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际私法的发展已日益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这一趋势的形成有其现实基础、理论前提和外部法律环境.这种趋势表现为直接国际化和间接国际化两种情形。中国国际和法有必要以国际化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就必须抛弃传统的计划经济和属地主义束缚,投身国际私法的统一化运动。  相似文献   

2.
法治在西方社会的生成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努力。虽然西方两大法系的历史文化和法律传统有一定差异,但其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发展模式却存在一些共同特征:成熟的法律教育体系;严格的资格考试制度;合理的法官选任模式;持续的职业培训机制;独立的职业自治机构;规范的法律职业道德。这些特征也构成了西方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和深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不当出生问题的起因往往是产妇到医院进行产前检查,但医院在检查过程中对产妇可能存在的风险未及时告知或未建议进一步检查等,使产妇以为自身孕期状况良好,而后却产下患有先天性疾病、残疾或畸形等问题的缺陷儿。不当出生之诉在英美法系中多以侵权方式处理,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存在请求权竞合的问题,产妇或以违约为由起诉医院违反了医疗服务合同的义务,致其丧失了选择终止妊娠的机会;或以侵权为由起诉医院侵犯其知情权和优生优育权。不同的处理模式最终的结果也会有所差异,相应地在权利保护上也会大有不同。  相似文献   

4.
通过宪法的权利保障来防止国家权力的恣意,以维护民众的切身利益,是宪法得以产生和维系的基础.随着行政国家时代的到来,行政对国家事务的参与力度与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社会抚养费征收与上户口相捆绑的做法在地方上普遍存在.从宪法的权利保障功能的角度探讨征收社会抚养费与上户口相捆绑的过程中形成的国家权力配置问题,有助于反思政府行政管理上不足.在我国宪法对人民权利保障功能还需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功能还需强化的情况下,将社会抚养费与上户口脱钩,加强对政府工作的宪法监督,从根本上实现人民的权利应成为首选途径.在此基础上,宪法才能真正成为人民权利的保障,拥有宪法的权威.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产生和发展于党领导人民推进我国法治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是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核心命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并善于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文本中进行论述。从党的十二大至二十大报告文本关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其演进历程经历了法制建设阶段、由法制向法治转型阶段、深化法治建设阶段和全面依法治国阶段,这其中蕴含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即鲜明的问题导向性、突出的创新发展性、显著的科学理论性和深邃的历史继承性。纵观其演进历程和鲜明特征,可以得出如下启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这些启示为新时代新征程持续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经验参照和实践遵循。  相似文献   

6.
混合法系理论是法系研究的派生物,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混合法系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混合法律体系、混合法域和混合法系三个概念之间存在着递进关系.三次混合法国际研讨会的召开,折射出未来比较法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混合法系的发展与语言、历史、文化等因素紧密相联,未来世界将会形成三大新的混合法系:新欧洲法系、新伊斯兰法系和新中华法系.未来中国法的发展要体现出自己的主体性,中国的法学家应该跳出传统两大法系的固有思维,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地去发展混合法理论,在理论创新方面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7.
清末立宪以来,中国宪政走过了百余年历程,产生了十多部宪法与宪法性文件,反映了中国走向宪政与法治的艰辛与曲折。当代中国由于实行不同于西方法治国家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之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法治的涵义也不完全与西方法治原则相一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宪法变迁,对法治原则的体现又可分为法治的蒙昧时期、萌芽与发展时期和法治地位稳固确立与法治内容进一步发展时期。法治因素的成长与快速进步主要发生在第三阶段。今后一个时期宪法所反映的法治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公民权利的保障及宪法实施机制进步的层面上。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与现实化,依法行政则是高教行政权行使所必须贯穿的基本理念,二者共同构成了大学生权利保障的法治网络.实践中频频出现的高校校规违宪事件乃高教管理法治化进程中的不和谐音符,对此我们除了责难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外,更应当检讨与反思现行高教行政法制本身的瑕疵与缺陷,并以此为突破口着力寻求最佳弥补机制.惟有如此,方能彻底矫正权力运行之扭曲状态,并为依法治校营造良好的宪政氛围.  相似文献   

