易经》卦爻辞考释于下,以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任平,1956年10月生,江苏金湖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现任苏州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政治系副主任。10多年来,任平主要从事两个方向的研究。一是发展哲学与现代化理论,主要著述有《悄悄的革命——一文化价值主体的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论行为方式的变革)((光明日报)1985年2月11日);《行为周期与改革》以入文杂志》1985年第4期)以弹性控制与协调方式》以《中州学刊》1986年第4期);《中国现代化制度文明的内在机制》(《江海学刊)1987年第4期);《…  相似文献   

18.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易经》基本成熟于殷周之际。《易经》虽是一部卜筮之书,但它对殷周历史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顾颉刚先生著《周易卦爻辞中之故事》所列《易经》中关于殷周史事。 《易经》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信仰、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等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关于婚姻、嫁娶方面的记载近20条,虽然多是片言只语,记述简略,却涉及了婚嫁多方面的细节和风俗时尚。参证以其他文献,就可为我们研究殷周之际的婚姻形态、家庭制度,提供难得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殷周之际中国社会的道德气质发生了深刻变革。在殷代,祭祀占卜是获知天意的唯一渠道,只见"神灵"之德,而不见"人"之德。到了周代,统治者尤为强调"帝命不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天命后于人德""克明慎德",天命不常在周初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周人对殷商天命观进行了颠覆性变革,将原来尊顺神灵旨意的单向度的神灵庇佑,转换为天人关系视域下的天人互动。但殷周人文转向并不等于宗教性的完全消失,其所谓"连续"也不完全等同于"因袭",而是呈现出宗教与人文的双重变奏。  相似文献   

20.
几乎所有研究孙中山生平与思想的论著都认为,孙中山提出的“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中的“政治革命”,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革命”,指的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也就是要把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合并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去完成,因此犯了“左倾”一次革命论的错误。但笔者以为,上述观点有待商榷。何谓“政治革命”,1906年孙中山在《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