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用博弈论的眼光看问题 ,我们就会发现个人的效用函数不仅依赖于他自己的选择 ,而且依赖于他人的选择 ;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因此 ,制度是N人博弈的均衡解。当一种经济中还存在外部利润时 ,说明博弈尚未找到最优解 ,还可以进一步剔除严格劣战略 ,就是说非均衡的制度结构必然导致制度变迁 ,从非均衡到均衡的制度结构的演变过程也就是制度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关联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结构中某一项制度安排的创新或制度环境的变化,全影响其他制度安排创新的潜在收益和成本,从而使初始均衡体系出现非均衡.而由非均衡到实现新的均衡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从一个制度安排变迁开始,通过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技术变迁效应、意识形态效应、学习效应、收入效应和国家效应影响一系列的中间变量,最终逐步扩散到其他制度安排上去的.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够和谐的方面。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还较低是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不够和谐的首要原因,但我国渐进式改革推进过程中非均衡的制度变迁是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不够和谐的深层原因。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的非均衡,经济体制变迁与政治体制变迁的非均衡,经济体制变迁与文化体制变迁的非均衡,制度变迁的地区非均衡、城乡非均衡、产业非均衡、阶层非均衡等是导致我国社会利益关系不够和谐的主要原因。非均衡市场化体制改革滋生、引发的各种制度安排与制度结构的不够和谐,产生了诸多利益矛盾与冲突,导致我国社会利益关系不够和谐。所以,我们必须以反思促改革,破除不利于社会关系和谐的障碍,以保证改革成果为全民共享,从而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部大学发展史 ,就是一部大学制度变迁史。新经济制度学中有关制度变迁过程的描述可以解释大学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有些现象。但是 ,此理论关于过程的描述过于简单 ,而真正要剖析中国大学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有关现象和探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某些规律 ,有必要对制度变迁理论作进一步挖掘。所谓大学制度变迁 ,就是各利益集团在相互博弈中 ,非正式大学制度经由国家以法律形式界定成为正式的大学制度的过程 ,这个过程实质是大学制度从僵滞阶段经由创新阶段而至均衡阶段的发展 ,是由制度僵滞、制度创新和制度均衡所构成的周期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5.
组织运动的动力之源是利益群体的非均衡博弈,这种非均衡博弈关系反映了公共组织中组织单元(智能元)既是一种彼此相关依赖、相关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又存在着彼此之间在资源、地位、影响力、权力和权威等方面的一种不均衡和非对称的竞争关系;利益群体的相互博弈会产生一种组织化,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内在因素;在一个利益分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社会中,社会利益格局的均衡是由不同利益群体博弈的结果,通过非均衡博弈实现均衡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制度是社会博弈的规则,税收制度就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税收博弈的规则.税制变迁是税制非均衡的结果,它的本质是税制优化.本文把博弈论和税制优化结合起来,对税制优化进行了博弈分析,并由此出发,对税制改革中应注意的方面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制度的形成是博弈的结果,博弈的均衡即表现为制度。媒介制度通常也是制度变迁主体之间博弈的产物。博弈方之间的力量对比,决定了制度均衡。不同利益团体间的博弈打破了媒介制度的均衡,引致了媒介制度变迁。从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历史维度来看的确如此,不同的博弈格局对应着不同的制度格局。在从近代以来开启的媒介制度变迁中,政府是制度博弈中的重要主体,当政府的力量十分强大时,媒介制度的演化路径是由政府掌控的,但当政府的力量面临挑战,媒介制度的演化一般会有一个充分的博弈过程,最终的制度安排一定体现了各方力量的对比。  相似文献   

8.
从博弈分析的角度来看,转型期中国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其制度变迁过程可以看成是国家与民间资本之间的博弈过程,变迁的路径就是博弈均衡解的轨迹。本文通过建立该制度变迁的动态匹配博弈模型,实证地分析这种制度是如何被博弈出来的,详细阐述该制度变迁的历史路径与路径特征,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新制度经济学假设的制度个人主义、成本—收益和均衡—非均衡分析为基本研究方法,着重考察了基于供需、利益、价值因素的教育公平制度变迁过程,指出,要实现我国教育公平,必须保证教育公平制度供需均衡,教育利益的个人取向和公共取向协调,教育价值的个人选择、利益集团选择和社会选择统一。当前,要将教育利益置于教育公平的中心,确保教育利益均衡,彰显公民教育基本权利,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0.
