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首先,杜威美学有寻求连续性、回归日常生活的基本立场,其中包括恢复艺术品的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连续性,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连续性,以及美的艺术与实用的或技术的艺术之间的连续性。其次,杜威美学与他的一元论经验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艺术即经验”的基本命题。最后,对杜威美学的这些基本观点进行反思,指出其中逻辑和概念的失当之处。  相似文献   

2.
杜威对“经验”的阐释,直接建构性地影响了伯林特的艺术美学和环境美学思想。杜威通过“一则经验”所恢复的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连续性,被伯林特用“审美场”加以明晰,“构成艺术的对象”与“经验发生的情境”相互结合到一个统一的经验序列中,传统的“艺术对象论”消弭,“参与美学”为当代艺术作注解。在艺术突破将人隔开的屏障,而与日常生活经验接轨的同时,也与其所处的环境相融合。在经验的节奏中,杜威将艺术扩展到了自然当中。在经验的交互中,伯林特使人通过身体参与到环境中去,艺术经验演化为环境体验。而在伯林特将环境视为涵盖艺术的范畴而建立环境美学时,自然却是其忽略的领域。从经验出发,重审自然美学的特殊性,则为延展环境的纵深度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连续性"是环境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连续性"一词源于杜威美学,杜威以"经验"为核心概念,批判了传统的二元论哲学美学,试图建立一元论的哲学美学体系。在《艺术即经验》中,杜威从人与动物、有机体与自然的连续性出发,提出要恢复艺术与非艺术、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的连续性。伯林特继承并发展了杜威的"连续性"理论,对环境一词进行了全新阐释。他进一步批判了杜威所反对的审美无利害及相关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自然鉴赏的参与模式,并将这种自然鉴赏模式应用到对艺术、日常生活景观的审美探讨中,发展出一种全面的参与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基于杜威的经验哲学视角,在幼儿园和小学两学段,即五大领域主题活动课程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课程的双向衔接过程中,试图重申儿童经验的地位,探寻儿童经验作为桥梁在幼小课程经验中进行连续性生长和发展的理论依据。将作为解释和指导的课程与儿童的经验世界相衔接,揭示介于既有的儿童经验和课程中更为丰富而成熟的经验之间的各个步骤所达成的理论路径:从“起点”到“终点”的幼小课程经验应心理化和生活化;带着“地图”去“旅行”的向导式课程推进儿童经验的衔接转化;由“过去”向“未来”的实践取向课程促进儿童经验的主动创造。  相似文献   

5.
杜威对哲学中的心物区分论的批判也体现在他的经验论美学中,他从心灵和自然界的连续性揭示心灵与身体的整体关联,论述了心灵对于身体存在的内在性和超越性特征,从而揭示了心身互动共融的生态整体性。经验本来就是作为"活的生物"的人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身心结合的产物,而审美经验和艺术更是心身互动融合的生命状态的最充分而生动的表现。认识心身互动共生的生态整体性对于美学理论的生态化调整,包括身体美学理论的建构,具有深刻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经验的角度看 ,艺术的再现和表现可以分别这样定义 :再现是主体通过客体的外在属性去反映客体的内在实体本质 ;表现则是主体通过客体的外在属性去表现自身的内在实体本质。  相似文献   

