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满文为繁荣中华民族的文化起过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满族逐渐改用汉语、汉文,到清末已基本放弃满语满文.而奉命西迁至新疆伊犁的锡伯族军民一直将满语满文作为其交际工具使用到解放前夕.1947年锡伯族学者将满文改革为锡伯文,锡伯文即满文的继续.清代"国语骑射"政策的实施,对锡伯族继续使用满语满文起到了促进作用;清代新疆锡伯族所处的社会组织和地理环境为他们继承和发展满语满文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陈家琪 《河北学刊》2012,32(2):62-64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的锡伯族西迁是被迫的,也是悲壮的。清政府之所以要让锡伯族西迁,其背后隐藏着"种族主义"的冲动和意识,同时也反映出清政府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民族国家"的内在愿望。其实,作为一种学术态度,种族与民族认同的问题决非阶级、贫富、教育以及道德水准、技术统治的同质化、意识形态的高度统一等方面的范畴可以取代、可以解决,它需要我们认真面对,而清乾隆年间的锡伯族西迁伊犁之事以及从中折射出的民族认同感就不失为一个个案典范。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新疆锡伯族语言现象进行分析,从锡伯族西迁前后"民族性"对环境与社会的创造与适应的角度切入,运用文化与人格研究相关理论,从儿童养育、初级制度和生态环境三方面分析了文化对个人的渗透机制,认为新疆锡伯族特殊语言现象是对文化创造与保持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新疆社科论坛》2013,(3):F0002-F0002
2013年5月25日,由新疆锡伯语言学会主办,新疆音乐家协会、新疆嘎善文化传播中心、乌鲁木齐市植物园协办的庆祝锡伯族"4·18"传统节日暨纪念锡伯族西迁249周年(1764~2013)活动在乌鲁木齐市植物园举行。在乌鲁木齐市工作、生活的锡伯族代表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党政代表团、伊  相似文献   

5.
清朝重视西北边疆经略,将大量内地贫民移民出关屯田实边作为治理新疆的重要措施。西迁的锡伯族成为充实新疆的重要力量之一,是清王朝治理新疆的一次成功实践。有清以来,清政府将锡伯等八旗子弟遣往新疆屯垦戍边,在战略决策上充分体现了对新疆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也是清朝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仍能有效管理新疆的重要动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新疆锡伯族传统弓箭文化,是最能诠释新疆锡伯族社会进程、经济发展与文化生活的渊源和特点的一种文化类型。它体现着锡伯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风貌、民俗民情等,是锡伯族文化的伦理精髓所在,它蕴藏的"忠义仁勇",对当代中国人道德回归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锡伯族双语研讨会综述贺忠德,刘成(锡伯族)中国锡伯族双语研讨会于1995年5月15日至18日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召开,该研讨会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委、自治区民委、自治区语委会、新疆锡伯语言学会和察布查尔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来自新疆大专院校、锡...  相似文献   

8.
锡伯文学是我国多民族文学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自己丰富的智慧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锡伯文学。纵观新疆锡伯族文学史,新疆锡伯族文学主要运用的文学体裁是诗歌。不同时代的锡伯族诗人以自己丰富的创作业绩证明锡伯族是一个诗的民族。  相似文献   

9.
乾隆二十五年(1760)清政府置伊犁将军管理天山南北,驻伊犁八旗军形成了独特的"旗屯"体制,而各"旗屯"中又以锡伯营为典型。嘉庆前期,锡伯营自建了一套完备的农田水利体系,形成了适应于旗屯体制和当地环境的水利社会秩序。这套秩序完善了锡伯族群的社会功能,由此大大提高了锡伯营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稳定边防能力。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后,在国家重建西北边防体系的迫切需要下,锡伯模式一度扩展到锡伯营以外地区。辛亥革命后,锡伯社会内的恶性土地私有化动摇了传统水利秩序,营旗体制又阻碍了近代水利因素的进入,使得旗屯水利社会陷入瓦解的境地。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民族民间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面对这一现状,察布查尔锡伯自冶县积极挖掘锡伯族民间文化,并通过申报《新疆锡伯族西迁节民俗艺术》这一项目来保护锡伯族民间文化,《新疆锡伯族西迁节民俗艺术》项目主要通过萨满文化、鱼猎文化、锡伯族射箭、锡伯族特色节庆活动等五大块来体现锡伯族民俗文化。该项目已通过自治区文化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的审核论证.并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上报国家文化部作为备选项目参加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选.  相似文献   

