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懿 《船山学刊》2015,(2):52-57
明正德二年,王阳明贬谪贵州龙场,次年途经湖南;正德五年,赴任江西庐陵再次途经湖南。王阳明两次途经湖南及其相关活动,为王学乃至阳明后学在湖湘地区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相关文献记载对此较为简略、分散、零碎,甚至矛盾、错乱,从而未形成系统、全面的脉络。本文通过对湖南实地考察,结合当地文献资料,并根据近年新取得的学术成果,系统阐释王阳明两次途经湖南的行迹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析王学及后学在湖湘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2.
关于王阳明及阳明学派的研究,浙江起步较早。八十年代初,沈善洪、王凤贤就出版了“文革”结束后第一本阳明学专著——《王阳明哲学研究》。九十年代初,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又整理点校了《王阳明全集》(上下卷,120万字),后又翻译了《王阳明与明末儒学》(吴光、钱明、屠承先译),编集了《阳明学研究》(吴光主编)和《阳明学新探》(钱明主编)。并从阳明学的研究拓展到刘宗周、黄宗羲及整个浙东学术的研究,出版了《黄宗羲著作汇考》(吴光著),《黄宗羲论》(吴光主编)、《黄宗羲三百年祭》(吴光等主编)、《论浙东学术》(方祖猷、滕复主编),编校了《刘宗周全集》(戴琏璋、吴光主编,6册,250万字)、《黄宗羲全集》  相似文献   

3.
赵维新(号素衷)师承阳明再传弟子张弘山(号后觉,1503-1578),得心学大要,以道援儒,汇通佛儒,体现北方阳明后学三教合流的特色。分析赵素衷的哲学思想有利于深入我们对阳明后学的认识,理解晚明王学的思想特性.获得对明代思想史的真实图象。  相似文献   

4.
王学又称阳明学,在海外(包括日本、欧美),它是一个常论不衰的热门课题,但是在大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王学却久遭冷遇。近年来,这种情况渐有改观,出现了一些颇有份量的王学论著。杨国荣同志的《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以下简弥《通论》)就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种。《通论》是把王学作为具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一代思潮来加以研究的,而不是仅仅限于王阳明一人的思想。这是《通论》区别于其他王学论著的一个显著特点。自从王学取代正统理学而崛起于明中叶以来,它对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乃至近代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晚明社会意识的演进,到明清之际思想的震荡,再到近代新旧观念的嬗变,王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与贵州明代书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明正德元年(1506),王阳明任兵部主事时,因上疏营救南京科道员戴铣等,被宦官刘瑾陷害,廷杖四十下狱,同年十二月谪居贵州龙场驿丞.正德三年(1508)三月,王阳明到达贵州,正德五年(1510)初离开贵州,谪居贵州达三个年头近两年时间.王阳明滴居贵州期间,在修文创办龙岗书院,又受聘主讲贵阳文明书院,首开黔中书院讲学之风,培育了一批弟子.其后,王阳明诸弟子、私淑以及王门后学在黔中陆继创办了阳明、正学、为仁、学孔、南皋等书院,传播王学.在其影响下,终明之世,贵州建有书院20余所,书院讲学之风盛于中原,俊杰之士,比于中州.本文试撮聚史志文献记载以及实地考察的结果,对王阳明及其门人后学在贵州创办和主讲的书院,作一系列考述,以供王学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光地一方面"俱言王学",在为学初期质疑程朱理学,对王阳明心学抱有"同情";另一方面又认为"伯安之失大",对王阳明心学展开批判,指出"王学病源"在于"心之即理","王学病根"在于"无善无恶为心之体"。李光地指出王阳明错解了朱熹的"格物穷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批判了王阳明的"良知说"。李光地在批判阳明学的过程中有两个转向:一是由批判王阳明心学转向批判王阳明的其他学说;一是由批判阳明心学转向批判阳明学派。李光地对阳明心学的态度转变原因主要有:明清之际社会环境的巨变、其宦海沉浮的人生历程以及个人的儒学立场尤其是朱子学的立场。  相似文献   

