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泾 《天府新论》2010,(5):113-117
公民文化,是一种建立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基础上的现代文化,它标志着人由自在自发的自然状态走向自由自觉的主体存在状态。公民文化具有以下特征:公民文化宣扬人格独立的民本思想,崇高多样性、宽容性的时代精神,强调平等的政治参与。公民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公民文化的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导向和理论基础,公民文化的健康发展是核心价值体系达成共识的文化基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民文化发展的方向,不断提升公民文化的人文精神,并通过发展公民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整合力、凝聚力。只有二者相互融合互动,整合协调,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从而形成各阶层和各利益群体的广泛认同的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2.
美国现代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慈悲》为读者呈现了美国殖民地初期女性叙述声音的魅力,文章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代表人物兰瑟关于叙述声音的理论,通过分析作品从叙述声音角度对女性话语权的建构,揭示建构女性话语权的重要意义,以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相似文献   

3.
社会阶层结构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金字塔型、葫芦型与橄榄型,与此相应,阶层话语权模式也可以分为三种:金字塔型社会的阶层话语权、葫芦型社会的阶层话语权与橄榄型社会的阶层话语权。实践证明,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就是由金字塔型社会阶层结构向葫芦型社会阶层结构,进而再向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转型的过程,就是阶层话语权由失衡状态逐步走向均衡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转型中国急需借助强大而成熟的公民力量去建构和谐社会。本文通过对江苏四城市居民的问卷调查研究,试图考察公民在私域空间的自我建构、基础美德、社会互动和政治诉求等四个维度上公民性的成长样态、建构模式,以及对公民社会的推动力,并且依从中国本土语境及全球化的双重视角对国人公民性的成长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传播构成了研究话语权建构的重要视角。跨文化传播的本质是一种共享意义或是共享现实的建构,无论何种模式的跨文化传播,都是权力在话语实践过程中寻求正当化的过程。话语建构的动力来源于话语背后的权力,而话语则充当了这种权力结构正当化的手段。回顾国内外有关话语和社会建构主义话语理论的发展过程,厘清话语实践与话语权的建构关系,对中国对外传播实践中的国际话语权建构面临的问题、要素和建构手段进行阐述,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有其必要性。中国对外传播话语首先应尽量贴近社会现实,具有"大局"或是"宏观"意识。诚实、具体、平等、平和、全面的话语也许是中国对外传播话语的最好模式与原则。  相似文献   

6.
阶层文化与社会分层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发挥阶层文化在构建和谐阶层关系中的作用,首先需要认清阶层文化的作用机制.阶层文化作用于社会分层的机制主要表现为:生产机制、消费机制、媒体机制及文化资本机制四大机制.  相似文献   

7.
公民身份总是与具有文化稳定性与传承性的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媒介得以建构。在大众传媒语境中,公民身份中的弱势群体如第三世界国家的公民、少数族裔、女性等,经常被歪曲建构,其民族语言遭遇弱化或侵犯,也造成了这些群体的身份认同危机。互联网作为第四传媒,在全球化浪潮中,理应保护民族文化和少数族群的权利,让网民拥有相互交流、平等发表意见的公共领域,从文化的维度建构公民身份,促进民族认同与族群认同,促进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化、世界语言与民族语言、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平等交流,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8.
公民身份总是与具有文化稳定性与传承性的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媒介得以建构.在大众传媒语境中,公民身份中的弱势群体如第三世界国家的公民、少数族裔、女性等,经常被歪曲建构,其民族语言遭遇弱化或侵犯,也造成了这些群体的身份认同危机.互联网作为第四传媒,在全球化浪潮中,理应保护民族文化和少数族群的权利,让网民拥有相互交流、平等发表意见的公共领域,从文化的维度建构公民身份,促进民族认同与族群认同,促进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化、世界语言与民族语言、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平等交流,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9.
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摆脱政治、社会因素的纯粹经济性财产的出现,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反对封建特权,建构自由、平等、所有权、契约的市场经济,促进了政治社会的转型和公民社会的出现.财产权的实现与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民主政治的切实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构建,社会成员逐步摆脱“单位”身份束缚开始以个人(即公民)的资格并以市场经济的契约方式来界定国家、社会和个人相互之间的关系.确认和保障公民的财产权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
11.
试析我国公民政治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构与民主政治相适应的公民政治文化,达到政治理念的一元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法制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必然。改变原有的臣民心理,构建与民主政治相适应的公民政治文化是一个艰难的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民主实践、民众的心理结构等各个层面为之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2.
论公民文化的培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主制度是由民主价值铸成的事实,在缺乏民主政治文化和民主信仰体系支持的国度,民主制度难以实现由形式到效能的跨越。而在民主政治文化的建设中,公民文化的培育处于核心地位。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宪法的分析,追溯了树立公民意识、培养公民文化的法理依据;然后,对公民教育的方式、内容、宗旨和范围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实现社会阶层关系的和谐。当前随着社会转型,阶层关系出现诸多不均衡,如新阶层如何融入社会秩序和政治体制中,阶层之间游戏规则不平等;目标与手段不一致以及阶层之间主观认识与客观地位的错位,其主要源于机会的不平等和收入分配的不公。因而提出实现阶层和谐的路径探讨:健全利益表达机制,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完善的阶层利益制约机制,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之一是生态道德环境的创设以及生态公民社会的建构,而微观切入点则是生态公民个体生态道德素养和公德意识的培育,耻感文化在教育理念多元化的今天成为生态教育中最能体现人本位价值的教育理念。本文通过对传统"耻感"道德理念的扬弃,深刻剖析其要义,以期发挥耻感文化对塑造现代生态公民社会的驱动功能和生态道德环境体系构筑的创设作用。  相似文献   

15.
构建公民文化——面向21世纪中国政治学研究的主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进入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将进入建立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培育成熟的公民文化阶段。与此相适应,政治学研究的主题就是为培育公民文化服务。政治理论对公民文化的形成具有启动和催生作用,但现有政治学理论属于“群众文化”的理论建构,应该实现向公民文化理论建构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17.
18.
姚建军 《兰州学刊》2006,(9):107-109
社会转型时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新的社会阶层形成的过程中,利益冲突、矛盾凸显,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党的执政地位。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发挥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本文从社会阶层的视角,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积极意义以及负面影响,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钱穆看来,文化即人生。人生必须面对"物世界""人世界"和"心世界",相应地,文化则是物质的、集体的和精神的三部门之融合体。作为其文化学理论的基础内核,"文化三阶层"理论从人类生活、文化要素及人文演进3个层面展现了文化的立体性。对于今天中国的文化建设而言,"文化三阶层"理论启示我们要注重文化体系各部门配搭的协调发展,尤其是要重视发挥道德的引领作用。同时,也要重建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建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创新文化生成的路径选择:通过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与思想文化领域论证,肃清落后腐朽的思想意识;革故鼎新,重塑社会主义新气象;建构和转化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文本体系,生成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体系;创新和改进文艺作品的风格和手法,使文学艺术竞相绽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