7.
对杜威所提出的"艺术即经验"的动态解读,是重新阐释杜威美学的关键所在.杜威关注艺术与生活、与社会之间的关联,认为艺术自身的产生就是为了使人类获得有意义的经验,而经验的持续再创造也更加有利于艺术的发展.艺术经验不可能在一个静态环境中获得,而其自身也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8.
自然观从康德、谢林到黑格尔 ,完成了由外而内的过程 ,精神的主体性终于克服了自然的生疏感 ,把自然统摄于理念之中 ,成为理念自身的外化 ,也是理念运动必然扬弃的中间阶段。相应地 ,自然美的发生条件也逐渐更强调主体的因素。人的自由取代了自然真实成为衡量艺术价值的标准 ,从而导致了“模仿说”地位的动摇。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论断和对主体性的关注体现出德国古典美学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9.
在杜威那里,作为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经验,意味着做和受的完整过程。现在,过多的做扰乱了做和受的关系。这使得我们对艺术的经验变得松弛和散漫。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恢复经验的节奏。节奏意味着压缩和释放的交替。进一步地,在艺术的节奏下面,是活的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基本模式。循此,一件艺术作品本身既是一个整体,同时又属于另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宇宙。这样,我们就冒险地进入这个更大的整体之中。这种冒险没有终点,因为这个整体的边缘随着我们的冒险而向远处消退。然而,冒险本身见证了有机体的活力,见证了他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席勒作为 18至 19世纪德国美学家 ,他的美学思想在人类发展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意义就在于 ,他所提出的关于“希腊神性”、“游戏冲动”以及“活的形象”等问题的理论 ,几乎都涉及到人类生存中感性与理性 ,形式与内容 ,理想与现实相互统一的美学重要课题 ,对这些问题的论述极富创造性 ;席勒的核心思想 ,就是通过审美途径来追求人的“完整性”生成 ,使人类达到和谐、自由、幸福的境地。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先生引进了西方逻辑分析的方法 ,力图将长于体悟的中国哲学奠定于理智分析的基础之上。他分析了理、气、道体、大全四组概念 ,又对人本身进行了分析 ,认为通过概念与经验的联合而能通达于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美学的转型:从美的本质探求到艺术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美学演变历程,有一条若隐若现而又内在地存在着的逻辑主线,这就是从美的本质的争论到实践美学的论证再到艺术或审美的文化研究。这一学术转型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变化:一方面是理论观点的演进,即从美的本质的理论方位论争,到以人的本质为理论定位的实践美学理论建构,再到把艺术或审美的文化阐释;另一方面是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形而上”的理论推论到“形而下”的事实阐释。从中国当代美学学科发展角度审视,这一变化体现的是学术研究的推进与深化,若将其置于当代世界美学乃至于人文和社会科学发展态势观之,这一变化呈现出了中国美学向国际学术旨趣的趋近或接轨倾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美学方法论的角度 ,以对东西方古典美学艺术本质观的论述为基础 ,结合当前的文艺实践 ,对艺术本质给予了现时代的规定。本文认为 ,西方古典美学和艺术思想的基本特征 ,是以纯哲学和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艺术 ,把艺术规定为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将摹拟、再现、认识看作是艺术的本质特征 ;而中国古典美学则主要是以伦理学与哲学的辩证统一、艺术哲学和艺术心理学相统一的方法观察和研究艺术 ,把情感看作艺术的特质 ,将抒情、写意规定为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东西方古典美学各自在艺术本质问题上的合理性和片面性 ,以及当今东西方艺术发展的趋势 ,说明对艺术本质的思考和探求 ,既不能单纯执着于表现主义 ,也不能固守于理智主义 ,而是应该扬弃其各自的片面性 ,对东西方古典美学的艺术本质观 ,在现时代的规定下进行辩证的综合  相似文献   

14.
无论从美学史还是艺术史上看,美学与艺术始终保持着紧密联系。但是,当代艺术的骤变却走向了一条反对美学的道路。观念艺术和批判艺术均以推翻艺术自律为己任,颠覆了艺术与美学的基本关联。然而,1990年以来的艺术批评又开始呼唤回归美学。于是,在当代艺术批评领域形成了反对美学与回归美学分庭抗礼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在他的《律诗底研究》中给予律诗以极高的评价:“研究中国诗者若不着手于律诗,直等于没有研究中国诗”,而“研究了律诗,中国诗底真精神,便探见着了。”相反,胡适在《白话文学史》里却声讨那“不大自然”律诗,高举起“作诗如说话”的白话文学大旗。直急得朱光潜读罢之后“  相似文献   

16.
邓以蛰艺术美学思想的西学归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以蛰的艺术美学思想以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为基石,运用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说和克罗齐的"表现说"等现代西方美学理论来阐释中国传统艺术美学,在融合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现代转换,形成了富有中国话语特色的审美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7.
康定斯基美学认为,心灵所承受的与任何明确物体无关的感情,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感情。艺术最真实、最完善的表达形式是非具象表达形式。这种表达形式指明了艺术表达人的内在情感、精神的新途径,强调艺术中精神的精髓作用,从而促使美学对艺术本质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任何思想的形成都要遵守一定的发展顺序,霍布斯的思想发展也不例外.霍布斯所遵循的是"从自然到人为"思想路径.这不仅表现在他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和对哲学的分类上,也表现在他对物、对人和对政治体的看法上.霍布斯身处西方现代哲学萌芽时期,对"人"或"自我"的重视已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相比较而言,自然则被贬低为人所认识的对象.霍布斯顺应这一时代潮流,从古代哲学的重视自然转向突出人,从而发展出一套"人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围绕抽象绘画,康定斯基的美学思想主要在三个方面展开:抽象独立的形式元素和“内在和谐”的绘画世界怎样可能;艺术的自治精神和“内在需要”的本体原则何以确立;回归生命的本源意识和以此为基础的审美方式如何实现。通过抽象艺术,康定斯基试图建立纯粹的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