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钟山记》是苏武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旨在通过叙一件事(对石钟山命名原由的探究)来阐明一个理(事须亲历而不应臆断).它先叙述探察石钟山命名原由的前因后果,由生疑——查疑——解疑;然后缘事抒感,归结全文.文章的主题从叙事记游中自然得出.文章一开头就在读者脑中造成一个悬念:“石钟山”究竟依据什么而得名?他交代了过去的两种说法.一是郦道元的说法,他认为此山因“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而得名;另一  相似文献   

2.
游石钟山     
钟雨 《老友》2013,(7):52-52
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出口长江南岸,属湖口县双钟镇。位于镇南的叫上石钟山,位于镇北的叫下石钟山。石钟山历史悠久,其得名由来,据北魏郦道元说,是因为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其声若钟。唐李渤则在深潭上发现两块巨石相击之声,清脆而高亢,故名石钟。为解此谜,北宋文学家苏轼亲自乘舟考察,发现绝壁下  相似文献   

3.
宋代文豪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年)至江西九江,驾舟游石钟山,写下了著名的《石钟山记》。这篇文章许多文选本都收录,如《唐宋八大家文选》、《三苏文选》、《宋文选》以及许多  相似文献   

4.
秋游石钟山     
去岁重阳节时,机关老年体协和老年科协特地组织机关离退休干部、职工100余人,前往江西省湖口县石钟山游览。石钟山位于江西省鄱阳湖和长江汇合处,历史悠久,山崖陡峭,树木葱郁,风景秀丽。回忆我在武汉大学中文系学习时,便熟读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作《石钟山记》,开  相似文献   

5.
剑川石钟山又名石宝山,由于有百余尊石刻造像雕刻在形如覆钟的巨石上面,因此被称为石钟山石窟(见李元阳《石宝山记》和康熙《剑川州志》)。石窟中最醒目的第一窟为王者造像。其外形雕凿呈殿堂式,窟的外周雕有连珠纹饰,窟内雕有石刻造像九躯。正中为一王者像,头戴莲花瓣高冠(即《蛮书》上说的“头囊”。)身着园领宽袖长袍,两手插入袖内,平置腹部,端坐在一双龙椅上面。椅后又雕一方形屏。王者像的坐椅下面雕有须弥座,座前雕一童子,盘腿而坐,头顶托盘,左手撑膝,右手用力扶住头上的托盘,盘内安放有香炉、果品等物,盘的边沿均雕有莲花瓣纹饰。王者像的右侧雕立像三躯,前面一  相似文献   

6.
“孔砚”辨     
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孔砚宽顽何足云”,“孔砚”究为何物,注家说法不一.姚文燮谓“孔方平歙砚也”.王琦辨其非,以为“歙砚后五代李后主时方见珍于世,前此安有所谓孔方平之歙砚哉”!他据《初学记》引伍辑之《从征记》曰:“孔子床前有石砚一枚,作甚古朴,盖孔子平生时物.”以为诗即指此,并谓李贺“太无忌惮”.“四人帮”搞所谓评法批儒”时,曾据王注大做文章,以为找到了李贺是反孔的法家诗人的力证.目前出版的书刊中,解此句,亦仍用王注.  相似文献   

7.
为了培养中学生具有“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作了如下几种尝试。 找出“文眼”抓住关键性的语句。例如教《石钟山记》时,抓住两个“疑”字,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积极思考,领会到:两个“疑”字,意在提出问题,既设立靶子以供批驳,也为下文游石钟山探其得名的缘由巧妙地作了铺垫。郦只说“微风鼓浪,水石相搏”,没有讲出发出声音的关键所在,钟磐在水中都不能出声,何况石头呢?无怪乎“人常疑之”。这为叹郦说简略伏笔;李说石头能发出“函胡”“清越”的声音。“函胡” “清越”未必是钟声,石头能敲击函胡清越声音的多得很,为什么这里独以钟名,这又为笑李说浅陋伏笔。文中一笑小童持斧扣石的举动,实质是对李勃“扣而聆之”的彻底否定,意在证明自己“疑得有理”。二笑则是作者通过探索证实郦道元之说不可靠后流露出的欢悦之笑,又是照应正文中的“人常疑之”。这样,叹郦之简,笑李之陋则是紧接着郦、李两种错误说法而作出的精当评价。  相似文献   

8.
《弹歌》之“续竹”不可作“属木”,“逐害”不可作“逐肉”,《弹歌》非为黄世歌,《弹歌》只能是后世追记或臆测古代之情况而形成之作品,而且《弹歌》的产生不会早于周代。《弹歌》的主题不是猎歌,而是孝子驱赶禽兽的悲歌。褚斌杰关于《弹歌》的高论特别值得学术界反思,几部中国文学史关于《弹歌》主题的错误论述也值得学术界反思。  相似文献   

9.
李白《永王东巡歌》其二云:“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其十一云:“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这里的“谢安石”指谁,“君”与“君王”又指谁,向来以为是清楚的。近阅《李白研究论丛》载杨胜宽同志《李白〈永王东巡歌〉中的谢安》一文,心头却蒙上一层疑云。该文大意,在否认旧说“君”及“君王”之属永王。所持理由有二,扼要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李白《永王东巡歌》其二云:“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其十一云:“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这里的“谢安石”指谁,“君”与“君王”又指谁,向来以为是清楚的。近阅《李白研究论丛》载杨胜宽同志《李白〈永王东巡歌〉中的谢安》一文,心头却蒙上一层疑云。  相似文献   

