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初在西南边疆广设羁縻府州,当地党项羌开始主动内附唐朝.高宗时期爆发的"唐蕃战争"使党项羌与唐朝的关系出现分化,一部分党项羌受到吐蕃的控制与驱使,另一部分不甘吐蕃统治的党项羌被迫向唐朝内徙.这一过程为后来唐朝组织党项羌定点内徙奠定了基础,从而改变了当时乃至以后党项羌的分布格局与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割据地方政权。党项族又称党项羌,据《旧唐书》所载:“党项羌在古析支之地,汉西羌之别种也。魏晋之后,西羌微弱,或臣中国,或窜山野。自周氏灭宕昌,邓至之后,党项始强”①。析支,即今青海河曲一带;宕昌,即今甘肃宕昌;邓至,即今四川南平地区。周灭宕昌、邓至之后,党项成为这一地区的主体民族,开始强盛起来。由此看来党项族的发祥地应在今甘肃、青海、四川接界地区。西夏人自己写的宫廷诗《夏圣根赞歌》的前三句与上述记载相符,汉译如下:  相似文献   

3.
西夏是以党项羌为主体建立的国家。作为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党项羌以刻苦耐劳而著称于世。西夏如以景宗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公元1038年)起到末主李力屈投降蒙古成吉思汗(公元1227年)止,历时190年。如果按《宋史·夏国传》所载“虽未称国,而王其土”的...  相似文献   

4.
在西夏对宇宙起源和宇宙结构的认识中 ,有党项羌本民族的看法 ,有中国古代的宇宙学说 ,还受到佛教的影响。西夏对太阳、月球、五大行星、彗星、流星的运行 ,以及对除太阳外的众多恒星的认识 ,与中原地区是一脉相承的。早期党项羌人有物候历 ,西夏人更有丰富的物候知识。党项羌人有自己的历法 ,但是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西夏主要使用宋朝的历法 ,也有使用佛历和藏历的情况。其占星术与中原地区一致 ,但更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于宋代在西北崛起的地方割据政权——西夏国的国名进行探索,认为该国国名的汉文表示是“夏国”或“大夏国”,羌语则是“白夏国”或译为“白高国”、“白上国”.取夏的原因,是为了追求正统和正源,即表明党项人祖源正统,与汉家同为炎黄子孙、夏后氏的苗裔;取白的原因,又说明党项人发祥于西方、来自于雪域高原,始祖以“白”冠名,古有尚白习俗,为了追念先祖,故以“夏”为国名,族内则称“白夏”.  相似文献   

6.
对党项、“弭药”和四川西夏遗民的研究不仅能从一个侧面剖析四川藏区的民族构成和历史风貌,而且能对民族语言和民族成份的识别提供有用的参考资料。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四川西夏遗民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借以抛砖引玉。一党项羌是我国西北地区古代羌族的一支,兴起于南北朝末期。隋唐时期不断发展壮大,“其界东至松州,西接叶护,南杂春桑、迷桑等羌,北连吐谷浑,处山谷间,亘三千里。”其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辞氏、房当氏、米擒氏、拓拔氏,而拓拔氏最为强族”。党项社会的发展以及青藏高原吐蕃势力的壮大,导致  相似文献   

7.
四川的木雅人与西夏上官剑壁木雅(minyag)是我国古代党项羌所属的一大部落名称,也是该部落群体居住地区的称呼,在汉文的历史典籍中有“穆纳”、“密纳”、“密纳克”、“母纳”“木内”、“缅药”、“弭药”、“弥娥”等等名称,均系对木雅的不同称呼的音译。一...  相似文献   

8.
从武威西郊林场西夏墓谈西夏的主体葬俗——火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是以党项羌人为主的多民族王国,本名大夏,因其活动地域主要在北宋的西北、宋人称其为西夏。西夏在历史上曾存在一百九十余年,其文化既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又融汇了汉文化和佛教文化,反映在葬俗上,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其别具特色的文化内涵。70年代后期,在武威西效林场发现了两座西夏墓,这是两座具有明确纪年的墓葬,这两座墓的发掘对研究西夏党项羌人的葬俗提供了详实的实证资料。下面,本文就这两座墓所反映的党项羌人的主体葬俗——火葬,结合史籍资料,对这一葬俗作一简略阐述。武威西效林场发现的两座西夏墓葬,两座都是单室拱形券顶砖室…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总结党项人关于“东”“西”“南”“北”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党项人的方位概念实际上是由四个不同的成分组成的,即中华民族文化共有的成分、党项文化特有的成分、汉文化的成分和阿尔泰文化的成分。并进一步透析了党项文化与汉文化、阿尔泰文化在河西地区的交融  相似文献   

10.
西夏是我国北宋时期以党项羌族为主体民族,在今宁夏、甘肃、陕西、内蒙古等部分省区建立的一个封建割据地方政权,历时190年(公元1038—1227年),如按《宋史》所载:“虽未称国而王其土”的夏州政权算起,历时347年(880—1227年)。党项族原居住在青藏高原一带,与吐蕃关系极为密切。公元七世纪时,吐蕃在青藏高原建立起奴隶制政权,党项羌人不堪其统治,向中央政权提出内徙的请求。唐僖宗时允其内徙,从此党项族与汉族长期相处,汉  相似文献   