7.
阳明后学的异端品格与道家风骨─—从李贽的“童心说”说起李大华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到:“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所谓“渐失其传”,不是说后继无人,而是说由正统走向了异端,走向了对王学自身的否定。这种否定性的...  相似文献   

8.
吴震 《中国学术》2003,4(1):171-228
阳明学是一种思想学说,同时也是一种思想运动。良知学说构成了阳明心学的理论核心,但是有关良知学说的种种诠释活动并没有因王阳明的去世而告终结。阳明后学是阳明学运动的延伸和展开。从阳明学到阳明后学,不妨可以理解为是心学运动史上的一个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9.
邹东廓以戒惧工夫统摄格物、致知、静修、自然等其他工夫,以本体戒惧为致良知的基本方法,将王阳明的良知之学发展为本体戒惧的学问。本体戒惧思想一方面强调"从心体上点检",保任良知本体不受外染;另一方面又强调良知本体存在于发用流行之中,应在人伦日用上作工夫。它主张工夫无分于动静,戒惧即是自然,突出了阳明学即本体即工夫的学术传统。在阳明逝后门人思想各出歧路的学术背景下,这种用功方法成为传承阳明思想精神的一条正途和救治阳明后学学术流弊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10.
邹东廓以戒惧工夫统摄格物、致知、静修、自然等其他工夫,以本体戒惧为致良知的基本方法,将王阳明的良知之学发展为本体戒惧的学问。本体戒惧思想一方面强调"从心体上点检",保任良知本体不受外染;另一方面又强调良知本体存在于发用流行之中,应在人伦日用上作工夫。它主张工夫无分于动静,戒惧即是自然,突出了阳明学即本体即工夫的学术传统。在阳明逝后门人思想各出歧路的学术背景下,这种用功方法成为传承阳明思想精神的一条正途和救治阳明后学学术流弊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11.
《朱子晚年定论》对阳明心学的发展和传播有着积极的影响。明代前期,朱学在国家意识形态和普通士子心目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王阳明建立其心学体系之后,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打破朱学的独尊地位,使自己的学说得以传播的问题。《朱子晚年定论》一书就是为此而作。虽然该书的论证和结论都有问题,但是却对王学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继朱熹之后又一位对儒学有重大发展并有国际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从维护儒家人本主义的精神出发,决心重新建构新儒学思想价值体系和理论体系,以超党派的学术价值观,对朱熹与陆九渊的学说作了批判性的总结与评价,表现了他“返本求真”、力图刷新原始儒家学说和革新宋明理学的学术立场与态度。本文试图重新认识王阳明关于朱陆学术评价所表现出的学术旨趣,探讨阳明学与朱子学、象山学的联系与区别,打破历来人们对阳明学的传统偏见,再现阳明学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13.
李梦阳《空同集》人名笺证王公望王阳明《甲申中秋寄阳明子》(10)诗之“阳明子”当指王守仁。望按: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余姚(今浙江余姚市)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官兵部主事时,因劾宦官刘瑾,被滴贵州龙场驿丞。后被起用,...  相似文献   

