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五四”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现代文化的激烈冲撞中,“人的发现,即发展个性”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主要目标”(茅盾《关于“创作”》),随之茅盾提出了“人的文学”观念;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开始致力于小说创作,并把研究“人”他作为“写小说时的第一目标”(茅盾《谈我的研究》);尤为可贵的是,在他接受唯物史观后不仅深  相似文献   

2.
茅盾“五四”文学理论与“五四”文学的关系,是一个颇有现实深长意味的话题.“五四”新文学运动能够健康运作,向前发展,就与茅盾的“五四”文学理论建树作成相关。1.茅盾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发展到关键时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倡导建设新文学的理论体系.2,茅盾提出了当时最切实可行的“为人生”的”进化的文学”观。3.茅盾在如何创建新文学这一重要问题上.持有当时最先进的态度与方法。4.茅盾是“五四”新文学创作的最早扶植者和宣传者之一,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拓荒者。  相似文献   

3.
在一九二八年开始的“革命文学”的论争中,茅盾先后发表了《欢迎〈太阳〉》(1928.1)、《从牯岭到东京》(1928.10)、《读〈倪焕之〉》(1929.5)、《关于“创作”》(1931.9)等文章。主要就“革命文学”论争所涉及的如何评价五四文学革命、评价鲁迅,如何看待创造社、太阳  相似文献   

4.
茅盾开端之作《蚀》三部曲并非政治与文学的简单勾联,从政治文化视角看,主要反映了作者的政治体验和个人情绪。引人注目的是,小说中刻画了深受“五四”影响而在新的政治文化语境———革命下的“颓废的一代”。茅盾在文化的层次上对“五四”精神、“五四”一代作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张华教授在《易卜生在中国的殊遇与碰壁——评茅盾的三篇小说》中指出:茅盾是受易卜生影响的现代作家之一。他不仅在自己的作品中发扬易卜生精神,而且结合中国的实际,探索“娜拉”的解放之路。因此,他的《烟云》、《创造》等三篇小说虽有易卜生的影子,但却是体现了自己创作个性和思想探索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茅盾,不仅是蜚声中外的小说巨匠,也是特具风格的散文大师。新中国成立之前,他就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写下了大量的散文,先后结集的有《速写与随笔》、《见闻杂记》、《苏联见闻录》等十多种。一九八○年出版了《茅盾散文速写集》,全书共收一百三十篇,是他一部最有代表性的散文自选集。茅盾散文的创作,早在“五四”前后就“多产”了。“特殊的时代常常会产生特殊的文体”。他的散文,确是时代的产物,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如果打个比喻,这一篇篇散文就象一颗颗光波斑驳的珍珠,通过历史这条引线汇成一串,以其不同的色泽,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生活和斗争风貌。  相似文献   

7.
二十年代末,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就革命文学展开过一场热烈的争论。鲁迅主张“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不必忙于挂招牌。”①这个意见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当时,一些高喊“革命文学”口号的同志,由于只强调了“革命性”,所以把攻击的矛头错误地指向了鲁迅、茅盾、叶绍钧等“五四”以来取得了显著成就的作家。茅盾这时还在日本,1930年初回国后,投身左翼文艺运动,潜心于长篇《子夜》的构思和创作之中,1933年他“四顾无人的霍地一声,把重鼎举起来了。”②五十年代来的实践证明,《子夜》不仅是成功地表现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力作,也是在艺术技巧上成就较高的作品。其经验值得我们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8.
1920年12月,茅盾在给周作人的一封信中,公开抛弃了他鼓吹过近一年的新浪漫主义:“我……曾说新浪漫主义的十分好,这话完全肯定的弊端。”这封发表于1921年2月的公开信,可以视作茅盾艺术美感本质论衍变的一个界标,标志着他艺术美感本质论诞生期的结束和发展期的开始。 从这时开始,严格地说,是从他1921年8月发表于《小说月报》12卷8期上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公开提倡创作“中国的自然主义文学”起,到1925年《论无产阶级艺术》发表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故乡》,一九二一年一月写成,同年五月一日《新青年》杂志九卷一号发表。于是新文学园地里又开放了一朵色泽鲜艳、芬芳馥郁的奇葩。 最早对此文给以高度评价的是茅盾。他在《故乡》问世的这一年就发表了一篇《评四五六月的创作》,热情洋溢地指出:“过去的三个月中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  相似文献   

10.
略论茅盾的编辑思想和实践徐枫在中国现代史上,茅盾与鲁迅、郭沫若、老舍、巴金、郑振蜂、赵树理一样,既是文学家,又是编辑巨匠。从“五四”时的《小说月报》到抗战时的《文艺阵地》、《立报·言林》,直到解放前夕的《文联》杂志,《小说》月刊,茅盾或任主编或任编辑...  相似文献   

11.
关于茅盾的第一篇文学论文,众说不一,现予以比较:其一,叶子铭、孙中田说。叶子铭在《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中说:“茅盾最早的文学论文”是《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孙中田在《论茅盾的生活与创作》中说:“茅盾在他早期文艺论文中”,即“在他一九二○年写的《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中,……云云。  相似文献   

