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周作人日本文化研究方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令远 《日本学刊》2012,(1):132-142,160
周作人对日本文化的三个层次,即生活文化、形而上的纯文化以及宗教文化,分别采取了体验观照、"盆栽式"、"迂回式"等研究方法加以探讨。一方面由此揭示了日本生活文化质素简朴、纯文化富于"俳味"等特点,另一方面在对日本的本土宗教即神道教的奥义的探讨上,却以不可解而告终,显示了周氏日本文化研究方法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潘世圣 《浙江学刊》2004,13(3):154-162
鲁迅青年时代在日本留学几近八年,他与日本之关系千丝万缕,他所体验、感受和理性认识的日本是怎样一幅图景,原本是一个颇能激发人们了解和想像欲望之话题.但相关资料、尤其是直接资料的匮乏,造成了探究这一课题的难度.本文利用笔者多年在日本从事学术研究的一些便利条件,对基础资料进行调查梳理,试图还原"鲁迅的日本".其中特别提出,鲁迅始终是在民族的自我反省和批判的框架中,作为参照系来叙说日本;这决定他主要是以正面视线观照日本;他所指出的中日两个民族在文化层面的相互理解的艰难性,至今依然有效;今天仍可看到的对鲁迅日本观的误读,既与中日两国宿命般的历史因缘相关,更证实着鲁迅当年的判断和忧虑.  相似文献   

3.
汪介之 《阅江学刊》2010,(6):108-113
俄罗斯学者米.巴赫金的治学领域宽广,对人文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俄罗斯本民族的文学和文化遗产是巴赫金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孕育、生成和发展的主要资源,但他对于中国文化和文学也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这集中体现在他撰写的一份题为"中国文学的特征及其历史"的提纲中。巴赫金看到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确认从事一般文化与文学研究、探索人类文化与文学的发展规律离不开对中国文化与文学的把握,这其实是他在观照东西方文化关系和思考世界文化发展问题时必然形成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般都要了解对方的习俗,否则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障碍而影响交往的顺利进行。中国古书《礼记·礼曲》中就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的说法,可见了解对方习俗之重要。中国的日本民俗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拟按阶段叙述中国的日本民俗研究概况,并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5.
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人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的视角或逻辑常常与我们所习惯的审美经验颇不吻合,并且,日本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美意识又常常与佛教的无常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了解日本人的美意识,直接涉及日本人的价值观及其文化背景,对我们理解现代日本人的精神结构、行为准则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从"'飞花落叶'之美"、"不圆满的美"、"'侘'与'寂'之美"三个方面讨论了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地之子”的自我形象与“乡下人”心态 ,是生活和创作于 1 930年代“文化古城”时期北平的一批诗人作家们的一种特殊文化心态。这种心态反映了他们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文化选择、向往“自然”、“原始”美的审美趣味 ,以及坚守纯文学立场的文学信仰等多方面思想内涵 ;同时 ,更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文化古城”时期北平独特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7.
宋元易代之际,元朝通过开展系列礼制活动宣示王朝的正统性和合法性,部分生活在南方的亡宋文人受到元朝政治向心力的感召,相继出仕。周密作为拒不出仕的遗民代表,在都城笔记《武林旧事》中,以文物典章为重心建构对故都临安的文化记忆。以笔记存史,其写作动因源自遗民治史风气和家族治史传统,旨在通过强调南宋文物典章,彰显宋朝的正统归属权,重塑遗民的集体认同感。这种对故都文物典章的建构模式,促成了都城笔记发展为寄寓遗民之思的重要文学样式。从文化记忆的角度重审《武林旧事》,不失为观照故都文学形象塑造方式、抉发都城文学生成机制与发展脉络的重要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华节日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与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特质、情感诉求、生活体验和社会交往等关系密切,是中华文化宝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部分。阐释了中华节日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功能,中华节日文化是时间认知的产物,是农耕文明的缩影,是情感表达的方式,是民族精神的写照,是生命美德的呈现,是身份认同的载体。应发挥节日文化的育人功能,推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促使广大青少年通过认知中华节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通过融入中华节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感情,在认知、理解、参与、融入中华节日的过程中,真切领悟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来的思想之美、精神之美、道德之美、艺术之美、山水之美和生活之美,从而更加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9.
姜建 《浙江学刊》2007,(1):63-67
注重个人的精神趣味、追求生活的艺术质地的江南文人生活方式,深刻地介入和规定了开明派文人的社会存在方式:以与现实政治保持距离的退守姿态为自己换取心灵和艺术的生存空间,这种中和的文化态度保证了他们精神世界的丰富完整。  相似文献   