14.
王畿字汝中,别号龙溪。嘉靖癸末(1523年)受业于王阳明,为王阳明及门高足。当王学风靡天下之际,四方问学于王阳明者甚众,常常先由王畿与钱德洪疏通王学大旨,故有教授师之称。中年以后,讲学于江、浙、闽等地。从哲学思想看,王畿虽亲炙王阳明,但并非仅仅拘守师门。王阳明揭橥致良知说,强调先天本体与后天之致的合一:良知作为先验的道德本体,其形成不依赖于后天的工夫;但这种先验的道德意识最初又只具有本然(自在的性质),要使良知由本然之知转化为明觉之知,则离不开主体的致知过程。在王门后学中,以钱德洪,欧阳德等为代表的工夫派,着重发挥了王阳明肯定后天致知过程的思想;与此相异,王畿则将良知视为现成本体,并由此提出了现成良知说。王畿对良知说的引伸和发挥,不仅有其独特的理论意蕴,而且在王学的衍化中有着引人瞩目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陶清 《江淮论坛》2003,(2):98-102
一自明中叶以降,如日中天的王阳明心学日渐式微。王学式微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王学自身内在的逻辑矛盾,应当是最为根本的原因。王学自身的内在逻辑矛盾,一言以蔽之曰:本体和功夫的矛盾。而这一矛盾的展开和外化,直接导致了王门后学的分化及其末流之弊。王门后学的分化及其末流之弊的消极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学则”和“教法”的层面上看,悖弃儒学传统的“以心言性”之性学和修养心性之实践,乃是当时宗孔孟之道、严儒释之辨的儒家学者所痛心疾首、辩难不已的。而揭示王学自身内在的逻辑矛盾、抨击王门后学的末流之弊,当以东林学…  相似文献   

16.
陈明水是王阳明的第一代亲炙弟子,江右王学的代表之一,阳明后学中的重要人物。但是,陈明水的重要地位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陈明水在促进阳明学说的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首先,他与阳明关系亲密,多次得阳明面授,较为透彻地把握了阳明学说,维护了正道。其次,他勤于问学,对阳明"致良知"学说的最终形成有助推之功。再次,他富有创见,丰富发展了阳明学说。最后,他积极传播、推广阳明学说,推动了阳明学说的发展兴盛。因此,陈明水是阳明后学中的重要人物,理应享有应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阳明心学是宋明新儒学思潮的基本派别,是儒释道三教文化在心智哲学方面的最高结晶.阳明先生“龙场悟道”、“贵阳讲学”等历史典故,也已成为学术思想界的口头禅.然而,阳明先生为何能于龙场悟道,事出偶然还是必然;贵阳所讲之学属于何学,效果影响究竟怎样;一句话,阳明心学与贵州文化到底有什么关联,却一直没有系统化的专题研究.这种有所缺憾的研究状况,跟阳明学派在国内外崇高的学术地位,是极不相称的.令人欢欣鼓舞的是,以余怀彦先生为首的6位贵州学者(其余5位分别是:王路平先生,刘宗碧女士,李兴让先生,李德芳先生和黄万机先生),出于高度的学术责任感,自觉组成课题组,在国家中华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经过两年多艰苦卓越的努力,终于圆满地完成了《王阳明与贵州文化》一书的写作.目前,该书已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是书的问世,不仅填补了王学研究的一大空白,而且闯出了一条学术创新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8.
《传习录》为王阳明的代表作,明清学者对此多有评论解读,自觉或不自觉地构建起对《传习录》的思想史诠释。毛奇龄《折客辨学文》一文对《传习录》的诠释就是这一思想史诠释之一实例。对毛氏诠释的分析,对于了解《传习录》乃至于王阳明及后学的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独知是阳明后学中广泛使用的哲学用语,但其涵义因理解面向的歧异而呈现不同的诠释特色,由良知——寂体——意体,展现的正是独知内在意义的演变流程。置于《大学》、《中庸》的哲学意境下,独知观的演变流程实际折射出由对《大学》、《中庸》的偏倾到融汇二者的过程以及心体与性体的位移在阳明后学中是如何进行的。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心学在清初遭到程朱学者的猛烈批评,从而影响到官修《明史》对明代学术的定位。康熙早期史馆总裁徐元文兄弟提出设立《理(道)学传》的倡议,遭到了多方面的反对,意见主要可归纳为道学当去、总归儒林,道学乃道家之学,《道学传》惟《宋史》宜有之等。《明史》最终未立《理学传》,作为争论核心的王阳明被列入大传,传稿历经数次改易,最终以其本人及王学被否定而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