12.
茅盾——杰出的报告文学作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茅盾,作为一个小说家,早已驰名中外,但是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此本文想就茅盾在报告文学创作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进行一些粗疏的探讨。我想这对于全面了解茅盾的文学成就,了解我国报告文学创作发展的情况,都是有所裨益的。一首先,茅盾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杰出的报告文学作家,是决非偶然的。这可以说是由于他那坚实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全面的报告文学理论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所决定的。茅盾的文艺思想,一开始就建筑在雄厚的现实主义基础之上。他积极提倡新文学。在他的第一篇文学论文里就提出了“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文学主张。这“人生”不是一家一户的人生,而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不是“特殊阶级”的人生,而是“平民”的人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人生。进而他又指出“文学是时代反映”,“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是真文学”。他要求文学描写下层人民的悲惨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创作中,短篇小说占有重要位置。从一九三一年开始,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着左联时期革命的深入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开展,茅盾以“改换题材和描写方法”①的坚强意志,自觉地负荷起文艺家的社会使命和时代使命,把文学作为“表现时代,解释时代,而且推动时代的武器”②,在创作出长篇巨著《子夜》的同时,还创作了以《春蚕》、《林家铺子》为代表的一系列优秀的短篇。  相似文献   

14.
作家从事创作,必须要学习。这大概是谁都会承认的。但是该学些什么,应怎样学习,学习与创作二者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却未必是人人都很清楚的。对此,杰出的作家茅盾,有很深切的体会和精辟的论述,可以给我们以启迪。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方面他要了解、把握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的灵魂,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把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全部智慧结晶——全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以洞悉人类生活的动向和整个人类的灵魂。因此,作家从事创作之前的修养如何以及当他成为作家之后是否注意不断的精进,是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茅盾认为作家加强学习极端重要。因为凡伟大的作家是以“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智慧作为他的创作的准备的”,而忽视这一点是十分危险的。在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发奖大会上,当时已有60多年文学活动经验、83岁高龄的茅盾,满怀深情地勉励大家“向鲁迅、郭沫若学习”,希望文艺界会产生未来的鲁迅、郭沫若(李季插话:也会产生来来的茅盾)。  相似文献   

15.
1948年5月,茅盾和沈从文同时写文章表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仔细阅读中,我们发现:茅盾和沈从文这种评价是他们不同的“五四”想象。茅盾侧重文艺工作者的任务和五四的政治意义,显示出“毛文体”“毛话语”对茅盾的潜在影响;沈从文侧重五四精神与文运的重建、五四学人与新北大人的思想探索,显示出作为思想者的沈从文的独特思考。两种不同的“五四”想象,导致他们的思想分野。1948年,是他们这种“五四”想象的最后展现。  相似文献   

16.
邵伯周的《茅盾评传》已于1987年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中不但溶进了作者几十年寒窗所积累的丰富资料,所得的独到见解,并且还广泛地吸收了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成为迄今为止一部最全面、系统、深刻的茅盾研究专著。《评传》有如下特色。首先,《评传》将茅盾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评述。卷首前言的标题“伟大的时代孕育出伟大民族的优秀儿女”便是这个广阔的历史背景的高度概括。前言里,作者从戊戌变法谈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从政治变革谈到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发生的巨大变化;又从孙中山谈到陈独秀、李大钊,从毛泽东、瞿秋白、周恩来谈到鲁迅、郭沫若和茅盾等一代巨人的产生,作者引用列宁的话说“历史早已证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民间文学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分别以口头和文字形式,满足过广大读者或听求的需要,孕育了许多优秀作品,培育了无数优秀作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在成书过程中,无一不是经过民间传说到说唱艺人辗转反复的加工;许多有成就的作家无不从流传在人民群众中的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创作,使自己的创作得到应有的发展。只是在“五四”运动以后,由于作家们急迫地要冲破长期以来封建束缚的牢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文学研究是一个相当拥挤的学科,同行们见面时,常常感叹和抱怨“出书难”、“发表文章难”,然而对于辛勤的耕耘者却是个例外。朱德发同志在短短的几年里,继《五四文学初探》和(《茅盾前期文学思想散论》(与人合作)之后,又推出了大部头的“中国五四文学史》,让人刮目相待。这使人联想到学术研究与运动场上的竞技有相似的一面。一位优秀的运动员总是严格地要求自己,勤奋地锻炼,不断地破纪录。而朱德发的《中国五四文学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来,也是一部破纪录的论著。应当承认,要完成这样一部学术专著,是有相当难度的。首先是要体现“史”的特点,这就要沉到史料的海洋里漫游和搜集。其次是要实书求是地评价有关历史人物的浮沉和作家  相似文献   

19.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发表第一篇小说时,开始用“茅盾”的笔名。 1927年4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大资产阶级叛变革命,大肆屠杀、迫害共产党人和革命者,茅盾因由武汉回到上海避居景云里。由于身被通辑,无法公开找到职业以谋生,也因为要在冷静中清理一下自己的思想,于是开始创作第一篇小说《幻灭》。小说的前半部不到两周就写完了。当时主编《小说月报》的叶圣陶同志看了稿子,认为很好,决定在该刊连载。作品要发表,却不能署真名,于是他随手写了一个笔名“茅盾”。为什么用了这个笔名?他后来在《〈蚀〉再版后记》中曾作了说明: “五四”以后,我接触的人和事一天一天多而且复杂,同时也逐渐理解到那时渐成为流行的“矛盾”一词的实际;1927年上半年我在武汉又经历了较前更深更广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在茅盾整个创作生涯中,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他的《野蔷薇》中的五个短篇(分别是《创造》、《一个女性》、《诗与散文》、《昙》及《自杀》)集中描写了闺房琐事和男女恋情,袒露了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修养的年轻女性的情感世界。这在一贯注重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茅盾那里,是否意味着创作上的某种逆转?如果是这样,背景淡化了的女子自我世界,在他整个创作中,为何仅是这五个短篇?这是不是茅盾创作上某种迷途的表现?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五个短篇反映的问题,在今天看起来,为什么会有那么深刻的时代的代表性和批判性?对于这个问题,评论者的意见是很不相同的,甚至是有较大出入的:有的根据作者自己的“恋爱外衣”说,发掘其中的“政治寓意”——“历史事件的实录”,归纳到“表现革命时代里的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