11.
契丹境内党项部落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境内,诸族混杂,东北、西北、西南三边所存之民族问题极令人头痛,而党项问题亦是一个迄未解决的难题。由于《辽史》记载缺略,契丹境内党项部族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尚无法知其底蕴。本文主要意图即想搞清党项部落在契丹境内的分布,并对史料中记载较为混乱的几个问题进行考证。一要了解契丹境内的党项问题,首先就要搞清楚“唐古”这一词的含义。唐古是不是党项?为什么在《辽史》中既称“党项”,又称“唐古”?王国维在《鞑靼考》一文中曾说过“唐古亦即党项之异译”,最早提出了唐古即党  相似文献   

12.
西夏地区古盐产资源考辨——兼论若干宁甘古盐池的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是10至13世纪崛起于贺兰山、祁连山麓及河西走廊地区的西羌党项民族国家。其极盛时期的疆域,西抵敦煌之西,与西州回鹘接壤;北逾居延海;东至河套及窟野河,与辽、宋为邻;西南曾据有青海东部,密迩吐蕃。羌夏地区之盐,自古就闻名远近。从《周礼》中专供王膳的“饴盐”,到《吕氏春秋》和《七励》中的“大夏之香盐”;从《广志》和《凉记》,到《名医别录》等书关于“戎盐”的记述。史籍中著录羌夏盐品之多,历代累不绝书。不论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馈赠南朝  相似文献   

13.
宋夏战争中的秦州吐蕃刘建丽秦州天水郡,“本秦初封之地,在渭之间,诸羌杂处”①。自秦汉以来,历属各政权管辖。唐武德初置都督府,天宝后陷于吐蕃,至宣宗时为内地。北宋立国后,为雄武军节度。西夏党项的崛起,使地处边睡的秦州地位日益重要,秦川便成为抗击西夏的前...  相似文献   

14.
《宁夏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刊裁《西夏归宋酋豪刘延庆的几个问题》一文,资料丰富,论据确凿,解决了刘延庆一家的族源问题,认为刘延庆“四代为蕃官”,“是归诚宋朝的党项羌酋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唯所引《紫微集》卷十四《刘光世故父延庆可特追封秦国公制》一文的标点出现了偏差,从而导致了人名问题。原文说:  相似文献   

15.
略谈河南省的西夏遗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元1227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率的蒙古铁骑,以摧枯拉朽之势灭亡了立国近二百年之久的西夏,把这片广袤的领土置于自己控制之下。经过七百余年的陵谷变迁,西夏遗民已与其他民族融为一体,不复作为单一的民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即使被国内外学者考察确认为西夏遗民的四川康定地区“木雅人”,他们也否认自己是党项羌的后裔,而以藏族自居。因此,一些研究西夏史的同志便认为:“散居在河南、河北、山  相似文献   

16.
西夏的畜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牧业是西夏主体民族党项羌族传统的经济部门,在西夏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考察、分析它的发展状况,对研究西夏经济史与我国畜牧业发展史不无裨益。公元6世纪后期,党项羌人居住在今青海省东南部及与陇蜀交界的山地草原地带,过着“牧养犛牛、羊、猪以供食”,“织犛牛尾及(羊左)(羊历)毛为屋”,“不知稼穡”的单纯游牧生活。唐初,迫于吐蕃的强盛,他们内徒到秦陇交界的庆州与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银、夏、绥、宥诸州。这里虽然是比较贫瘠的山地与沙漠草原地带,一般不宜农耕,但秦陇交界山岳起伏  相似文献   

17.
释“昨弥”     
<正>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六《吐蕃传》上有这样一段话: “吐蕃令曩骨委书塞下,言:‘论莽热、论泣热皆万人将,以赞普命,谢都督刺史:二国有舅甥好,昨弥不弄羌、党项交构二国,故失欢,此不听,唐亦不应听。’都督遣腹心吏与曩骨还议盟事。曩骨,犹千牛官也。” (以上一段的断句以及专名号的添加概依中华书局校点本的原样)  相似文献   

18.
邓湘皋是一位杰出的湖湘典籍的整理者,其为诗由魏晋而入唐,主学杜、韩与山谷。其诗歌雄厚峻洁,磅礴沉郁。早期诗冲澹、婉丽而流宕;中期诗清雅、流丽而雄浑;晚年诗深厚、整饬、苍劲和峭拔。  相似文献   

19.
《民族研究动态》八五年一期发表署名朔丁的文章,评介宁夏社会科学院西夏史研究者韩荫晟新编《党项与西夏资料汇编》第一卷上下册。文章指出,这部《汇编》有以下三个特点:一、“由于党项和西夏史料较零散不集中,编者将散见于各书的党项和西夏资料加以汇集,按内容分段、标点,校勘、考订或注释、析疑,为读者提供可信的史料”。  相似文献   

20.
西夏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的教育成就主要表现在发展儒学与推广“蕃书”两个方面。重视儒学是党项人为了吸纳各地贤才、培养高素质官员而采取的重要教育措施,创制和推行“蕃书”是西夏政权为适应河西走廊局部统一、创造党项民族自己的文明、追求政权独立的又一重要教育措施。河西走廊在儒学和“蕃书”两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表明西夏时期的河西走廊并非是“龙荒沙漠”的“不毛之地”,同时也说明,宋夏时期甘肃地区的教育中心在西夏统治下的河西走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