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政党阶级基础变化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党是阶级的组织,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传统的观点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越来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阶级,旧的统治阶级将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灭亡。但西方社会的社会结构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复杂化,政党的阶级基础发生了某些变化,使政党看起来已经成为“全民的党”。从阶级斗争的规律、执政基础与阶级基础的关系以及西方社会的独特性等角度,探析西方政党“全民党”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离不开正确认识和正确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济与自然的关系、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在协调好人类与自然、经济与自然这两大关系的同时 ,要具体地协调好经济与社会的双重发展关系 ,主要应当正确认识并协调好几个“代内”关系 ,特别是正确认识并协调好“代内地区”、“代内国家”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经济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两型产业”,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相对落后的地区进行“两型社会”建设,这是对传统经济社会的科学跨越,这个大跨越的经济内核就是建立自主技术创新特别是核心技术创新体系。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关键是要确立跨越式和集约化发展的战略思路,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社会创新为主抓手,打造长株潭特大核心城,建设长株潭“3+5”现代“两型社会”城市群带,形成南与广州、北与武汉、西与重庆、东与上海相应对的、能带动湖南经济乃至我国中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大都市区,发挥全国经济增长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任娜 《东南学术》2003,(5):162-167
"新经济政策"有意混淆了马来西巫的种族与阶级分野,在缩小种族间经济差距的同时,扩大了阶级间的经济差距,而且造就了一个高居于社会顶层的马来族官僚资产阶级.然而,种族矛盾的表象却无法掩盖阶级间的利益冲突这一具有本质意义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5.
阶级与等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有着严格的区别。等级是专制机制的产物,阶级则是宪政民主的孵化器。等级的产权依附于政治强权,形成名义上“公”,实质上皇家“大私”财产的保护观念;阶级的产权关系来自于“天赋权利”,并建立了保护私人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在等级社会是先有政治强权,然后攫取经济利益;在阶级社会是先有阶级分化,然后诉求政治权利。在专制君权下,等级不允许被打破,但却默认经济分化,由此导致不仅阶级社会的兴起,尤其引发了产业革命,将人类引入了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汉初基本上具备了开发地方经济的历史条件,“开关梁,弛山泽之禁”,[1]使山林川泽向世人开放,这是统治者为了恢复封建经济和统治秩序而实施的开发地方经济之政策。其成效显著,极大地调动了诸侯王、豪强地主和大商人开发地方经济的积极性,使社会经济得以较快的恢复,并起到了调整经济结构和协调阶级关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中汝 《社会科学》2008,1(3):85-95
阶级问题一直是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成熟的阶级形态只存在于市场经济与工业化初期,是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彻底分离、社会利益严重分化的产物.中国在传统上是一个农业社会,阶级分化与对立不严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市场化、所有制多样化,为阶级发育提供了动力机制.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要通过指导思想、社会核心价值与社会制度的创新,在维护社会基本群体利益的前提下,协调、整合不同社会利益,有效控制潜在的阶级矛盾与冲突,顺利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据《金史、百官志》记载,金代最高级的军事机构是都元帅府和枢密院。都元帅府“掌征讨之事,兵罢则省,天会二年,伐宋始置。泰和八年,复改为枢密院”。属官设”经历一员”,正七品,“见兴定三年”。枢密院“泰和六年尝改为元帅府”,属官设“经历一员”,从五品,“兴定三年见”。其如《金史·兵志》所言,“泰和间……枢密院每行兵则更为元帅府,罢则复为院”。 一、军事经历之始置 “经历”一词见于《金史》,始自贞元四年(1156年)。《百宫志》云,该年于户部所属之架阁库设立“勾当官”,“专提控支纳,管勾勘覆、经历交钞及香、茶、盐引、照磨文帐等事”。志以提控、管勾、经历、照磨为对文,都是动词。虽然前三者于金代先后为官  相似文献   

9.
吕不韦是什么人?是封建官僚大地主还是“大奴隶主”?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分析研究的问题。“四人帮”及其舆论工具罗思鼎,只是凭着司马迁《史记》一书中关于吕不韦有“家僮万人”和“徙卫于野王”的记载,就武断地把他定为“大奴隶主”。(《评<吕氏春秋>》)这完全是荒谬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判断一个人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属性,必须把它放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中,看它“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列宁:《伟大的创举》)如何来决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和韦伯对阶级现象的考察和研究,虽在立场和观点上差异颇大甚至对立,前者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基础,后者则主要以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多元价值的社会历史观为依据,但是从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史来看,他们的阶级理论却都是这一问题研究的最突出成果。本文旨在以韦伯的原著为依据,系统阐述他的阶级理论,在此基础上比较二者阶级理论的异同。一同马克思一样,韦伯也是由经济利益出发研究阶级的。他认为“产生‘阶级’的因素毫无疑问地是经济利益。”但他又认为,阶级利益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这是因为,一方面,  相似文献   