复杂适应系统中利益群体的非均衡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论述利益群体博弈及其非均衡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益群体非均衡博弈是组织系统的动力之源,分析了利益群体博弈的三种结果:实际值与期望值吻合的均衡博弈;期望值高于实际值的非均衡博弈;实际值高于期望值的非均衡博弈。构建了复杂适应系统中两个利益群体之前的演化博弈模型,进而分析了在复杂适应系统中利益群体的非均衡博弈中,基于初始状态、利益期望值和利益实际值三种因素,利益群体会根据价值创造过程中超额收益与协同成本的关系来选择采取协同方式还是独立运作方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新型的行政管理手段,行政合同是行政权扩张和现代公共行政兴起的结果。行政合同在性质上表现为行政性与契约性、公法性与私法性、行政性与民事性的结合,在法律适用上则表现为行政实体法与程序法、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的混合适用与选择适用。解决好行政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既要遵循行政法、民法与合同法的一般原则,全面适用行政实体法与程序法,准确适用行政诉讼法,恰当援用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也要采用类推方法适用法律,进而使行政合同案件得到公平、公正、合理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法学界对经济法的法域归属问题存在颇多争议,主要是经济法的公法属性和社会法属性之争。经济法是一个新兴的法律类别,对经济法的研究方向应作些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有益探索。尝试对经济法进行从单一视角转向跨法域的研究,探讨经济法同时涉足公法与社会法的问题,将能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调整原则及调整方法进行更为合理的解析。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法按照其与政治、宗教和道德的关系的密切程度来划分,可以分为专业性法、政治性法、宗教性法和道德性法四大类型,其中宗教性法和道德性法属于传统法的范畴,专业性法和政治性法属于现代法的范畴。世界各国法不可避免地发生汇合,现代法正在影响传统法。对于第三世界和其他非西方国家来说,法的现代化是这些国家法律制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市场规制法基本理论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规制法是以社会利益为本位 ,综合运用民事方法、行政方法、刑事方法调整具有直接社会性的平等主体内部的组织经营关系、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纯粹公共性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商法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性法律 ,市场规制法是对市场的进一步规制 ,市场规制法主要包括 :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保险业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等。市场规制法是实体法和具体行政程序法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欧共体法影响下的法国行政法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行政法是大陆法系行政法的代表之一,随着欧盟一体化的进程,在欧共体法的影响下,法国行政法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公共职能法、行政行为法、行政程序法和行政诉讼法等方面。在欧共体法的影响下,法国行政法呈现出"共同体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西方学者对法的本质进行了长期的思考和讨论,其着眼点一般在于揭示法律实质是一种社会秩序或公平、正义的理念。而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从实然法和应然法两个角度探讨法的本质,可以发现:在实然法层次上法律是对权利和利益进行分配,以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而在应然法层次上法律是在规制人性的邪恶和有扩张趋势的人欲。实然法和应然法二者统一于对人性的关怀,最终促成每个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冲突法学者将法律冲突界定为民商事法律冲突 ,继而又把民商事法律冲突归结为民商事法律适用冲突。事实上 ,民商事法律冲突不等于民商事法律适用冲突。民商事法律冲突是不同法域的民商事法律之间相互抵触、相互冲撞的社会现象 ,是民商实体法冲突、冲突法冲突、程序法冲突的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18.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以其作为众多部门法的交界点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借助于刑法之力将刑法和民法、经济法、宪法、行政法及诉讼法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严密的法律体系,因此体现出独特的宪政价值。对于裁判的尊重不仅是刑事法问题,更是关乎一国法治地位的宪政问题,为此选择形式合理性应是逻辑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习惯法是早期游牧民族法律文化的缩影,也是元朝法制建设的特殊起点。元朝法制同蒙古法文化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蒙古族习惯法对元朝法律的影响是深刻的,这使得元朝法制始终表现出封建法和民族习惯法的二元特色。  相似文献   

20.
现时的中国法学正行进在多元路向上。民间法是法律的社会化阐释方式,一方面作为法律多元之一而有益于法律的多元本质阐释,另一方面作为法律与社会的媒介方式而有益于解决法律内部的逻辑证成困境和实现作为规则化治理事业的法治的目标。民间法要以法源等方式和途径在制定法中凸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才能益于作为规则化治理事业的法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