10.
从汉唐起,中国漆艺开始传延至日本。到了江户时代,日本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民族工艺体系,漆艺亦随之崛起。自现代社会以来,日本漆艺跻身世界前列,漆器质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走在中国前面,人均拥有量也位居世界首位。从日本民艺美学家们的思想中,可以窥见日本漆艺的文化之道:民众、实用、多量、廉价和寻常。当代日本漆艺仍在延续为民、为用与为常的优秀工艺传统。日本漆艺文化之道告诉我们,民艺不仅是工艺本身问题,还关乎国民文化身份与国别形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黄晓娟 《学术交流》2006,(4):188-190
文化是日常生活习惯和风俗,是反映一个国家特殊性的东西,是一个社会综合的缩影。日本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周边地区,孤悬海外,从而使日本形成了吸收外来文化的特性。日本文化又是历代日本人在湿润的环境中以顽强的忍耐力和精神从事水稻栽培所形成的对植物有着特别感情的海洋文化。日本文化还是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又极力维护传统文化的文化。日本与中国、西欧的文化的融合,表现了日本文化既善于接受新文化又极力维护其固有文化的独特性。在世界文化交融的今天,了解一国文化,对于克服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语言障碍,走出单纯语言研究与教学的圈子,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都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仪平策 《求是学刊》2003,30(5):95-100
文章认为,就文本本身说,宫体诗的突出特点就是感性原欲的审美化。一方面,它的主"欲"题旨,渊源于理欲不悖、圣俗合一的文化传统,根植于本乎自然、主乎情性的时代语境,发动于热烈言情、率直表欲的江南民歌;一方面,中古时期"美"意识的真正觉醒和独立,则使得以文人趣味对待"欲",以唯美态度观照"欲",以诗意方式表现"欲",成为宫体诗审美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日本国的结婚仪式,是否也如同中国般地注重“食文化”,或也象中国婚礼那样大肆铺张?在日本进行学术交流时,我着意考察了日本的婚礼习俗,并有幸被邀请参加我的日本朋友小寺夫妇长子小寺慎的婚典,使我对日本的结婚仪式有了基本的了解和具体的印象。日本婚典的一般程序日本人的婚礼一般有结婚仪式、披露宴和二次会三部分组成,分别在一天中的午前、中午和晚上进行。一、结婚仪式尽管目前有一些青年人爱在教堂进行天主教式的婚典,或在寺庙举行佛教式婚典。但90%仍崇尚传统的日本式婚典。即在神社举行。如今日本已有不少专门举行婚仪的结婚典礼宫,宫内均设有神殿,青年人为方便起见,结婚仪式也多在婚礼宫内举行。参加结婚仪式的主要是新婚夫妇的近亲属,由于一方的近亲属对对方尚不熟识,因此在结婚仪式  相似文献   

14.
马全社 《唐都学刊》2004,20(6):86-89
日本美术是东方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历史进程中,更多的是与传入日本的中国文化艺术的融合。从日本的农耕社会和佛教美术时代到浮世绘世俗化时代,中国的佛教文化、唐宋文化对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文化艺术在诸多方面成为日本艺术在视觉图像和绘画理念的原型。日本艺术家在对中国文化的探究借鉴之"视"中,也在不断地强化着自己的东方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李江涛 《探求》2014,(2):119-120
<正>城市与文化的关系研究是近年来国内社科界的重点课题之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文化的繁荣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奇迹在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同时,也带来了大众对于丰富文化的渴求。两千多年前,作为封建君主谋士的管仲尚且知道经济与文化的因果关系,今天,城市文化的形态既有古今之别,又同时受中外因素影响,正确认识城市文化、了解城市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时代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试论日本战后文化行政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敬 《日本学刊》2012,(4):109-122,159,160
二战后60多年来,日本的文化行政以"提升文化高度"和"扩大文化范围"为目标,坚持"不干涉内容"原则,历经文化行政空白期、中央政府文化行政起步期、地方自治体文化行政繁荣期、新的文化行政机制形成期和文化政策体系完善期的变迁。日本文化行政机制逐步向政府、民间企业、文艺团体职责共担、职能互补型转变,文化行政理念逐渐向重视文化与社会、经济、国民生活关系的综合性文化行政理念转变,文化行政的主导权逐步向地方自治体转移。  相似文献   

17.
审美观念变革是新时期以来最为突出的文化现象。其主要特征有,审美价值的更新,由伦理本位到多元取向;审美意识的转换;由艺术独尊到多元渗透;审美趣味的革命;由精神观照到生存实践。审美观念的这种变化,有利于大众文化繁荣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试析日本人的色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人传统的色彩观在注重感官直觉的基础上以审美为主要内涵,以华丽与素雅并立为主要特征.色彩是日本人用来表达情感和展示美感的重要手段.日本人的用色准则是对于无彩色情有独钟,对于彩色注重搭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达成和谐.日本人色彩观的形成与日本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和宗教思想息息相关.同时,这样的色彩观对日本人的生活及文化心理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溺婴现象是西人观照、认识和评判中国的"热点"之一。这些观照不少具有明确的、功利式的目的论色彩,但也有部分西人带有"客观认识中国"的意图。另一方面,溺婴的隐秘性让西人的观照一直缺少确凿证据,观照中的浓重文化建构性质由此显现。这种文化建构的具体策略包括"科学"式的调查和统计,用西方话语覆盖中国话语,将问题扩大化等。而普拉特所说的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反征服",也正是在这种"客观认识"和文化建构的并存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李丽 《学术交流》2005,(3):22-26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文化也就不应该是"无对"的.以进步为本性的文化之存在、运动都离不开自己的对立面--反文化.反文化不是偶然性的存在,而是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存在,这就决定了反文化研究的必要性.反文化既是动词也是名词.作为动词的反文化是指造成文化退化的活动和过程;作为名词的反文化则是文化退化过程中的状态和结果.反文化鲜明地表现出与文化相反的品质倒退、减序的指向性,价值取向的自发性,没有上升到普遍性的个体性以及非理性、非逻辑性.反文化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类型,通过对它们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社会生活,进而做出清醒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