11.
关宝学主编的《锡伯族民间故事集》近期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之前 ,辽宁民族出版社已出版了《锡伯族民歌集》 ,这套丛书还包括即将陆续出版的《锡伯族诗歌集》、《锡伯族谚语集》、《锡伯族图片集》和《锡伯族大事记》、《锡伯族民间故事集》是东北、新疆两地十年来抢救、挖掘、收集和整理锡伯族民间文化的结晶。该故事集收录近 1 50个广泛流传在锡伯族民间的各类故事 ,包括风俗传说、神话故事、生活故事、机智幽默故事、动物故事。故事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历史跨度大 ,人格化程度高 ,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活气息。为弘扬民族文化 …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史上占据重要一页的鸦片战争,迄今已有150年了。这场战争对当时的新疆也有极大的影响。鸦片战争惨败以后,清政府与各个帝国主义国家分别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支出了巨额的赔款,自此以后,中国便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这足以说明清政府的腐朽性、落后性和其投降派本质。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缩减了新疆的边防费用。1850年清政府再度下令在新疆裁  相似文献   

13.
赵葆惠 《齐鲁学刊》2001,(3):132-138
1760年,清政府完成了对新疆的统一后,为开发新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新疆建省前,伊犁将军为清政府在新疆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代表清政府总揽全疆各项军政事务。1885年新疆建省后,改革了军政体制,行省取代了军府制,实现了新疆与祖国内地行政制度的统一,新疆的治理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屯田置牧、发展贸易、开矿设厂、筑路兴学、培养人才、巡边守土。以上一系列措施对维护国家统一,抵制外敌入侵,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锡伯族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阳市故宫博物馆所藏满文《太平寺碑记》,是记载锡伯族历史的珍贵文物。这块碑刻原立于俗称锡伯家庙的沈阳市太平寺。一九五九年,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肖夫同志,为编写锡伯族历史到沈阳搜集资料,发现这块碑刻,并作了抄录。后来,笔者又去查阅这块碑刻时,已不见了。该寺已改为摩托车厂。据工人说,石碑已被砸断,垫了机器。当时,笔者即向辽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内的辽宁省政协委员安文溥先生(锡伯族)提议,向  相似文献   

15.
正当全国各族人民认真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之际,在自治区社科联和自治区语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新疆锡伯语文学会在乌鲁木齐召开了“锡伯族爱国历史研讨会”。会议历时三天,于9月22日园满结束。参加会议的有新疆各地的锡伯族代表,有辽宁省史学会、辽宁省党校、沈阳市民委、沈阳市锡伯族联谊会、大连市、辽阳市和义县代表,有中国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6.
近代锡伯族作家文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叙述了新疆锡伯族自乾隆中期至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家文学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7.
迁徙对锡伯族历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迁徙对锡伯族历史发展的影响张雷军锡伯族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共有172847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新疆、北京和全国其它一些省市。锡伯族如此分散的分布状况,是由历史上四次大迁徙所造成的,迁徙,是锡伯族历史中一个突出的现象。“锡伯”是锡伯人...  相似文献   

18.
杨增新是如何缓解新疆财政危机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新疆财政长期无法自立,历代我国中央政府均以某种方式给新疆一定的财政补贴。至清代,中央对新疆的财政补贴逐渐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从新疆建省的1884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的27年中,清政府给新疆的各种财政补贴高达8000余万两白银,平均每年300余万两,约占清政府平均年收入的十三分之一左右。  相似文献   

19.
王泽京 《兰州学刊》2012,(1):142-145
杨士骧是晚清封疆大吏,北洋派皖系文人之首。1905—1907年担任山东巡抚期间,热心改革,关心教育,"施行强迫教育法、倡设教育会;开留学风气、推动留学运动;创办山东法政学堂、山东高等农业学堂"。为近代山东教育事业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的洋务官员,开始了军事近代化的最先尝试,1867年左宗棠、沈葆祯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人创办了一系列海军、陆军学堂。八国联军隆隆的炮声给清政府以极大的震慑,它痛定思痛,决心编练新军,为此正式废止武举制度,并在各省广设各种军事学堂。20世纪初的十年是普练新军、广设学堂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以袁世凯所创的军事学堂最为突出,1902年创办保定参谋学堂、保定武备学堂、保定测绘学堂、北洋行营将弁学堂,1903年创办北洋(保定)速成武备学堂,1905年创办军械学堂、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