11.
我国历史上,首次赴首都洛阳歌颂祖国强大统一政权的,是西南“白狼夷”部落首领“白狼王”唐蕞等一行.他们在东汉明帝(58——75)举行的宴会上演唱出领辞《白狼歌》三章,“帝嘉之,事下史官,录其歌焉”.由此载入当时史册《东观汉记》及《后汉书·西南夷传》,千古传颂不绝,迄今尚有国内外学者进行研讨.这三章汉夷对译的《白狼歌》辞,在我国文学、语言学、历史学、民族学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现将当时汉夷对译《白狼歌》三章列下:  相似文献   

12.
《三元记》是明代重要的传奇作品,也是正字戏重要的传统剧目.正字戏《三元记》与明代弋阳腔、青阳腔《三元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对于弋阳腔刊本,正字戏《三元记》在关目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接近于青阳腔系统刊本.而在“改调而歌”的过程中,正字戏受青阳腔“滚调”影响较深,它将青阳腔刊本中的“滚白”“滚唱”改编为“畅滚”,同时也对青阳腔系统刊本做出了符合“舞台化”需要的自我改编.因此,正字戏《三元记》应是在青阳腔系统底本上改编而成的.  相似文献   

13.
六盘山古称陇山,又说六盘山之南段曰陇山。唐之陇州治在汧源(即今陕西省陇县),陇山绵延于州境。今人言及陇山,多据《三秦记》,从文献角度而言,《三秦记》对陇山记述是最早的文献之一,其中没有提到六盘山,说明古人一直即以陇山指称今之六盘山。从《三秦记》记述可以推断,古代诗歌中的“陇头”、“陇首”、“陇水”、“陇坻”、“陇坂”等意象当源于上述俗歌所唱,“陇头歌”等类似诗题也定是由此演化而来。后代诗歌凡是沿用这些题目,运用这些意象所表达抒发的悲凉凄怨的情思也一定是受此濡染而形成某种范式。陇山在唐诗中的有多种指称,其诗意的主体情感多为幽怨哀戚、悲叹呜咽。  相似文献   

14.
论诗文者每好以“曲”为贵,以“直”为劣。“文似看山不喜平”,似乎不曲则必不含蓄,必无韵味与情致。然而,西楚霸王的《垓下》之歌,只是胸臆直抒,“却万石跌宕,千秋悲凉”(明·屠隆《范太仆集序》)。瞧不起儒生的刘邦也留有三句《大风》,就顾具帝王之概,雄豪之气,又何尝有一点曲处?杜甫是讲究“曲”的,但其名篇之一《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通篇一气奔驰,如洪泉下注”(《唐诗注读本》评语),而其闻捷惊喜若狂之情态跃然纸上,明快之极,丝毫不曲。鲁迅是惯使曲笔的,但他的《南  相似文献   

15.
楚国巫坛上的月神祀歌国光红一、“东君”为日神说质疑自王逸《楚辞章句》以为《东君》祀日神,以后各家皆认同。《史记·封禅书》记高祖四年,令“晋巫祀五帝、东君、云中君、司命……之属”,《索隐》引《尔雅·释天》:“东君,日也”,则东君为日神似是无可置疑。但《...  相似文献   

16.
七言诗渊源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言诗渊源辑考跃进《玉台新咏》卷九始列《歌辞》二首,即所谓“东飞伯劳”歌和“河中之水”歌,以后依次列入《越人歌》、司马相如《琴歌》、乌孙公主《歌诗》、《汉成帝时童谣歌》、《汉桓帝时童谣歌》及张衡《四愁诗》等。这些均是七言诗体。依此来看,似乎七言始于“...  相似文献   

17.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江西临江(今江西省清江县)出土者减钟11件,藏于清西苑韵古堂,后散失于英法联军之役。今存世仅4件,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台北中央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除最后1钟外,余各自全铭。其钟铭著录者甚众,①,今著录最为完备且较易觅得的,是《殷周金文集成》,见其1·193-202。 其钟铭元论长短,均有句作:“勾吴王皮然之子者减择其吉金,自作 钟。”其中“ ”字从“欠”,以一从“肉”、从“木”、从“佳”之字为声旁。诸家考释大体如下:郭沫若:当是鹞字之别构,从鸟榣省声,此读为瑶,瑶钟犹它器言宝钟。②董楚平从之。③陈梦家:此乃谣的假借字;谣钟犹歌钟。④施谢捷似乎是在不知陈说的情况下独立重新论证了此说。⑤唐兰:疑与汉四时嘉至钟之称“摇钟”同。⑥于省吾从之。⑦孙常叙:“ ”即古“应”字或体,  相似文献   

18.
[行]古代诗歌乐府歌辞的一种,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歌”是曲的总名,“行”是“衍其事而歌之”.说明“行”是有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琵琶行》一作《琵琶引》.引,古琴曲名.引、行草书形似,应以“行”为正.  相似文献   

19.
苏轼的散文《石钟山记》被编入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本。该文的第三段里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对上文中的“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句:一本语文教学参考材料里说:“而那些渔人船夫,虽然知道这些情况,而不能把它说出来……表现了作者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又一本语文教学参考材料里说:“特别是看不起渔工、水师,更应予以批判。”  相似文献   

20.
王馨一先生《刘伯温年谱》据《元史·石抹宜孙传》及《诚意伯刘公行状》,定刘基于“至正十七年,为行枢密院经历,与行院判石末宜孙守处州。寇平,弃官,与义从者归青田山中”。后之论者遂认为《郁离子》是在至正十七年到二十年三月刘基应朱元璋召出山这三年中写成的。按,《石抹宜孙传》及《刘基行状》,乃至《神道碑》和《明史》本传,于弃官时间均无明白交代,而至正十七年冬,刘基尚有《浙东肃政廉访司处州分司题名记》之作,表明其时并未离开处州。《明史》本传称:“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