11.
:“社会经济形态”是阶级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是一个经济力量作为一种盲目的社会力量支配社会生活的“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意在揭示这一过程还属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前史”。“消灭分工”是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不可或缺的一  相似文献   

12.
文化视域中的阶级与阶层——布迪厄的阶级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今社会学领域内,布迪厄强调文化作用的阶级理论占据着重要且独特的位置,其观点超越了迄今为止任何阶级与阶层理论。与以经济及职业结构为主要依据的各种传统理论不同的是,他将阶级与阶层问题放在文化的视野下进行探究。他赋予文化以特殊的意义,认为它受到阶级的决定性影响并和经济资本一样,凝结着社会的不平等。布迪厄的文化阶级理论,不仅对社会学实现文化的转向做出了独特贡献,而且也对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秩序、社会等级的形成机制,揭示经济转轨时期经济与文化等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分配过程,进而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都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抗战前期的粤港贸易线张晓辉粤港经济联系,历来密切。香港的“粮食燃料,须仰给于广州,而华南与欧美间之商业运输,亦以香港为总枢纽”①。而在抗战初期(1937-1941)的特定形势下,这种传统的、以地域性为主的粤港贸易线便具有全国意义。直至香港沦陷前夕,它...  相似文献   

14.
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其具体体现为民族文化(也包括宗教文化)。在阶级社会里,文化又分为剥削阶级的文化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文化。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努力使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15.
“英国文化研究”的理论-历史渊源是威廉斯所阐释的“文化与社会”传统。在此传统中,诗人艾略特以基于阶级和宗教的“生活方式”定义文化,在重申18世纪末以来的英国保守主义文化观念、引起文化思想界的众多评议方面具有代表性。通过质疑艾略特的文化定义,拉斯基、威廉斯和斯坦纳三位评论者都把不同的政治立场、社会想象和历史关切带进文化议题。围绕文化定义所展开的语言争夺和意义斗争,表明“文化”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讨论社会阶级、政治经济、宗教和艺术等议题的视角、线索和能指。这一思考传统强化了“文化”概念在用法上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客观上也提出了“文化”概念有无自己的内涵以及如何把握其内涵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考试作弊可以缩短没有经济能力接受良好教育者与贵族之间的距离”,这是如今印度众多国民的“口头禅”。其理由是:印度社会阶级分明,贫民占人口的52%,而僧侣、贵族将最好的教育资格留给自己,所以总是在  相似文献   

17.
“国民”与“阶级”是近代中国竞争性建构的两种政治身份话语,从历史事件与话语建构相关联的视角进行分析,旨在发现两种身份话语的更替机制及其背后的历史机运。甲午战败后,晚清知识精英迅速引入国民身份话语,统合传统四民秩序解体的中国社会,以助益推翻帝制并打破传统君民等级关系。然而,随着民国建立之后共和的流产,国民身份话语失灵,转而建构阶级身份话语。阶级关系最初由清末革命派用以讨论民生问题,在共和实践失败后为无政府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所借用。国民身份话语失灵带来了失望与不满的情绪,重新强化革命派早期提倡的社会革命,孵化出以“阶级”为名的政治身份话语,并在共产国际背景下进入中国革命话语。“国民”转向“阶级”的政治身份话语,始终裹挟于反抗压迫与追求富强的革命浪潮,为此后社会动员与革命的实践及制度分途奠定话语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种典型的宗法家庭社会。封建家族是历代封建专制政权维持其统治的社会和政治基础,“国”与“家”的有机统一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社会结构。我国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阶级关系、上层建筑包括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受儒家思想支配的封建法律,无不与家族制度有着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学的分层研究中,存在着分配论和关系论两种理论框架.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是典型的关系论.在马克思的学说中,阶级的出现意味着直接劳动者虽然和一定的生产资料相结合,但却失去(或部分失去)对这部分生产资料的控制.笔者将分配论和关系论的基本内容付诸普遍的形式化表达,使得两种论述的区别得到澄清.参考“实体”和“关系”的概念,引进“实体间性”的概念,以描述多个个体属性差异的情况,从而引进“弱分层”和“强分层”的区分,并把“关系”、“强分层”和人类历史上国家暴力、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相联系.  相似文献   

20.
一些西方学者“无阶级的神话”与阶级分析“死亡”的论调掩盖了资产者与无产者之间的异化关系,没有从经济根源来分析社会群体状况.没有经济平等而空谈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只不过是一种构建空中楼阁的幻想.以美国“占领华尔街”为代表的社会运动一再证明了当代世界阶级的在场性.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的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对于透析资本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垄断资本的剥削本质,进行社会公平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消除阶级差别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