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心伯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本文考察了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的调整及其背景,分析了接触政策的特点和实质,指出了克林顿对华政策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以解决最惠国待遇问题为标志,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进入务实时期,但要实现美国对华政策的方向性调整,尚需时日。 相似文献
2.
在克林顿执政的五年里,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几度调整对华政策,中美关系表现出三大特点。目前,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的大体走向已明了 相似文献
3.
祝曙光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
日本政府表面上声称“不干涉中国内政”,以避开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锋芒,暗中却极力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並联合英美帝国主义,纵容蒋介石进行反共活动,在中国建立一个适应其侵略需要的极右政府。日本这一“口惠而实不至”的对华政策,颇具隐蔽性、迷惑性。 相似文献
4.
姜界科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5(Z1):10-11
大革命时期列强对华政策总的说是一致的,但前期与中后期有较大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革命形势的发展、列强的反动本质以及在华经济政治利益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孙宝根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3):42-46
综观抗战胜利前夕苏联的对华政策 ,其基本特征具有双重性 ,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 :一方面从总体上说 ,苏联还是愿意支持中国革命的 ,但在接收东北这一问题上 ,对中共及其军队既限制又支持 ;另一方面出于与美国争夺远东霸权的战略考虑 ,同时也为了能从国民党政府手中捞取更多的利益 ,苏联对国民党政府既妥协又限制 相似文献
6.
利益集团对中美关系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冷战结束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利益集团在美国对华政策方面的活动和影响不断加大,分析美国对华政策不能不考虑利益集团的因素。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对华政策中最引人关注的事情之一莫过于最惠国待遇问题以及后来的PNTR案的通过,众多利益集团都参与其中,在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7.
吕平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2(5):172-177
冷战结束后,日本政府试图在政治方面限制中国的崛起,同时又不断深化对华经济关系谋求摆脱经济萧条的影响,由此导致了冷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政经分离”.究其实质而言,日本对华政策的“政经分离”是其传统现实主义外交路线与其“商业立国”的国策相融合的结果;是日本游走于接受“美国治下和平”与攫取“中国特需”带来的红利的结构性选择,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日本“政治大国”的目标.从中美日三边结构层面观察日本“政经分离”路线有助于我们破解日本两面性的对华政策,赋予东北亚地区整合以建设性力量. 相似文献
8.
抗战后期美国从维护自己的利益出发,其对华政策经历了从现实主义的支蒋容共政策到扶蒋反共政策的演变。本文拟对这个政策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谈谈我们的理解和看法。抗战前期,由于美国与日本的经济联系,以及两国在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争夺和勾结,面对日本... 相似文献
9.
试析消费时代文学理论及批评的尴尬处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义军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6(1):59-63
面对当今消费时代文学表现样态,各种文学理论及批评应运而生,特别是有关文学的生存和死亡的争论此起彼伏.考察了产生文学消亡论的三个原因,着重分析了当前文学理论及批评的尴尬处境,认为只有理性冷静考察当前文学表现的内质因素,才能真正感知文学本身的内在丰富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政府决策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决策的不同阶段,政府出于其内外因素表现出积极主动行为与消极被动行为,理性与非理性行为,利益、价值倾向性行为。研究政府决策行为多样性,旨在规范政府决策行为,提高政府决策质量。 相似文献
11.
牟燕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Z1)
19世纪中期到 2 0世纪初 ,是中美关系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作为正式的交往关系形成的时期 ,美国对华政策的特征表现为一方面对华关系相对友好 ,一方面又对落后的满清政府抱有拯救和施压的想法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美国独立的对华立场的形成期。 相似文献
12.
吴卓娅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2-36
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关系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处在冷战形势下的中澳两国根据各自的利益和意识形态进行了一系列外交活动,最终从对抗走向和平共处。并于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本文主要分析这一时期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外交政策转向的背景、过程、时代特点、思想渊源及其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克林顿上台后 ,对华最惠国待遇政策经历了最惠国待遇与人权挂钩、最惠国待遇与人权脱钩、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的演变过程。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最惠国待遇政策是其对华总体政策的一个缩影 ,明显反映出克林顿执政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4.
吴敏一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后,厂长(经理)首先面临的一大课题是如何提高决策的效率。我认为,提高决策效率的关键是企业要建立一个具有整体效应的决策系统,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解决决策系统人际之间、子系统之间、层次之间的协同问题。本文就此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克林顿政府与经济区域集团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林顿政府任期 8年经济成就举世公认 ,这与其积极推动经济区域集团化密不可分。本文从理论出发分析经济全球化是克林顿政府推进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总背景和根本推动力 ;然后从实证和历史的角度说明克林顿政府在推进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同时由于国内政治和国际环境等因素没有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而这些遗留问题将成为现任小布什政府的重大外交课题。 相似文献
16.
克林顿上台后,对华最惠国待遇政策经历了最惠国待遇与人权挂钩、最惠国待遇与人权脱钩、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的演变过程.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最惠国待遇政策是其对华总体政策的一个缩影,明显反映出克林顿执政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7.
胡莹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2)
克林顿政府执政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引人注目的低通胀、低失业的持续增长,本文从信息技术革命、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及美国企业的改革与重组等方面分析了这种增长的原因,并进而分析了这种经济增长中的隐患。 相似文献
18.
公共外交是冷战时期美国赖以击败苏联的重要外交工具,一直得到美国最高决策层的关注和支持。冷战结束后,特别是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公共外交政策被严重忽视,美国新闻署被撤并,公共外交活动和经费大幅减少。克林顿政府公共外交政策的失误要归因于后冷战时期美国对国内经济问题的过度关注,新孤立主义思潮的产生,以及决策层未能因应新形势发展及时确定美国公共外交的新方向与目标。克林顿政府弱化公共外交的政策削弱了美国维护和塑造正面形象的能力,解释美国政策的话语能力,以及面对危机时的应变能力,要为9·11事件的发生承担部分责任。 相似文献
19.
刘少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3):59-63
新加坡对华政策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因而新加坡对华政策显得尤为敏感。受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新加坡对华政策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发展对华贸易,承认新中国,但不与中国进行政治接触;发展对华实质性政治关系,全面发展对华经济贸易关系与合作,但不急于与华建立外交关系;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加强对华合作,全面拓宽、深化对华关系。新加坡对华政策具有三个明显的特色即连续稳定、逐步发展;对华政策与自身的生存政策密切结合;对华政策既受邻国对华政策的制约,又紧随邻国对华政策的节奏。 相似文献
20.
吴向荣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5):120-128
和平发展、相互依存的冷战后国际环境以及美国面临的多维战略目标促使克林顿政府在成本-风险-收益的综合评估后对中国实施对冲战略.一方面坚持对华接触、协调、合作,力促中国政治、经济体制转型,另一方面对华防范、牵制、施压,软硬兼施两手并用,对冲逻辑清晰、分明.对冲战略使中美斗而不破,互利共赢,但美国维护霸权地位的目标必然导致冷战后中美关系龃龉不断,也必将随着中美实力差距的缩小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