9.
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诉求之一。政府权力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为政府权力设定法律界限就是最好的"制度笼子"。行政法是控制和规范行政权力的重要机制,为政府权力的运行设定法律界限,规定了政府权力的边界范围和条件限制。政府权力的边界在于:职权法定、权利保障、行政责任;政府权力的限制在于:程序正当、合理行政、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10.
仅仅给予基本权利以立法救济是远远不够的,印度宪法第32条的基本权利救济制度及相关违宪审查制度值得我国学习.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建设应先易后难,可以分为6个步骤.第一步和第二步是当未被具体化为法律权利的基本权利受到侵犯时,普通法院给予直接救济;第三步至第六步是使普通司法机关和独立的宪法法院分享一定的违宪审查权.我国的宪法监督模式应该是美国普通法院司法审查模式与德国宪法法院模式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司法公信力包含司法权运作和受众心理两个层面,其内容涵盖信仰、信心、信任三个维度。在构建司法公信力的过程中,司法权的运作主要借助对象是法官群体。从法官品质的角度分析,问题主要存在于法官职司职业水平失范和外在形象要求失范等方面。因此,法官只有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致力于服务社会和实现自我管理才能全面提升品质,达到符合司法公信力的内在要求,实现司法公信力提升。  相似文献   

12.
法官在违宪审查中能否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势对宪法文本做出突破立宪者原意的解释是至今仍存在争议的问题。宪法解释并不仅仅是一种体现司法技术理性的活动,它同时从宪政的层面反映了法官的能动性、法治的确定性以及与民主的关联性。通过对法官能动性在宪法解释中的质疑及回应,阐明了法官能动地解释宪法是不可避免的,法官的能动性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法治社会稳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首先启端于英美国家的新公共管理已经成为概括西方公共管理最新发展趋势的一个学术概念,并且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新公共管理理论或者称之为新公共管理改革基本上都发生在英、美、澳、新西兰等盎格鲁—撒克逊体系的国家。本文试图从法学的角度找出其原因。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之划分是法学中公认的法律分类法;而新公共管理中的核心思想是利用私法契约来提供公共服务。本文通过对两大法系和契约制度的分析,认为作为大陆法系的我国基于政治法律传统应该选择法治国家模式进行政府管理改革。  相似文献   

14.
良心法治意味着以常识、常情、常理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法制的创建和运行。在常识、常情、常理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良心法治是正义之治、民主之治和程序之治。良心法治需要良心教育作为一个主观因素,而良心教育便是人性教育。  相似文献   

15.
以日本、美国宪法为例,从价值、意义、内涵、要求以及原则的适用和宪法界限等方面对政教分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在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补充我国教育资源的不足。我国高等教育在现有法律政策指导下形成了多种办学模式,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通过对相关法规和实践进行分析,总结现有模式的特点,指出其缺点和不足,提出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的法律体系,注重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性加强对办学模式的依法监管,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致力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并注重将“中国式现代化”适时引入宪法文本,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明确其重要地位。宪法文本载明的宪法规范是具有宪法效力的法律规范,既体现国家意志,又对其他法律起到示范作用。自1982年我国现行宪法制定以来,一共进行过五次修改,形成了五个宪法修正案,其中每个宪法修正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述均有所调整,主要体现在内涵扩充、逻辑调整、语词增删、领域增加等方面,这种表述嬗变深刻体现了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的统一、直接表述修改和间接表述修改的统一、宪法规范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蕴含了社会主义宪法是充分反映人民意志的好宪法的理论逻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同向同行的实践逻辑。在宪法修改过程中对宪法文本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述进行调整,既有助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进行,也有助于保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民间行业协会是从事同一行业经济组织自发形成的联合体,利益诉求是其主要职能之一.以会员角度看,借助行业协会这一集体,他们可以将其利益要求更加有效地传递给政府从而实现其共同意志;如果从另一更为深远的层面看,此类有组织的利益表达亦能够对政府的行政权力形成一定程度的监督与制约从而推进行政法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法治化作为我们被动或主动的选择 ,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不可逆转的变革趋势。不管我们理想中的法治社会是何等神圣 ,她毕竟首先是功利的、世俗的。而正是在这一点上 ,儒家思想是与之大异其趣的。立场与视角的不同 ,必然导致结论的不同。我们既不必因“法治”在当下的时髦而以之裁断儒家思想 ,也不应因儒家思想立意高远而以之消蚀法治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经过30年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实践,我国逐步建立起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政治制度.在政治建设上,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扩大人民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需要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尽快提高公民的民主法制素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强司法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